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水蜜桃 点击 :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 | 美术文摘

EricHobsbawm——1917.6.9-2012.10.1

霍布斯鲍姆生平

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童年在维也纳和柏林度过,并接触到《共产党宣言》。

1933年,回到伦敦入剑桥大学,获文学学士和博士学位。

1936年,加入共产党。

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历史系客座讲师。

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发表谴责并退出英国共产党入意大利共产党。

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主要著作《原始的反抗》。

1962年,开始创作“漫长的19世纪”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1970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客座教授。

1994年,推出《极端的年代》。

2012年10月1日,肺炎并发症,于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病逝。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 | 美术文摘

《民族与民族主义》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 | 美术文摘

《史学家》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 | 美术文摘

《匪徒:秩序化生活的异类》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 | 美术文摘

《帝国的年代》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的去世有点不是时候:10月1日,中国人还在节日的喜庆中,这位在中国算是名声如雷贯耳的历史学家的离世,似乎不足以唤回欢天喜地的国人心中的哀伤。结果,对中国人来说,霍布斯鲍姆完全就是悄然而去。媒体有些短消息。一周的长假过后,人们才开始感觉到要对这位“左派”历史学家说点什么。说的,多也是一些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的话儿: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对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霍布斯鲍姆,有些惺惺相惜的不舍感。于是,人们很容易将霍布斯鲍姆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的符号供奉起来,好像咱们中国失去了一位李约瑟似的英国政治知音。

必须在这种政治符号化的定势之外认识霍布斯鲍姆。否则这位人称伟大的历史学家就会被国人严重误读。这当然得在他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的传奇性叙述之外,勾画潜蛰着的思想变迁,才能实现初衷。

历史学家的符号化信仰

霍布斯鲍姆是一位明确声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从历史绵延的角度看,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起源于灾难深重的时代,坚持于反共的时代颠踬之中,而且在“历史的终结”之后依然不曾改变。这是一种何等坚定的信仰。从他自己的信仰自述来看,他自认终生没有改变过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直坚信它提供了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而从实践自己的信仰来看,他自始至终对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怀抱好感,并自认对今天尚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亲切感。为此,他不仅前往一些“左倾”的国家访问、鼓劲,而且撰写了相关的专门著作(比如《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以及《马克思主义史》)。他是整个20世纪少见的、执着的左派学者。

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此具有明确的象征性。但这一信仰,显然存在复杂化解读的必要。对一位历史学家而言,霍布斯鲍姆处在一个崇尚价值中立的学术大时代。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历史理念,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学界的普遍信念。一个历史学家公开声称自己的价值偏好,并且顽强地维持终生,这是与历史学的时代学术氛围极不相衬的。但霍布斯鲍姆确实就在价值中立的学术氛围中,以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从事历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何其悖谬的选择。难道他仅仅是用历史学来验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吗?或者是以历史学的面目来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预言?从霍布斯鲍姆的学术著作与人生实践来看,事情并非如此。他扬名立万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愈是往后着墨,就愈是疏离了那种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所展示的共产主义现实图景,甚至在《极端的年代》中刻薄地讥讽让数百万人丧生的苏联政权早就该寿终正寝了。可见,他并不是一位机械信守现实版的社会主义教条的人士。

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的社会主义亲和感,明显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对于一位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研究从业者而言,无论他心怀怎么样的政治价值信仰,他也得尊重历史学的起码理性。他绝对不愿逾越历史理性的界限,随意地将政治价值信仰作为组合历史事件的先决条件。终其一生,霍布斯鲍姆坚守的理性原则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对于一位偏好研究底层状况的历史学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虽然给了他研究“被压迫、被剥削”阶层的精神动力,但他对反叛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劳工阶层的研究,充满着历史的好奇。他没有被信仰完全主宰,掉进无视历史真实的陷阱。他撰写底层主题的著作时,激情总是在主导着价值。这使他的激情跃动成为刺激人们阅读其作品的诱惑力。而对于一位曾经活跃的政治行动者而言,信仰是他不满现实的结果,但实践信仰的热情则受制于观察历史的专业视角的约束。这使得霍布斯鲍姆成为书斋中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内心深藏信仰的纯粹性,但行动上不能不循规蹈矩。这是他以学者获得历史定位的最重要原因。

