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抽象艺术:发展与问题共生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冠冠 点击 :

若是中国水墨,不管你如何大写意,还是从纯水墨去晕染宣纸,挥洒之间,水墨浸淫之处,出现的象征,不管怎么讲,总得引起观赏者辨析后的血肉交融,心灵共鸣,那才有艺术的审美感。若仔细品析,你仍让品鉴者撞入一头雾水中,那就表现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的作品不是在艺术中表达虚无,而是要把艺术带入虚无。

对抽象艺术,我们的眼光,往往只看到它作为艺术无限进步与发展的未来,却没有清醒认识到进步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更没意识到,抽象艺术在作纵深创作和我们对它同时作深入理解的同时,它的弊端,是往往会对传统和被创新发展中的传统艺术,自然地形成一种对抗的情绪。

抽象艺术作为世界艺术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甚至当代中国水墨画中,以创新的面貌高调出现在各种展览中已不鲜见,此状况尤在学院派中凸显。在这方面,抽象艺术虽还不是人们普遍能认同和接受的艺术,但它别开生面,在现实生活世界的矛盾中,以反具象经典的形式,在传播以一种批判的精神或救赎的心态,减负传统,标简创新,从中传达出超越性的核心价值和随之带动新的艺术新的发展趋势,已承载起了一定的历史职责。然而,很快我们就又会发现,当大批学院派的艺术家正在津津乐道于他们不断发布的抽象艺术,当各类评论家正在煞费苦心地以美学、哲学、乃至宗教等对它进行诠释时,其实,它们根本还没出现在艺术展览的中心区域,这无论你去看各个城市的雕塑,还是每天出现在各美术馆画廊的各种展览,就都会得到这么一个很实际的印象。这里面不是说抽象艺术因为是更高雅艺术,所以受众本来是很少的,随着抽象艺术自身的发展,跟上它审美的眼光就更少。我们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不是受众多少的问题,少的眼光通过时间、通过审美学习,相信一定会由少增多的。问题是由它生发的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即抽象艺术是不是越抽象越高雅,越抽象到越无观念化,它就越具艺术价值?这才是抽象艺术发展中的本质问题。随着学院派中新的抽象朝向更加无观念化的抽象迈进,人们对它审美的热情却正在锐减。这是缘何?反思一下,就会明白。抽象作为艺术的抽象,并非是机械的抽象,即你的抽象必须是在艺术的思考与形式之下,而不是在唯抽象而去抽象的先入先知的感觉中去创作的。无论怎样抽象,你总得有个艺术的底线:即抽象之因从何而来,抽象的脚步,又往何而去。让观众看不到你形式的演变程序,却能够基本把脉得住你思想在创作中的运行轨迹,那才是真正的艺术。

所以,你心灵的梦境也好,你对客观事物的冷态度也罢,反映到你创造的作品中,几多的游丝,零碎的色块,构成一个图,就总得有个意境出来,那才叫真正的抽象的高雅之作。否则,和儿童少年的信手涂鸦又有何别。自然,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而言,儿童具天真纯粹之下亦有美学,或“顺化”或“同化”是当然的。然作为成人艺术家的抽象作品,恰恰必须有个创造依托的底线,它必须抽象在一个思想的坡度进程中(非胡思乱想的低层次的思维中),或思考在一个文化的抽象表达的层面上,方才有其真正的价值。也就是说,以油画而论,色块的各类叠堆,形式的各种安置,不是让艺术在作品中虚晃一枪或在布上说谎行走,而是笔对色块亲切的抚慰抑或残忍的分割中,你既能改变审美眼光的走向,又能让观赏者理解画作抽象之象,才有真谛可循。若是中国水墨,不管你如何大写意,还是从纯水墨去晕染宣纸,挥洒之间,水墨浸淫之处,出现的象征,不管怎么讲,总得引起观赏者辨析后的血肉交融,心灵共鸣,那才有艺术的审美感。若仔细品析,你仍让品鉴者撞入一头雾水中,那就表现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的作品不是在艺术中表达虚无,而是要把艺术带入虚无。

在对待抽象艺术的一些美术评论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大而无当的论述。如笔者见到评论一画家无观念的抽象之画,说是“返回了佛教中的意识领域”。怎么返回?画家先前并不信佛,只是近来对佛教有所心悟神往,那是进入。还有,佛教的意识领域,是大乘、小乘、还是唯识?这个意识领域其实十分复杂,非一个意识之词就能概括之。譬若近代佛教大师太虚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则更是在意识上与古代佛教有极大差别。那种因果报应,那种六法轮回,以及顿悟之下信即是佛的意识,恐非一个返回就能相形相匹,始得真谛的。

