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李子 点击 :

讲中国画,我想讲讲中国画的标准。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在谢赫以前,没有人讲过“六法”,但“六法”的思想已有端倪,是谢赫把它综合归纳提出来的,这对中国画的创作和赏鉴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在国际上也受到重视。

什么叫“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第六条不但是中国画,其他各种画都可以用。“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也是最好的准则。此外的五法,都是达到这个标准的必要条件。倘若把“六法”视为绘画的要素,可归纳为四种:第一,笔致一一骨法用笔,相当于油画的笔触(Touch)。第二,写实一一包括两法,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油画写生都用得上,相当于“Realism”。第三,结构一一经营位置,即构图(Composition),这是基本的法则。第四,模仿一一传移模写,涵有“再现”(Reproduction)的意义,“再现”也可以叫“再创造”,欧洲人讲究,中国人也讲究;模仿,不是死摹,要吸取和发扬传统的精神。不过后来有个弊病,它摹什么,仿什么,都千篇一律。其实模仿的意义在于吸取其长处,不是全盘照搬。

此外,无论在创作方面或是在批评方面,“气韵生动”都是最高的准则。我列了个图表,大概就是这样:

“气韵生动”与其他五法不是并列的,其他五法也要求“气韵生动”,没有气韵,就没有艺术生命。“六法论”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为主要。所以论画,不论什么画派,尽管见解有所不同,但对“气韵生动”的要求都是共通的。我想,这不但是中国画,就是油画,雕塑,也都要求有韵味,有它的神态。宋郭若虚断定气韵不可学,明董其昌也说不可学,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勉强学之。我认为是可以学的。所谓气韵,是从生活感受和一些学问当中得来的,不单纯是技巧的事。作品没有气韵,没有韵味,与照相何异,不过好的照相,也要讲究韵味,不能一览无遗。所谓气,即神气、浩气、骨气、气魄。我们的一笔一点,都是各人的性格的体现,都有他的气魄、情趣,这是画家自己的心灵、感情;所谓韵,就是生命的节奏及其精神的凝蓄。生动是生命的活跃。实际上,宇宙间的所有的活动,无处不蕴藏着气韵。画家的创作,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还要有很深刻的感受,有灵感,才能现之于笔墨。不能只模仿自然对象的表面,它不象机器那样,开了就能走动。至少是在他称心悦意,或者是在悲愤中,产生激情,始能下笔。中国画家作画多抒发自己心灵、感想。元代著名画家倪元林画竹,他说不问象不象竹,象麻也好,象芦也好,能表露自己的意境就行。仅仅几笔,写胸中逸气,所以人家称他倪高士。所谓画中“意到笔不到”的妙境,我在国外讲过,但有些欧洲人不懂,什么“意到笔不到”,认为没有画到,怎么“意”含在里头?我说,这个欧洲也有哇,例如近代有许多油画,表现水面,将画布空出来,它的意思就已经有了。泼一块墨,榻一个大笔头,它也有含蓄,要让人家细嚼,感到有韵味。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为了达到这种艺术修养。画家要深人到各方面去,到生活里去,要细致地观察自然,创作要应目会心。体验生活,是创作的依据,不然干巴巴的,哪里能画得出来哩。鉴赏者随之而应目会心,并且进而感到它的精神、印象,神超理得而获得探求,有益于精神享受。精神是无形的,它潜在于一切有形的物象之中。中国画以写形为手段,以写神为目的。一幅画虚的地方,没有画的地方还有画;就是题一首诗,题在哪里,都要斟酌,都有重要的构图关系。所以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要比一般人敏锐。而且我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表现,还要超过自然。大自然,可以在小小一张纸里面表现出来,小中见大,感觉很大。

我们的中国画,世界各国都喜欢,这是我们的一个王牌,要好好研究,提高。陈陈相因,老一套固然不对,但是没有旧根底,随便乱涂,也是不对的;随便榻几笔,也要有它一定的基础。

我们要注意诗、书、画的结合,中国画家都是文人,都能赋诗、书法,所谓诗、书、画三绝。中国画史上有不少诗、书、画三绝的大家。古人说,“画是无声之诗”,所以中国的文人,能画也就能诗。

