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子惠:注意力能量与艺术的真伪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平平 点击 :

知觉与注意力

在人类的层次上,一个个体的“人”,对任何事物、任何情态的知觉能力都与他自身的注意力有关系。人透过那些已经被启发、被启明的注意力获得知觉,动物有注意力但基本都没被启明,因而只有很粗糙的知觉,比如,动物不能辨别美丑、干净与整洁,而人可以。人呢,有了很多进一步的知觉,但一般的人没有对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秩序与平衡的知觉,而艺术家则必须具有,否则不可能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审美能力的基础就是对现象背后抽象的平衡与秩序的知觉能力。凭着知觉和有穿透力的注意力,人可以了解、理解事物、感受和欣赏事物。人们常说的洞察力,其实就是一种穿透表面进入无形实质的注意力。

作品上的注意力能量

对艺术品进行真伪优劣辨别,一般人极难做到,为何?就是他的知觉和注意力的精微敏锐的程度要有足够的穿透力才能发现作品的实质能量。说到能量,注意力也可说是一种能量,知觉是对不同事物能量状态的区分和感受。创作者、艺术家的注意力状态即他的能量状态会在创作过程中直接延伸进入作品中,画画儿、创作从一元的层面看就是能量流动,艺术家的知觉与注意力能量透过某种有形可感知的物质媒介(比如画家通过画材技法、音乐家通过音调音色旋律等等)输出来并凝聚在物质媒介上,凝聚之后的物质媒介变成了作品。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根本原因所在。作品散发什么样的注意力能量,其能量状态决定了作品的质。

关于注意力,这里针对艺术作品,谈一点最最基本的,就是创作者的注意力流向即作品的能量流向。举例来说,那些经久流传的艺术佳品,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散发能量,即欣赏者如果静静地欣赏则可以接收到作品散发出来的能量,从而感到或安宁或愉悦、或美好或恬静,赏心悦目等等的感觉。这是因为创作者、艺术家是由内而外输出能量,即艺术家是能量的给予者,欣赏者是能量的接收者,作品散发能量滋养欣赏者的品性、精神、陶冶欣赏者的审美情操、性情。

当然,能量的给予者是连接了能量源头的,这样艺术家自己也成为了能量源头,换句话说他就成为了他自己,他将不再受外界影响,而只有外界受他的良性影响。真正的艺术家是绝对知觉的感知者,是能量的给予者,而且往往有能力源源不断地输出与给予,这就是那些艺术大家有长盛不衰的创作激情而且作品数量也很多的缘故。

艺术家是注意力能量的给予者,为索取注意力而为之的均是伪艺术

“苍鹰”事件是伪艺术的一个典范。是与“能量给予”恰恰反过来的一个“艺术”事件。这是贾方舟老师回应苏坚的一段:设法使行为成为事件,成为媒体竞相追逐捕获的对象。成为执法者搜寻的目标,成为舆论热点——这便是行为艺术家的策略。如果这段文字属实,那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是一个典型的注意力索取事件,其目的就是索取注意力,索取关注,索取能量,至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其他的积极作用,而这样刚刚好与真正的艺术背道而驰了。

记得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一个身手敏捷的罪犯,在各地都留下各种罪行,警方花费了若干年通缉追捕,当最后执行死刑前,他交代了犯罪动机,他觉得警察如此关注他、报纸也常报道他,那么多人和事情因要抓捕他而起,他感到自己十分重要,因而感到自豪和成功。除了用自己去犯罪来调动警方,他找不到更好的让自己感觉重要和成功的方式了。这是一个用极端负面的犯罪方式不惜自我毁灭去索取注意力的例子。

我们看到当代艺术中有大量的只为吸引眼球、刺激观众的“作品”无疑这些东东迟早都会消失,他们将无法和“艺术”这个词长久地拉上关系。原因是,他们自身内在没有对自己的真正知觉和感受,只有靠外界参照物来获取相对的知觉和感受,所以他们没有能量,更无法给予什么,只有靠不断地索取外在的他人的注意力能量来维持,也只有不断升级地去做出更极端的行为表现或“作品”才会产生索取成效,他们很累很难啊,有谁看到索取者是常胜将军的么,人们一时地被掠夺了注意力而已吧。