对于霍布斯鲍姆而言,坚持终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实不是政治化的信仰,而是书斋化的价值偏好。不可否认,他在早期阶段的信仰是有政治取向的。所谓政治取向,其实就是行动取向。但行动的动力消解以后,那便成为一种引导研究生涯的价值趣味。可以说,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信仰,而且是一种历史学家的符号化的信仰。这种符号,仅仅在书斋里的历史研究发挥符号整理的作用,几乎不对现实政治起到什么指导作用。当武器的批判隐匿后,批判的武器便自然而然凸显出来。霍布斯鲍姆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保持着对现实制度的执着批判能力。这才是霍布斯鲍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动力。他不准备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颠覆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更不打算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介入社会运动的指导思想,而是明确将之视为改善现实的矫正性理念。这确实是一种符号化的信仰了。这种信仰状态,并不足以给那些持相同信念的人以什么定向鼓舞。

“信仰”的退隐与“历史”的浮现

霍布斯鲍姆确实是以信仰支撑历史研究。但是,比较分析他的政治信仰与历史著作,可以发现,他读者甚众的历史作品,在撰写时信仰实际上已经让位给理性了。这是霍布斯鲍姆足以成为严肃的历史学家的精神前提。在现代背景中,信仰属于观念领域,是个体私人的事务;历史属于公共言说范围,关乎真实事实的严肃记录。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为人们所轻视。否则,一个人就无法辨认清楚他面对的事务,究竟是将公共事务私人化了,抑或是将私人事务公共化了。这必然造成他在进行事实陈述的时候,提供给人们一盆搅拌不匀的浆糊。

霍布斯鲍姆自然是深明此理的。他清楚地将自己的历史研究定位为“从单一个人经验来阐释世界的历史”,而将自己的个人自传定位为“世界的历史正在形塑个人的经验”。个人与时代的交织,是激发一个历史学家深刻揭示历史真实的强大精神动力。但一个历史学者的理性归宿,必定促使他强制自己“以学者的身份进行写作”。就纯粹私人趣味而言,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他的著述所发挥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对底层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他选择历史著述的主题,也发挥了左右的能量。但就一个历史学家而言,就自己极其喜爱的主题撰著作品的时候,便不得不信守一些历史学家的行业操守。这就是公共角色的约束力。如其所言,一个历史学家,“除了对理性的信仰以及辨别事实与虚构的能力以外,自知之明——亦即从自身的内在和外在来进行观察——也是历史科学与社会科学从业者所需要的一项技能”。换言之,历史学家的著述活动,必须在信仰退隐之后,才足以将“历史”呈现给人们。

霍布斯鲍姆的这种处境,从两个幅度展示出来:一个幅度是,就他跳跃性极大的历史著述主题来看,在体现其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言述中,他并没有以信仰替代理性、将公共隐匿于私人之中。他试图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辩护,落点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本人对全球化、经济危机和发展曲折的先知型预测上面。他承诺资本主义人性化转型的价值。他进而强调,“随着苏联的解体,资本家们不再害怕了,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能以比以前平稳得多的方式来看待问题,不易为激情所扭曲。”可见,即使在政治信仰的维护上,信仰的激情也明显让位给了历史的观察和理性的判断。他将马克思主义落定在反对乌托邦社会行动的一些零星规划上,从而对苏联那样的国家模式予以明确拒斥。在申述这样的观点时,他甚至将工党的党章认定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即使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霍布斯鲍姆对工人阶级、第三世界的组织化反抗行动,怀抱深切的同情。但这些同情不是他保持信仰的单纯支持力量,而是他审慎对待历史变迁、尤其是波澜壮阔的20世纪历史变迁的动力。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因素的当下效用仍然保持信心,但对他引导的社会改造方案,已经有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再组合。

另一个幅度是,霍布斯鲍姆在论述底层社会、关注“小人物”历史的时候,并没有将自己的关注,作为刻意改变历史书写的总体态势的主观力量。他的第一本历史著作,具有某种反叛性。《原始的叛乱——十九世纪社会运动的古朴形式》,写作冲动源自他对西班牙无政府主义的“田野考察”、对意大利一些教派组织活动的了解。《盗匪》则对那些劫富济贫、骚扰或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们予以专门关注。《非凡的小人物——反抗、造反与爵士乐》对那些占人类大多数、默默无闻并难以“兴风作浪”的工人、农民及其街坊邻居进行了有趣的勾画。这些论述主题都与作者的信仰有关。但所有论述都没有逾越历史学家的好奇界限。这种“好奇”逼使“信仰”让位给“历史”。因此,霍布斯鲍姆才得以给读者呈现出底层社会的历史面相,不至于让人们觉得他是在杜撰传奇、编织故事。