一般人看中国山水画,对平远、高远还可理解,对深远少见多怪。我们现在登高远望,就看到重山叠嶂。所以中国山水画也是很现实,古人的创作也是从自然中来的。

要着重表现对象的神气,神气很难表现,象汉代石刻武梁祠,还有孝堂山,是很有名的。武梁祠是阴刻,孝堂山是阳刻,造型好极了,画得很简单,很有精神。李公麟画的马也很著名。江苏角直,杨惠之塑的罗汉;东山紫金庵的罗汉,神气都非常好。梁楷有减笔画,我们看他的《李白行吟图》,这张画在日本印刷品很多,以极简练的笔墨,写诗人潇洒飘逸的风度,神气活现,生动逼人。所谓无笔墨处有韵味,意到笔不到,妙处就在这里。我那幅《牧牛图》,虽然画的不好,也用简练的线条,牧童在牛背上,就是以这种风格来表现的。中国画表现大自然尺幅之中表现千岩万壑。“元四家”中的吴仲圭,他的山水,空白处就是天,就是水,就是云。主要的东西尽量画出来,其余的不必顾及,要省略。画花鸟主要点是鸟,要画得精神活泼、生动,不能象标本。宋徽宗赵信,他的画有长处,工笔,很有力量。取景、设色简练,生气盎然。所以我特地画一张锦鸡,人家都以为我画泼墨的多。北宋院体画,我想试一试,吸其长处,当然我没有画好,不过我想这样做,所以用极简单的红色、储石两种颜色,还有一种石青,就三种颜色,很简练的东西,推陈出新。粉碎“四人帮”后,有夫妇两个法国朋友来看我,我给他们看了十张画,他们看得很有兴味,我并不是借他们来说我好,今天我借他们两句话与诸位谈一谈。他们说这画既古到极点,又新到极点。我说,我们要做推陈出新工作,不过我自己觉得还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各种东西都要学,范围要广,各种画派都要研究。不过,我们都要有自己的面目。就是模仿一张画,也要有一个再创造,不要死摹。

形式单纯,意思深刻,是中国画的基本精神。京剧表演中出门、关门、上马、下马、乘车等,都是从舞蹈里借鉴来的。梅兰芳的《打渔杀家》,就没有布景,但意境很高。中国画也一样,象戏剧舞台,没有布景。布景当然也要,现在的布景很好,很简单概括,不噜苏。多少年前,我在上海看越剧黛玉葬花,身上已戴了许多花,再去看那么多花,这个不行,用不着那么多花。梅兰芳表演舞蹈,就有花在里面,戏词中就有花,都是很现实的。表现越深刻,人家印象就越深。画也是这样。画山水要有山水的气韵,画花鸟要有花鸟的生意,画人物要注意人物的神气。画面的形式力求单纯,在极简单之中表现复杂,画意愈深,愈耐人寻味,越看越要看,它就有力量。我们看古画,象沈石田,我也喜欢画他的东西,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画的杨柳,以几笔线条,画得很颤动。与宋朝惠崇画的春景中同是一样的柳,同样用线条画柳,前者较激动,看上去有狂风欲起,暴雨将至的感觉,惠崇的柳,却是另外一种溪边悠闲的趣味。中国画极富诗意,而且耐人寻味。我今天讲了中国画的精神与形式,与大家同嚼韵味。

现在,我再讲讲这次中国画创作组有个汇报展览,我认为有一定的水平,各人有各人的风格,有传统,有创新,一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我也有几张东西在里面,不过这是初步的试验。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就是好。最怕一样、一个模子。“四人帮”时期千篇一律都是一个样。我们还要一步一步地试验,一步一步地上去,不断地提高。