所以,抽象艺术出现的第三个问题,不是因为你要抽象,有先入为主的理念,就把抽象带入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而是抽象艺术发展之无观念之抽象,固然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创作层面,但弄不好,却往往又会什么都不是。当具象转入抽象,是现代艺术的需要,也是艺术发展的进步。当观念的抽象又被无观念的抽象消解,我以为画家就会进入这么一种状态:在他的自由王国里,可以肆无忌惮地自由挥洒,毫无观念的羁绊,无预设的画笔与色彩,在心与性的行走下出现,随后,他的作品进入自我造境,也即谓纯粹的抽象。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当你的创作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不知画什么亦可能就导致了心境与画境始终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就像人类史前的混沌状态,就艺术本体而论,此艺术性就差矣。退一步而论,即使你是自由的通达,已完全渗入了一种心境的自由行为,如前例所言“重返佛教意识”,然你要抵达佛境,却依然要从出而入,为何,譬若禅宗,悟中是定,我山与彼山,合而融一,然山本身未消失,是有观照物的。密宗虽为口传密诵,尚有观音崇拜,更有千手观音等,即使是藏传佛教,也有五体投地之修行。此入,当形而见之,笔彩之修,是不虚无。大乘之道,小乘之金刚,亦有形(道)有感(硬)。故入佛教之意识,亦并非绝对之无,而若因误读而导致出画面的虚无,那可能只会是一个浅薄的笑话,而非抽象之高雅或菁华。

我们自然理解,抽象艺术的倡导践行及其宗旨,在于回归视觉本身和摆脱观念的束缚。这就像一个人的情绪,然情绪的表达必然付之于表情言行,而我们的抽象艺术,在于类似超声波式的情绪波动的线上寻找可能的艺术表达。更在于走向具象的边界处,寻找一个有象但不具象的,在意识与情绪任性游走之中试图创造新的意境。也许是艺术的幻觉,也许是思想的闪萌,在画布上以语言的偏执追求,去对世界对生活作重新认识。生命与艺术创造也就在此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新的诠释。在这样的前提下,回归视觉本身不是在解构图像中重视色块的组合与构图的自然形合,且更重要的是在与艺术无关而与思维、情绪有关的作画的冲动中,去完成作品和表达单纯的视觉的自我审美。可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再生、幻灭、覆盖、涌出、隐匿、显露……就这样完全摒弃具象的纯抽象,一是极容易走到纯技术的旧框中去。二是容易将视觉欺骗性地带入技术性层面和几何形态的再跑马。三是会造成与生活彻底脱离关系。这便是问题之四。试问若一件艺术作品真的彻底与生活断绝了关系,那它还有意义吗?当然,画家、作品与创作这本身就是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一种显现,不管你同意与否,它就是这样存在着。也让我们矛盾着,迷惘着。

抽象艺术发展到现在的无确定性的抽象艺术,画面一切由无观念的随机性而出,是一新象。如若有若无的线条墨晕,或同一色调的浑浅不一,重叠驳杂等,也就是说当一个画家试图去创作时,他会从要绘画的意识与前绘画性组织形式的诱导下,渐次摆脱要绘画的意识和去画点什么或总应该是这样那样画的惯性,从进入到出来,游离向一个消解传统绘画的主题意识,让它重新进入一种只剩下单一纯粹的意识本身。这就涉及到了现象学中关于纯粹意识的最新研究。即这样的抽象的绘画,其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清空他储存的心智内容,画面上出现的,正是无内容意识状态下的一种创作。当然,从理论上讲,这是可能的,因为当代意识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的意识的本性(觉知),与他所感知到的内容(觉性)是可能分离的。“他清空了所有心智内容(不论是感官的知觉和感受,还是内在的思想和感受),但是却保持清醒的觉知”(李恒威《纯粹意识状态及其问题》)。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纯粹的意识状态在被剥离其它对象后处于纯粹的状态下是可能的,但纯粹的意识状态,当你又欲开始重新创作时,无现象对象的状态会永久吗?那种纯粹状态下的创作体验,当你要去新锐地作疏密表达,当你要去奇诡地大写意,当你调运色块以黄守红或以白守黑,当你有意浅解深色,散淡点缀,创建一个具有虚、空佛学或哲学意味的图境时,你还会纯粹吗?或者说,是否一个现象对象在这里又自然地回来了。这是问题之五。当然,此时,无意识状态的创作肯定处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但是作为生活世界的活动者和他的工具(画笔及其材料),它既是绝对的无对象的自我(意识本身)存在,然又是画布、颜色、笔等,与画家在客观上又共同组成了一个视域,更有创作的实践行为,让这个纯粹又转向了不纯粹的视域,这又是一个变化中的事实。正像佛教宣扬四大皆空,弘一法师在圆寂前“悲欣交集”,然四大皆空之下的佛教不断以强大的张力走入俗世,努力耸立它的国际世界的精神领袖地位。而弘一法师除看到还有许多众生处在苦难中,自己却要先去仙境的悲欣交集外,尚有佛籍整理、爱国等系列宏愿尚未完成之悲欣交集。他在庙堂的新的增长点正在于入世而非出世。所以,一个纯粹的自由自在的意识状态,当它与创作为伍时,能否继续保持它的先前的状态,并使创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觉知并使作品成为觉知的真实无异的对应物,从而让我们能在似是而非、可见与不可见、充盈与稀薄、空间与时间中寻找到语言的独特意义,与创作在纯粹意识上的新的增长点,并期望对抽象画家的内心境像作出新的艺术诠释。这又是我们面临的新难题。