激情的自持与理性的冲动需要巧妙的平衡。做人需要激情,做事需要理性。这对历史学家没有例外。人们没有理由将霍布斯鲍姆的历史著作读作他信仰的低级发挥,以为他的存在就是对某种信仰的强大精神支撑。只有在他离开历史著述的专业领域,就某些当下的国际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时候,他才受自己的信仰引领和支配。这个时候,霍布斯鲍姆对自己信仰的陈述与坚持,仅仅代表他私人的意见。只有当他回到严肃的历史学问题上来的时候,才发出的是一个专业历史学家的权威意见。人们没有根据将他的两类论述搅合起来,以对他信仰坚定性的称颂来度量他历史学论述的价值高低。这是两个绝对不能够混淆的问题。

英雄史观与凡人史观的决断

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其历史学的研究中,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在历史哲学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从,二是他在历史研究主题上对底层的长期、持续关注。但促使人去考虑他这两种历史信念的,并不是这些信念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而是他这两种信念引导出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观问题。尤其让人满怀兴味的,是他的这两种信仰,为何导出了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历史著述路向。

霍布斯鲍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是他着力论述现代历史的“指导思想”。为人公认的是,霍布斯鲍姆主要是一个现代历史的作家。他甚少关注古典历史和古典文献。这既是他醒目的学术标签,也是他令人瞩目的直接原因。因为人们总是更关注与自己周遭环境相关的那些事情。从他的“年代四部曲”来看,论述的总的路径,确实是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历史唯物主义路数。他从法国大革命写起,一路下来写了资本的凯歌猛进、资本帝国的成功建构,最终落在20世纪的极端状态上面。这一陈述铺进,已经显示了作者的历史进步观念,以及这一观念中隐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理念:他不为专家撰写这一段历史,而是为普通读者撰写作品;他不为少数人树碑立传,而致力提供宏大的社会史场景;他不为政治史进行独占性论述,而为经济史留下了更多的篇幅。从“双元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起始的历史叙述,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交叠起来重述历史,具有精神上的一贯性。当他在《资本的年代》里陈述资本主义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历史时,他依然遵循着以经济生活模式的变化为轴心,论述世界历史变迁的进路。到了撰著《帝国的年代》,作者刻画了一个资本主义乘胜支配世界的画面,这一画面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式的:随着资本的胜利,工人阶级也动员起来了,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加剧了世界的动荡,最后导致了残酷的战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画面,突兀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于是,人类进入一个“极端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的现代世界史著述,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贯穿于历史的撰著全过程。从前三部遵循的为普通人写作,到最后一部不得不以规范的注释显示历史学家的做派,写作形式有了些微的变化,但著述的宗旨坚持一贯。不过,篇幅巨大的年代四部曲,从来没有将现代历史的变迁过程写成几个英明领袖登高一招、应者云集的政治传奇史。这与苏联时期的历史学家撰写十月革命以来的世界史,惯于凸显的英雄史轨迹完全不同。这倒是霍布斯鲍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念的一大写照。难得的就是,他没有将信念上的凡人史观,在历史著述上倒错地写成领袖改造庸众的英雄史观。

另一方面,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底层关注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促使他保持了政治信仰与历史研究的连贯性,而不至于陷入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那种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英雄史观的对立窘境。一者,霍布斯鲍姆保持终生的一个历史论述趣味,就是对“非凡小人物”的高度关注。二者,他的历史论述宗旨,一以贯之地以普通读者为中心。三者,他始终将社会运动的主体作为自己保持历史论述兴致和反抗资本权力核心的动力。正是这些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色彩的凡人史观,促使霍布斯鲍姆发现了一般历史学家难以或根本就没有兴趣去发现的、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他甚至认为,“爵士乐是认识美国很好的入门方式”。他甚至语气略带兴奋地说,“在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初期,美国已成为恣意追逐利润、不公不义、肆无忌惮、寡廉鲜耻和残酷镇压的代名词。然而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不但洗刷了那些恶名,还大幅向左转。美国显然出现了帮助穷人和工会的政府”,以至于当时“我们竟然能够同时认可美国和苏联”。可见霍布斯鲍姆的凡人史观具有多么强烈的穿透力,让他成功地避免了落入英雄史观的历史论述圈套。凡人史观不是一种僵化的政治信仰,更不是一种受英雄驱遣的政治说教和权谋技巧。凡人史观乃是一种将历史根系在小人物身上的写史进路,一种旨在打破千百年来仅仅以英雄事迹通观人类活动进程惯性的革命性思路。霍布斯鲍姆将那些以人民名义打扮的英雄史观加以横扫。并且他的这一史观实践,将虚伪的人民史观本质上的超级英雄史观面目鲜明地呈现出来,让其无所遁形。这是他的历史观给人以强大冲击力却不为人注意的地方。