中国画的各种派别由来已久。汉朝的蔡琶、张衡都是很有名的,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东西。到了六朝,老庄思想极盛,一些文人都有超脱的思想,离开实际,发挥自由情趣,寄托高放、清静。宗炳、王微这几个大家,他们画的山水很高,他们两家都有画论著作。苏东坡也在宗炳的画上题过诗,他们的思想是契合的。发展到唐朝的王维、张操、王洽等,形成了一代风气。王维又称南宗之祖。当时的诗歌、文风与画有密切的关系。唐朝的书家也多,画家、诗人及书家,流风影响宋、元、明、清,都是注意诗、书、画三结合,不过到后来清代衰落了。宋朝诗词家很多,譬如大家知道的“三苏”、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李清照、辛稼轩等,真是人材辈出,都很有名。至于绘画一道,也随之而兴,各尽其能。文人、诗人又作为画家,随便举几个人:文与可、苏东坡、大小米、李公麟等,著名的还很多。他们的笔法新奇,都有各人的创新。不创新,没有特别的面目就站不住脚的。历史是严格的,人云亦云,跟着人家走,是不行的。挥洒自如,尤其是苏东坡,他不求形似,他有两句诗,我是最喜欢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因为中国画要注意到气,刚才讲的气韵,书法、诗歌也是很讲究的。品质也有关系,人品要好。品质好画出来就如其人,写出来的诗也如其人,做诗写文章一点都不能假。所以这两句诗很有意思,真能曲尽这个画意。“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是苏东坡的诗,还有争论,有人不同意,我是同意的。文与可用行草法画竹,潇洒、有生命,迎风而动。苏东坡是学艺文与可的,在于神妙。明朝人论画,到董其昌立“南北宗”说,什么王维是南宗之祖,北宗是李思训父子啊!提倡文人画派。沈石田、文征明、陈白阳、徐青藤,名气都很大。嘉靖以后,经董其昌、陈继儒发扬光大,一直到清代扬州八怪、清末吴昌硕、近代齐白石都受他们的影响。他们几个人都有一定的面目,成为中国画史上一大思潮。要求画一定要有逸气,才能引人入胜。没有与诗、书结合起来的画就不高。我劝诸位大胆做诗,一定有帮助。

还有一点提出来讲一讲,中国画最大的特征就是“意”,意境很重要。所以古人一谈到作画,就要提到“意在笔先”这句话,这个意思包括内容很广,如果具体的说,这张画的构图、取景、造型在“意”字上下功夫,才能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引人入胜。“六法论”中“气韵生动”为第一法,不但是第一法,它还在其他五法之上,可以说是“意”的最高的境界。画画没有“意”不行,我们经常说一张画要耐人寻味、百看不厌,使我们看了惊奇,看了还想看。《图画见闻志》记载阎立本初到荆州,看到张僧繇的壁画,他说,不过“定虚得名耳”,因为张名气大极了;第二天又去看,他说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又去看,他说“名下无虚士”。最后被他的画吸引住了,竟至“留连十日不能去,坐卧其下以对之”加以研究。这是何等有味儿。中国历代画家在创作实践,为了达到“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归纳起来,不外两方面:一是画面的构图和内容的处理。二是物象的具体表现,即如何进行艺术的概括。简单来说,中国画的表现,实在不是自然主义的,我们画人物不能说画个头发一丝一丝的画出来就正确了。有空气、光暗的变化,绝对不是自然主义的。我特地借一张仇英《秋原猎骑图》,作者通过画面上简单的布置,表现了秋野的景色,令人有秋高气爽的感觉。对人与手的解剖、明暗等方面处理得非常适当,单线平涂,单线画白云,略施淡彩,一层颜色保持强烈的鲜明的色彩对比,首先统一于一种主要的色调之中。这张画虽然在传统技法上坚持下来,但他在造型上发挥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象六匹马,它们的眼睛不是一样大,一匹打滚的马的眼睛特别大,因为在滚,呼吸起来鼻孔也大,有动的感觉。一匹不动的马,眼睛比较小多了。滚马的脚踢出去,怎么样踢法,运用线条表现得很生动。这都是抓住对象的特征,加以适当的夸张。做诗画画都夸张,如辛稼轩的“金戈铁马”,难道真的是金的戈,铁的马?这是夸张,表现马的力量,强的力量。人物的构成也是极为生动的,每个人物的眼睛都不同,线条单纯,表现了动人的神色,非常符合现实人物的面庞,给观众产生深刻、生动、明快、清朗的印象,以达到更高的境界,气韵生动的境界。因此,中国画是最反对描头画足的,画了半天画出来没有东西,最反对照相式的刻划,而不予以适当的夸张与剪裁是不行的。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其实就是在这个“意,字上下功夫。