虽然被此事件打劫了一些注意力,但也不是坏事,正好可以借着此事及批评家们的讨论,将更深、更广、更有普遍性规律的知觉与注意力视角给引发出来。文中看起来有结论、定论,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少有的视角,毕竟这应是另外一个更幽深更精微的视角。

事实上,人类进化的实质就是知觉程度的进化,而艺术本应是人类进化的前沿领域。现在知觉尚粗糙的人们为了“物质利益”将艺术也粗糙化了。

最后顺便说,将注意力收摄向内,不断地进行内在的自我观察与内省,并醒觉与知觉到自身注意力的运动,是连接能量源头的关键。假如你发展了这部分内在的知觉能力,你将会感到很多人已经在这个进化的道路上了,也将会有更多的人上路同行,更多人将会从相对知觉的“黑暗”现在恰如黎明前的黑暗,破晓而进入到绝对知觉里的渐行渐明的“曙光”里。

相关文章

  • 台北故宫专家:文物不是商品 是文明的载体[图文]
    台北故宫专家:文物不是商品 是文明的载体[图文]

    台北故宫专家:文物不是商品是文明的载体17日上午,台湾学者嵇若昕将在哈尔滨润福文化养老中心进行“台北故宫国宝密码”讲座,这是“润福大讲堂”的第三次讲座。嵇若昕是台大历史系文学学士、台大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文学硕士、曾任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私人秘书,并出任台北故宫登录保存处处长、安全管理处处长及器物处处长。长期从事故宫器物典藏、征集与研究工作,曾策划...

    19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熊广琴:画画不仅是技术更是学问[图文]
    熊广琴:画画不仅是技术更是学问[图文]

    女画家熊广琴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画家,熊广琴的艺术作品清新淡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画面沉静中弥散出江浙才女多思敏感而又偏执一端的特性;笔墨里更多凝炼和圆厚,简约高华中透着几分现代意韵。熊广琴的写意花鸟作品蕴藏着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在对自然物象的描述中,追求更具人格的象征意味和精神性的东西。北京商报:您与郎绍君、薛永年等理论家有过一些交往,在您看来,艺术理论的提升对创作有怎样...

    37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图文]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图文]

    彭林故宫[微博]铁缸刻字事件余波未平,媒体又曝出厦门万石植物园中的众多珍惜植物变成了游客的“留言板”,上面刻满了人名,就连浑身长刺的仙人掌也难免毒手。从古老的“题壁诗”到记忆中的“大字报”,再到如今无所不在的墙壁广告,从名胜古迹到公园广场,再到普通民居,国人热衷于在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迹,究竟是一种传统,还是不良的公共行...

    30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本报记者蒋肖斌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

    5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赵振川:长安画派不是实体是精神[图文]
    赵振川:长安画派不是实体是精神[图文]

    赵振川:“长安画派”不是实体,是精神■华商报:中国艺坛历史上有“三曹”、“三苏”,现在我们可以说有“三赵”——您的父亲赵望云先生,您和您的兄弟赵季平先生。在您看来,是什么样的家学氛围造就了这种现象?赵振川:父亲的爱好非常广泛,除画画外,他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分。打小我就生活在一...

    14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Artspace:当代艺术的新传播方式[图文]
    Artspace:当代艺术的新传播方式[图文]

    《雏菊•黑眼苏珊BlackEyedSusan》byDavidSalle《色彩幻想AmourVivaciteArdeurFantaisie》byAvaf在全球电子商务公司FiftyOne的支持下,美国著名艺术品品牌Artspace现登陆中国,在天猫的网络平台上向中国消费者隆重推出精心挑选的绘画以及摄影作品。您还在通过奔波于画廊与展览馆之间来寻找艺术品吗?您还在为是否购买几万甚至更昂贵...