史家的畛域

霍布斯鲍姆是一个历史学家。史家自有畛域。一方面,史家就其个人品质而言,没有坚强的信念,就不足以站定审视历史的立场。但如何在保持个人信仰的条件下,将历史研究与个人信仰拉开距离,成为其研究品质高低的分水岭。另一方面,史家必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研究主题。这是史家足以展示他论述一贯性和可信性的条件。否则他的论述就过于杂乱无章,使人丧失阅读兴趣。只是在论述主题选定与围绕主题跳跃之间,需要有一种历史逻辑上的关联性,否则就会被某种先设的主题扭曲历史面目。再一方面,史家应有独特的历史审视目的,他必须借助历史审视,来度量当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得失。此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也。但这种度量,又不是随意的夸张和抑制,以求将历史学家的主观信念贯穿到历史的书写实践之中。以一种理性克制的态度信守这些戒条的,就是历史学家所为;超出这些范围的思考,似乎就不是历史学家的所为。

以这种设定为前提,可以说,霍布斯鲍姆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历史学家。他总是试图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发言,但每每越出历史学家的畛域。他在身份的自我界定时,明确地将自己命名为“历史学家”。为此,他将自己的信仰归入“非典型”的类型。他叙述历史演进的时候,谨慎地遵守辨别真伪的专家技巧,严格地信守历史学家个人对自己著述的自知之明信条,努力将激情驱动的信仰限制在理性的范围内。这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自我克制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素养的明显标志。他多达30余本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评价不一,但大致得到人们的正面对待,便是因为他的这些历史学家品质,获得了超越不同价值信仰的人们的共同敬重所致。

同时,霍布斯鲍姆哪怕是非典型的信仰,也对他的历史著述发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他不安心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试图摇身变成一个历史理论家。另一方面,他更是基于自己的信仰,对现实的社会运动极度关注,并以高度的热情介入性地观察。因此,他身不由己地对反主流的社会运动怀抱一种超逾理性的同情,并对替代主流的现代方案心怀一种超过常理的期待。这两种因素的作用,造成他越出历史学家的畛域,人们加予他一身那种极为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同意加反对。在他逝世后的当下评论中,评论者无论立场左右,均有赞扬和贬斥之声,便是因为他的身份复杂性所致。左翼评论者中的赞扬,基本建立在他的信仰以及由信仰所引导的历史著述基础上;左翼评论者中的批评,多半是由于他所持的书斋马克思主义立场。须知一个哪怕不是太客观的观察立场,绝对是无法满足左翼行动者的底线要求的。而右翼评论者中的批评,则对他或强或弱的斯大林主义立场,以及由信仰所引导的历史著述具有的价值,深怀不满;右翼评论者中的赞扬,便是基于切割政治信仰与历史著述的前提,对他所表示的一种学术敬重。

霍布斯鲍姆终生勤于著述。但非历史类作品的理论企图,是促使人们发出不同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民族国家的时代,他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考察,不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加以承诺,而是以一种拒斥性的立场加以批判。这种批判当然具有现实理据。但如果将这样的批判与他共产主义的信仰联系起来,那就不只是一种学术主张,而是对自己政治信仰的现实贯穿而已:民族国家不过是妨碍实现他信仰的社会目标的障碍,因此便不具有认真对待的理由了。至于那种超越了民族主义的对立性思维,就似乎可以克制两次世界大战的想法,就更是有些幼稚好笑了。而当他顽强地维护自己的信念,在重大政治变局发生后依然不改初衷,坚定维持既定的政治信念,一方面令人尊重,另一方面似乎也有点冥顽不化。一个与时俱进的个人形象,与历史学家的个人形象更为吻合;而一个哪怕是在最弱的意义上不顾现实变化、顽固地坚守信仰的个性心理,与历史学家的个性心理相去明显较远。加之历史学家的信仰受到他个人兴味的支配,理性的成分就必然下降,感性的因素势必主宰其想法,这更是与严谨的历史学家形象相去何止千里。

霍布斯鲍姆经历了长达几乎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相对于他所说的“掐头去尾的短20世纪”来讲,人生阅历不可谓不长,人生趣味不可谓不丰,人生穿透力不可谓不强。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来讲,他不可能不遭遇到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历史研究就是历史研究,试图在历史研究中兼容政治信仰,就不得不艰难地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决战。终其一生,霍布斯鲍姆没有使自己的理性战胜感情,反之亦然。这是任何一个人无法超越的存在境况。但他在亮出自己的历史学家身份时,总体上立定的为学原则是“不为激情所扭曲”。诚哉斯言!

