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余华不怕被批评:不骂我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布小 点击 :

余华不怕被批评:不骂我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 | 美术趣闻

余华

余华《第七天》小说自上市短短十天内掀起各种话题,有评论家叹余华江郎才尽,更有读者用“最烂”来吐槽这本等待了七年的新作。《第七天》是振聋发聩的墓志铭还是网络时代的平庸剪报?是余华七年磨一剑的强势回归还是匆匆草就的滑铁卢?昨天傍晚,余华接受了扬子晚报的独家专访,围绕着新作《第七天》上市以来媒体和读者讨论的一些话题,和读者分享自己的看法。

最烂的作品?与《兄弟》比很客气了

记者:有人说《第七天》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也有人认为是新闻串串烧,评论家叹江郎才尽,是你最烂的作品,你怎么看?

余华: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发生在自己和亲友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发生在新闻里听到看到的事等等,它们包围了我们,不需要去收集,因为它们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们跟前来。我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写了很多当时哥伦比亚报纸上的事件和话题。《第七天》不能和《百年孤独》比,人家写下的是一百年的孤独,我只是写下七天的孤独,而且人家的一百年只用了二十多万字,我的七天花费了十三万字。我深感惭愧。有人说《第七天》是我最烂的小说,这个很客气了。七年前《兄弟》出版时,有人说是中国所有小说里最烂的。

在乎批评吗?不骂意味着我被遗忘了

记者:读者的批评你会关注吗?会不会影响心情?还是《兄弟》出版的时候就已经习惯这种两极分化的评论?

余华:我会关注读者的批评,但不是现在,是以后。等《第七天》冷下来了,我会认真看看读者的批评,那时候冷静的批评也会多起来。《兄弟》当年出版时,人人以骂《兄弟》为荣。其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也有很大争议,只是那时的争议局限在文学界,那时也没有网络。《兄弟》出版的时候媒体关注文学了,也关注我了,而且有网络了,所以争议被放大。这次《第七天》出版,有微博了,争议更加放大。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我都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关注,我不会有今天。如果有一天没人关注我了(包括骂声),那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

为何选七天?用不长的篇幅才是挑战

记者:为什么选择七天讲故事的形式?又为何选择鬼魂的角度?有评论家说余华的语言才华未在新作中发挥尽致,你觉得呢?

余华:一直以来,在《兄弟》之前,我就有这样的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同时又要控制篇幅。然后我找到了这个七天的方式,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密密麻麻地出现,而且要让它们的身影十分清晰。中国有头七的说法,但是我在写的时候不让自己去想头七,脑子里全是《创世纪》的七天。这是一个从死者的角度来叙述的故事,语言应该是节制和冷淡的,不能用活人那种生机勃勃的语气。在讲述到现实的部分,也就是活着的世界里的往事时,语言才可以加上一些温度。不过,小说里有很多悲惨的故事,但也有温情的部分。

写作总被卡?我同时在写五六部小说

记者:宣传语里说“比《兄弟》更荒诞”,为什么喜欢用荒诞的笔法?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停顿?是卡在哪里了吗?

余华:这是因为今日中国的现实常常以荒诞的面貌出现。昨天我看到一位叫陈砚书的网友链接到我的微博上说:“《第七天》争议大的根源是民众对荒诞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见怪不怪,对荒诞的纵容使荒诞化为平常。”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我不知道自己的写作为什么总是卡住,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时间被切碎了的理由,总是有很多事来打断我的写作,比如明年和后年,《第七天》的国外出版高峰就会来到,我又将不断出国去。所以我同时在写五六部小说,还不包括在脑子里转了十年以上的构思。但是时间被切碎不是理由,我的缺点是很不勤奋,我兴趣太多,总是被别的什么吸引过去。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自己这方面的缺点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扬子晚报记者蔡震

相关文章

  •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为何爱葬礼?张浩孩子的尸体,拥挤的人群,局促的巷子,悲痛和哭泣,阳光和苍白。又是一张令人无法从悲伤的基调中走出的照片,正如多年来无法舒缓的巴以关系;又是一张拍摄葬礼获得“荷赛”年度大奖的照片,正如21世纪以来战争的新闻仍不时占据报纸的头版。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WPP,因该项目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媒体...

    2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刚烈的唐寅[图文]
    刚烈的唐寅[图文]

    唐伯虎画像在如今的许多人眼里,唐寅是一个风流放纵的人,甚至以为古来的写字画画的人都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样子。其实这是错看了唐寅。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四就说:“《明史·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每出名教外。今按诸书所载,寅幕华虹山学士家婢,诡身为仆得娶之。后事露,学士反具资奁,缔为姻好。”但是赵翼在...

    8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傅雷:中国美术史需要重新写[图文]
    傅雷:中国美术史需要重新写[图文]

    张瑞田1963年生于吉林,作家、书法家。・书画畅游・那些无名作者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活生生的,朝气蓬勃,观感和儿童一样天真朴实“霉宿”一词,是傅雷的发明。从字面看,与“没落”、“腐朽”同意。在他看来,具有“霉宿”的艺术作品,“偏于烦琐、拘谨、工整,没有蓬蓬勃勃的生气了”,自...