相关文章

  • 程振国:记青年画家李星赋[图文]
    程振国:记青年画家李星赋[图文]

    画家李星赋与李星赋相识应当是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期间,他少言寡语为人真诚,作画非常认真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之前于2002年初次来京于北京画院王文芳先生的班上就读。近些年来于我交往较多,故此,了解的也就更多了,对他所选择的求学道路产生了诸多的肯定。首先他出生于广西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世人皆知,尤其桂北是画家共识的写生佳处,因此灵秀润泽滋养着画家的心境,古人多有“地灵...

    9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右)在指导组员练习仪态手势。前天8:40,虽然距离天津博物馆开馆还有20分钟,但门口等待进场的参观者已经排起了长龙。试开放两周以来,天博每天普遍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而首个周日竟高达9500人次。因此上周日,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迎接可能再次出现的游客高峰,记者也跟随天博的讲解员,感受他们在博物馆工作的一天。早间必修课口腔体操8:40,天博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点名后,穿...

    117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南部SouthDowns乡村(文章图片为本网配图)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注重的只是“田园风情”,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英国,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整个英国虽然早以城市为主体,但在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甚至仍然觉...

    20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鸟语花香入画卷——记津门花鸟画名家温洪琪[图文]
    鸟语花香入画卷——记津门花鸟画名家温洪琪[图文]

    温洪琪,字德玉,1954年生于天津,祖籍北京西城区人。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河东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民革天津画院理事。温洪琪家学渊源,以中国传统笔墨为骨架,融入西画的技法,将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融入自己的笔墨之中。既秉承聊传统画功,但又不落窠臼,坚持“三人者必有我师”这个道理,精心揣摩,不断开拓,丰富自己,强调时代气息,逐渐形成品味独特格调高雅的绘画艺术风格。其作品《古...

    55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风驰(雕塑)吉欧·菲林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我们现在的雕塑家做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地方放,都得进入公共的户外空间进行展示。”深圳雕塑院雕塑家夏和兴直言,公共雕塑主要就是展示空间的力量。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的力量?《风驰》,以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只带翼飞龙正在随风而起的形象,光润的石材和多变的形体轮廓,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丰富的感受...

    17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与表情[图文]
    艺术与表情[图文]

    鲍栋与吴秀波畅谈“艺术与表情”摘要:我们看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很丰富的表情,比如说这张图片是汉代的陶器,一个惟妙惟肖的艺人形象。西方也有这样的表情,这个古希腊雕塑讲的是一家三口被毒蛇杀害的过程,表情非常的痛苦。表情不仅包括面部表情,还包括身体的语言,身体的挣扎和扭动。主持人:欢迎大家光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艺术和表情,主要是说面部表情和视觉艺术在电视上...

    10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伏虎杨轸开创穆家川时代[图文]
    伏虎杨轸开创穆家川时代[图文]

    桃溪寺(原播州土司司治附近山寺)名家讲古之海龙囤山城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和西南考古的研究。在两个儿子被其弟杨惟吉害死后,杨惟聪又养育了杨选和杨逡两子。杨惟聪病故后,将播州之位传给杨选。这时正值金兵南下,开封陷落,宋廷南迁之际,杨选趁宋廷号召各地募兵抵御金兵之机,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他一方面发展农业、储备粮草、招募军队,以随时响应宋...