相关文章

  • 专访著名书画家容铁:前吴后容 数业同修[图文]
    专访著名书画家容铁:前吴后容 数业同修[图文]

    容铁编者按:从小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长大后触类旁通,数业同修。后受教于著名书画家沙曼翁、启功、吴冠中等,得真传而后突变,独树一帜,人称“前吴后容”。他就是著名书画家--容铁。他是如何做到数业同修、兼容并蓄而大成的呢?带着疑问,文化中国网(www.culcn.cn)独家专访了这位当今画坛奇才,以下为采访实录--文化中国:欢迎您接受文化中国网的专访,请您先介绍一下,你最初...

    143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味:出走的精神与方法[图文]
    吴味:出走的精神与方法[图文]

    图片资料在“漂移·当代艺术展”座谈会上的发言首先祝贺这个展览,酝酿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去年底我们就谈论过,要做一个真正的,撇开架上的一个专题展,我们中间也交流了很多次,有一次还专门叫我一起去讨论作品方案。首先表示祝贺!起码来说,它呈现出来了,这个不简单,你想想,我们深圳有多少这样的展览呢?F518(艺术区)你看得到吗?这个老王(王志忠)最清楚的,最后大...

    80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寻 巢[图文]
    寻 巢[图文]

    高明寻巢布面油画成龙先生20年前在皖南买下10幢明清的古屋(包括一个古戏台),材料多为紫檀木樟木、等名贵树种以及大量木、石、砖雕件家具等,年代可上溯到400年的历史,总价值数亿。成龙近日连发微博表示想捐给新加坡收藏。400年的风霜雨雪;400年的战火纷争;400年的人伦更替,无数古建筑尤其是弱势的古民居大都灰飞烟灭,今人只能在《清明上河图》中揣摩探微。然徽州古民居却整村整城保存完好,可谓奇迹。...

    5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误读“程式化”[图文]
    误读“程式化”[图文]

    贾廷峰中国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审美内核,更承载着中国历代文人修内质、养德操、怡性情的精神托付。世间万象,物态物情,山水之跌宕,草木之枯荣,日月之盈亏,皆赖笔墨得以外现。囿于封建帝制的思想束缚,古代社会很少出现对个人风格的极端推崇,加之师徒承传的教育模式,以致程式化难以避免。古人讲求“师自然,师造化”,强调绘...

    169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名家班”实乃“名利班”[图文]
    “名家班”实乃“名利班”[图文]

    有一种史学观认为,我们的历史仍处于“近代”,社会还处于“前现代”。这种观点当然是以西方的历史发展史实为对照导论出来的,因为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分期是跟现代宪政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成紧密关联的,并且较其古代和中世纪有本质区别。而我们从近代以来一直就在进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探索,但一直延续封建社会的诸多惰性,确实说不上哪个具体时间节点是制度现代化、...

    62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深圳画院院长忆朱德群:是个厚重少文的人[图文]
    深圳画院院长忆朱德群:是个厚重少文的人[图文]

    ▲朱德群参展2000年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作品《水墨世界》。惊闻朱德群先生逝世,艺术界一片悼念之声,作为朱德群先生与深圳一段艺缘的见证者,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感到尤为悲痛。“吾兄工作,我很欣赏,不失传统而有创新,正是我们中国画家应寻的道路,望兄继续努力为我国文化发展推向国际,至为所盼。”这是朱德群先生2002年9月写给董小明的一封书信中的一段内容,记者昨日在董小明...

    12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回归原点·笔墨、审美与气度[图文]
    回归原点·笔墨、审美与气度[图文]

    李安源(以下称李):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杂陈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选择与可能性。以这个摹写展为契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中国画的传统问题。因为这百年以来的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难以回避一些中西交错的东西。就当下工笔画的发展倾向而言,很多青年画家崭露头角,无论是在题材、画面内容还是技法上,都深受西方审美观念影响,与传统工笔画的制作方式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题...