    8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历史与情感[图文]
    历史与情感[图文]

    翁乃强《回访一》1966年摄,44英寸,彩色放大,签名,证书,限量10+6(两个尺寸),华辰影像拍卖成交价30万元。在中国艺术品收藏领域,红色收藏作为一门特殊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收藏门类,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和热点。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共和国悠长历程的回溯与传承,还包含着一代中国人对往昔偶像形象与个人岁月烙印的缅怀与祭奠,汇集着历史价值与集体情怀的交融。红色影像作为红色收藏重要分支,自影像收藏发端以来...

    6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方力钧:当代艺术创作的多重叙事[图文]
    方力钧:当代艺术创作的多重叙事[图文]

    .secondaryHeader{height:33px;overflow:hidden;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dy/images/header/2008/standardl2nav_bg.gif)repeat-x#fff;color:#000;font-size:12px;}.secondaryHeadera,.secondaryHeader...

    161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大风起兮云飞扬——解读张大千再传弟子、画虎名家赵同相[图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解读张大千再传弟子、画虎名家赵同相[图文]

    大风堂第三代传人画虎大师赵同相先生“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诗歌激励了许多中国人,一代艺术大师张大千、张善子也为他们的斋室取名“大风堂”,表达了他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舍我其谁的境界。“大风堂”作为一个艺术符号已是家喻户晓,他的影响力已跨越国界,民族,成为世界艺术...

    163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苑利:活态传承保护是非遗活起来的前提条件[图文]
    苑利:活态传承保护是非遗活起来的前提条件[图文]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张艳)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一主题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前提却是文化遗产能够活态传承保护,那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是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来说,传承人充...

    15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书法与文化[图文]
    书法与文化[图文]

    书法一直关注着书写的传统,把书法放到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看,书法似乎对复归中国文化有莫大的启示。随着国家的繁荣,民族自信心的提升,近几年,关于民族文化的内蕴与断续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科技的发展,书法是一项向后看的文化,一直以传统的经典作为规范。让书写有一种根据和凭依。按道理书法应该是一根维系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但是当代书法整体上并不这样乐观。就文化而言,什么人群参与比从事什么行业更...

    11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关于笔墨问题人们越谈越有意思,越谈越来文化,我理解的“笔墨”,笔就是韵律、节奏、力量、势的综合展现,“墨”就是“墨分五色”,“墨团团里天地宽”等,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已讲得透彻。近年我通过动笔体验,再咀嚼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阐述,我认为笔墨的“自性之美”与...

    7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林烟洗尘:古书画赏读[图文]
    林烟洗尘:古书画赏读[图文]

    跋《小昆石壁图轴》萧海春跋《雨淋墙头皴图轴》思翁题曰:“久不作雨淋墙头皴法,忽于笔端出现,画家皴法如禅家纲宗,解者稀有。”此图确有空淡明净的禅意,一切似透过明镜映照的空灵,淡淡的明净无丁点芥蒂和挂碍。空淡中似渗有一种盐味。黑白的映对,似通过灰色透网现象对一种心灵的悟。明净洞达,绝无外物的沾染,其思以空明的心致求取对自然的关照,此图似在心境上浮现的自然。跋《小昆石壁...

    94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蔡影茜谈变化中的策展[图文]
    蔡影茜谈变化中的策展[图文]

    变化中的策展研讨会的现场从7月2日到7月4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关于策展实践的研讨会《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该项目由蔡影茜和卢迎华共同策划,研讨会讨论了当今策展实践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的方法。在此,蔡影茜讲述了研讨会的起源和举办研讨会以后所得到的新的调查力。我和卢迎华在2010年开始在《当代艺术与投资》上启动了一个名为“策展问题”的栏目,形式是其中一方推荐一篇译文,...

    83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解读皇宫圈椅的精神品质:一个时代的主流象征[图文]
    解读皇宫圈椅的精神品质:一个时代的主流象征[图文]

    关毅编者按: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皇宫圈椅不仅在我国家具史上身份显赫,在世界家具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皇宫圈椅何以如此身价不菲?著名宫廷家具修复专家、太和木作创始人关毅一言以蔽之:因不断迎合主流社会的传统时尚使然。一个时代的主流象征——解读皇宫圈椅的精神品质文/关毅编辑/蔡静琦图片提供/太和木作人物名片>>>关毅,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紫禁城学...

    39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湖北写实油画纵观[图文]
    湖北写实油画纵观[图文]

    图片资料[文/高星]“中国现在最高水准的写实主义绘画绝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很多西方人到中国来对我们的写实主义绘画都惊讶不已,他们想像不出在古老的东方会有人把西方的艺术推向极致。”——艾轩中国写实油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写实油画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76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周春芽悼赵无极: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诚实的人 [图文]
    周春芽悼赵无极: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诚实的人 [图文]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有足够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赵无极@华西都市报:画作千金难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国际市场就高达三四十万美元一幅,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他的《10.1.68》以6898万港元被拍下……他就是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4月9日,...

    195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图文]
    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图文]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林蕙玟谈博物馆场域空间与展示诠释位于柏林的欧洲犹太人受难纪念地是一个位于地底下的博物馆,地面上是由一块块棺木状大理石组成的场域。从中华艺术宫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地标性的博物馆怎样代表这座城市?从提篮桥监狱博物馆到淞沪抗战纪念馆,博物馆对历史的展示与诠释如何做到客观公允?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邀请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创意产业设计研究院助理教授林蕙玟主持讲座&l...

    60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