    56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世界范围的艺术惯性巨人症[图文]
    世界范围的艺术惯性巨人症[图文]

    曼哈顿闹市区的全新惠特尼美术馆。在所有的双年展、三年展、四年周乃至全球性的大型群展中,创立于1955年、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被认为是一场最严谨的、声明式的展会。当然它也能被看作是其它某种东西。从其策展人的勃勃雄心,到数量众多的大型室内外艺术项目,再到它占据的许多场馆,每一件与卡塞尔文献展相关的东西都是巨大的。这令即将于本周六拉开帷幕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了宣告艺术界中一种令人困扰的...

    3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九:闲情偶寄“小传统”[图文]
    陈九:闲情偶寄“小传统”[图文]

    陈九朱屺瞻艺术馆、多伦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家,收藏爱好者。收藏有老家具、木雕、年画、灯笼纸等民俗物品。本版图片高剑平陈九的工作室位于闹中取静的上海山阴路上,这里坐落着好几排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房,隔着几条弄堂便是鲁迅故居。陈九工作室同鲁迅故居的房型、构造、朝向基本一致。推开小门,经过一个小院落,门上垂落的卷帘隔开了里屋和外院。这样的卷帘不止一次入过丰子恺的画作,令人想到“人散后,一钩...

    15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已不如从前活跃[图文]
    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已不如从前活跃[图文]

    《艾略特藏中国书法研究》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以美国最为蓬勃,然而近十余年来,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不如以前活跃了。方闻先生退休之后,接替他的教授虽然对书法也有兴趣,但毕竟不是专家。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专业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培养以中国书法为论文选题的博士了。而在欧洲,随着雷德侯教授的退休,海德堡大学大概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是欧洲中国书法研究的重镇了。由于西方并没有可以和中国书法相对应的艺术,中国书法的...

    6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画家孙宗慰:孤独的西行者[图文]

    孙宗慰油画《持烟斗的自画像》。1942~194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的油画代表作中国美术馆的“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展示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有这样一个孤独探索的行路者——“在那样的时间点里,孙宗慰走了一条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或者比较案例性的道路。”徐门弟子和敦煌之行展览中的近百幅作品,创作年代都在20世纪40年...

    9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会群的蛋雕艺术[图文]
    刘会群的蛋雕艺术[图文]

    蛋雕刘刘会群蛋雕刘,本名刘会群,号品蛋居主人,中国著名蛋雕艺术大师,现居辽宁省本溪市,中国多种蛋雕艺术形式的开先河者,其工作室品蛋居,为世界鸸鹋蛋雕,鸵鸟蛋雕等精品蛋雕艺术的创作源地。雕刻刀磨出的茧1998年11月28日,随着辽宁电视台国际部《中国辽宁》节目在国内外的播出,本溪的蛋雕大师刘会群,以精湛的蛋雕技艺被国内外蛋雕欣赏者所认识。二十分钟的专题报道中,观众无不为其精彩的蛋雕作品所感染,在...

    6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悼念——史春坡[图文]
    悼念——史春坡[图文]

    史春坡近影今天是我先生史春坡的祭日。清早起来在他的像前摆上鲜花,望着那深邃的目光,和蔼可亲的微笑,泪水追逐着悲伤涌出。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此诗,以悼念故去的亲人。苦辣。一路走来既有叹息又有幸福:这一声叹息包含的不仅仅是艰辛和磨难,更有对你的缅怀和思念。这幸福包含着朋友的帮助和安慰,更有我们那共同拥有过的回忆。曾经的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我只能将它深埋心底……千言万...

    8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文人画与画家画[图文]
    文人画与画家画[图文]

    朱耷荷花水鸟图165.8×47.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编者按:关于中国画创作方式的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画在近当代前进的步伐。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方式,中国画在发展演变中,被赋予了沉重的精神寄托,甚至于有些时候,其自身技与艺的要求,被大而空的精神指向所替代,而中国画之“真”却少有人肯于直面正视。艺术是多元的,更是经得起争鸣的。困扰一定意义上也是前进的萌...

    148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履生:当代艺术不都是晦涩难懂[图文]
    陈履生:当代艺术不都是晦涩难懂[图文]

    艾敬个展现场一排排流淌着民谣的音乐CD碟片,一幅幅以“爱”为主题的油画,和一件件展现乡情的装置艺术,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同一个空间里。今起,“ILOVE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亮相国家博物馆南二、南三展厅,从歌手跨界为视觉艺术家的艾敬,交出了她在10年里创作的近200件当代艺术作品。展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本次展览也是国博自...

    81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