    185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悼念——史春坡[图文]
    悼念——史春坡[图文]

    史春坡近影今天是我先生史春坡的祭日。清早起来在他的像前摆上鲜花,望着那深邃的目光,和蔼可亲的微笑,泪水追逐着悲伤涌出。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此诗,以悼念故去的亲人。苦辣。一路走来既有叹息又有幸福:这一声叹息包含的不仅仅是艰辛和磨难,更有对你的缅怀和思念。这幸福包含着朋友的帮助和安慰,更有我们那共同拥有过的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我只能将它深埋心底……千言万...

    80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杜尚已死 谁来推翻他[图文]
    杜尚已死 谁来推翻他[图文]

    马塞尔·杜尚杜尚曾努力将艺术拉下神坛,讽刺的是,如今却被供奉在艺术的神坛之上。他的言论和创作毫无疑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杜尚已死,谁来推翻他?又或许,当代艺术已不需要古典式的推翻,只需要坐享其成的衍生。绘画已经死亡了年轻时代的杜尚总是毫不犹豫地表现自己渴望成名的欲望,他的画技是严谨的,性格却是暴躁又犹豫的,因此在绘画时他会露出疯狂的样子。这幅《下楼梯的裸女》花了杜尚大约一...

    9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湖北美术馆展品遭神吐槽:土鳖无法理解的内涵[图文]
    湖北美术馆展品遭神吐槽:土鳖无法理解的内涵[图文]

    新年上班伊始,湖北美术馆火了!一篇被网友评价为“这是我看过的最鲜活的艺术评论帖,憋笑憋到内伤……”的神吐槽帖《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注:湖北美术馆2010年由湖北省艺术馆更名而来,此处应为发帖者笔误)在微博上一日内被转发、评价上万次,大家纷纷欢乐地表示自己是“艺术的土鳖”,并称要“远离艺术做正常人&rdquo...

    7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从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图文]
    从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图文]

    宋文治是新金陵画派重要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大收藏家。宋文治先生曾经收藏了百件陆俨少先生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精彩,而且其中多件甚至未收入2008年出版的《陆俨少全集》。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宋文治藏陆俨少作品展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或许就是陆俨少与宋文治的关系以及宋文治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陆俨少的精品。陆俨少《双清图·梅竹》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7年以来推出的“20世纪中国...

    151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书画限制出境”政策之惑[图文]
    “书画限制出境”政策之惑[图文]

    玉堂春暖陈逸飞作品在国家文物局前不久颁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中,明确将24位2001年以后辞世的书画家的作品列入文物出境限制范围。作为一项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鉴定标准”政策的增补名单,此番为何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谁来遴选上榜艺术家,是艺术还是市场?鉴定领域后继乏人,谁来看好文物艺术品出入境的国门?相关部门真的可以&ldquo...

    19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浙商钟情红木25年 建中国最大紫檀博物馆[图文]
    浙商钟情红木25年 建中国最大紫檀博物馆[图文]

    图为部分罗汉。谢盼盼摄中新网金华10月31日电(见习记者谢盼盼)李晓东是浙江地道的东阳人,生于五代木工世家的他有一手木工绝活,从木工再到浙商,如今他已不再从事木匠活,却摇身一变成馆主。他办的浙江艺术紫檀博物馆成为中国最大的紫檀博物馆,31日在浙江金华举行的中国首届浙江红木产业协会精品博览会颁奖仪式上,他一举收藏了50余件估价至少5千万的藏品。浙江金华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

    186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品读陈铸的书法,但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是陈铸作品的“气质”。书法的“气质”和人的气质一样,并非靠“摹”就能得来的,而是人内心学识、智慧、抱负和修养的自然流露。1955年陈铸生于钟灵毓秀、文化氛围浓厚的古城——青州,自幼便萌发了...

    95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浅谈现代木雕《神九问天[图文]
    浅谈现代木雕《神九问天[图文]

    黄丁财神九问天木雕木雕艺术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木雕艺术和石雕、砖雕艺术相比,尤以细腻、高雅、生动而见长。我从小就酷爱木雕艺术,在不少大师们的熏陶下,广览传统的山水、花卉、动物及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木雕艺术品。其中也有以大型历史题材为蓝本的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等。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木雕艺术需要与时俱进!我常想,要使自己能更创新一步,把古老的木雕艺术和现代典型题材相结合,...

    10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