    4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建设文化强国:繁荣书法艺术[图文]
    建设文化强国:繁荣书法艺术[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再次吹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当随时代,与时俱进,打造新经典,创造新辉煌,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报记者丁元利带着这一话题采访了著名书法家、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常务副秘书长边保华先生,归纳其看法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时代呼唤书法艺术大发展大...

    17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又勾起了国人“到此一游”素质的讨论,而且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这些刻字,大煞风景,在文物上刻写更是破坏了文物的价值。网民对埃及刻字事件反应强烈,在警示所有人要自觉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埃及刻字事件网络舆论声讨背后的“文明暗疮”。中国人为何偏好用这样的方式四处留痕?对此,你怎么看?@闾丘露薇:一、不管是...

    8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许仲敏的艺术场域[图文]
    许仲敏的艺术场域[图文]

    作品图片当我们面对着许仲敏的一件雕塑作品时,不禁要问:他是怎么做出这件作品的?这件作品又要向我们传达什么?事实上,许仲敏的作品已不单单属于雕塑,光的闪耀配合着机械的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叹为观止的技术奇观。一个个运动着的小型人形、婴儿和骨架,或围绕着一个中心柱不断循环走动、或垂直向上爬行,都像是在进行一种运动式的仪式化劳动,向我们展示了肉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整个过程。这些在过去七年中创作的机械...

    11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纯爷”吴山明[图文]
    “纯爷”吴山明[图文]

    吴山明黔南佳节68×138cm2013年大凡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作序,又出席开幕式并用他煽情的语调脱稿致辞的画展都是重要的展览。肯定,只要是个展,个展的主人绝对就是一个大腕级的人物。6月19日,刚刚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引起轰动,“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五十年·从艺六十年中国画艺术展”继续在杭州的浙江美术馆高调登场。高调的吴山...

    26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邵宏庚:色聚中的草间弥生[图文]
    邵宏庚:色聚中的草间弥生[图文]

    草间弥生“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目前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受到了一定关注。应朋友邀请,今日我带着好奇心,以观赏者的角度,走进这位被誉为“圆点女王”的绘画艺术世界,同时,也为您作一解读。穿行于“真实与虚幻世界”的草间弥生,她拥有超越世间的...

    19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有超现实主义吗? [图文]
    中国有超现实主义吗? [图文]

    封面用图:来沪展出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藏品《日本制造-大宫女》(马歇尔·雷斯)“电场——超越超现实”展出的109件作品是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藏品首次在中国大陆与观众见面。面对超现实主义在上个世纪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策展人迪迪埃·奥丹爵认为:“中国的艺术现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

    157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周春芽:蓝顶是一种精神[图文]
    周春芽:蓝顶是一种精神[图文]

    周春芽蓝顶不是一个组织,不是一种风格,不是一个流派,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区。它可能相当于一个地区概念,这个地区还在变化,在不断地扩大;它更是一种精神,许多愿意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因此聚集到一起来了,这里面的人的风格也是各异的,大家对艺术的观点也不一样,但都不影响大家在一起,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当代艺术精神;它还是一个现象,这很有意思,蓝顶其实有三个方面,艺术家是一个主体,蓝顶的开发者...

    166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文]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文]

    克劳德·莫奈麦田64.60×81.00cm画布油画1881年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造型艺术考察之旅,使我充分体验到现代绘画、雕塑为主的造型艺术日趋多样化。在国内时常听到艺术多元化的说法,其实“多元”的实质并不具备,但“多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并不想在二者之间作概念上的讨论,因为“多元”是哲学概念,而&...

    19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文]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文]

    大师的天真◎李娟天真,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大师者,皆怀着一颗天真之心的人,也用一双孩童般纯净的眼睛看人生,观世界的人。初夏,读林风眠。林先生爱画小鸟,翠绿的树枝上站满了小鸟,鸟儿圆圆胖胖的身子挤在一起,三三两两,成群的小鸟和椭圆的树叶相依相伴,交相辉映,如同孩子作画,画得满满的,没有留白,给人视觉上极大的满足感和喜悦。那些小鸟分明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挤在一起嬉戏说笑着。看他的画,仿佛听见春...

    2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