中国画第二个特征就是笔墨。近代,对于笔墨二字有一段时间被一部分人误解了。“四人帮”时期,不许讲笔墨。笔墨是什么呢?就是完成表现画面的东西,没有笔墨,就不能表现。有这个笔墨就可以表现意境与形神。形神、意境不能单独存在,一定要通过笔墨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谢赫把“骨法”、“用笔”两者合为一起。“骨法”是造型的能力,着重在手眼的训练;“用笔”,就是用具体的线去表现画面,着重在工具的使用训练。而中国画除要求形象准确外,还特别注意线条的美。譬如画水,要很生动,很动人。线条的美,我们要求它要有力量,有音乐韵律感。至于用墨着重表现面的功夫,也要有韵律感,所谓墨分五色,就是要以单纯的黑白深浅来表现非常复杂的自然。因此,我们为了充分表现画面的美,充分地使“意”发挥它的作用,没有技法上的修养是不可能的。

中国画这两方面的修养应该怎样得到呢?我也不断学,从学习当中稍稍得到一些经验,在“意”的方面,就在于深入生活,深入观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蚕吃桑叶,吐出来的是丝,不是吃桑叶吐桑叶;蜂采百花,酿出来的是蜜。所以我们画家要熟悉社会各阶层,各种生活。古人也如此。画兽就要熟悉兽的生活,画鹰要注意它的动作。宋朝易元吉专门画猿,他深入山林,与猿作伴同游。就是画微小的草虫,也同样要到草地间观察,方能得到草虫的天趣。画山水风景更要如此。所以,我几十年虽画不好,但专心在生活里头学,几十年都如此。最早在上海美专,就提倡师生去写生,春秋二季让他们到处去画。尤其是解放以后,由于党的教导和培养,记得在解放初期,陈老总、夏衍同志在华东院系调整时,叫我当华东艺专校长。有一次碰到陈老总,我就说:“我的政治水平不够,以前当校长,高高在上,现在解放了,这个不行啊。”他说:“不,党叫刘海粟去画画,创作,学校里的事,由别人办。”我说:“怎么好挂名。”他说:“不要紧么,我决不叫你去做行政工作,你去画。”真了起啊。他还说:“你有什么事,派个人,代你拟个稿子,念一念行了。你的重要任务是到处去画。”这个好极了,所以我从一九五三年起,一年四季一直在外头写生,学校难得有事去,主要是去画画。在霞头诸太湖画了许多手卷,到苏州、南京、西安、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官厅水库、庐山、都阳湖、大别山、武汉长江大桥,什么地方都画,还北上到北京八达岭也画了很多。中国画、油画都画。我画了一幅水牛,就是那时画的。我喜欢画牛,以前用油画、中国画画了各种各样的牛,大部分是水牛,水牛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是辛勤劳动的象征。由于我经常去农村,看到了许多水牛,掌握了水牛的各种动作、姿态、特点和情趣,速写了很多草图,最后用水墨在生纸上画了一幅群牛图,虽没有画好,可以讲一讲,它的筋骨、肌肉、解剖、光感,都用水墨韵、湿度、明晰度画出来。我想画得很有生气,很有力量。我还是在学习,还一幅也是在这个时候画的。一九五四年,我在黄山住了很久。画了许多国画、油画,每天到西海门、到光明顶、狮子林。李可染同志也在那里,他也很艰苦,一天画到晚,风雨不断。黄山是中国画家必游之地。石涛、梅清、渐江都以画黄山著名。我爱黄山,曾六上黄山,现在还想去。过去黄山很难上,现在容易了,黄山面貌一新了。我画的黄山,有泼墨的、著色的、白描的,还有册页都是白描的。石涛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他强调了师法自然,胜于自然。我们去画黄山,画出来,各人有各人的黄山。我是吸取了“黄山是我师”变成了“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我在北京也可以画黄山,叫忆写黄山。是要表现黄山岩石的结构、地质形貌。在上海,我有一个朋友专写黄山,他给我看,我说你画的黄山笔法不对,他拿“四王”笔法画黄山,地质形貌不对。我这个黄山,有自己的影子。各人画的黄山虽不同,但对黄山的雄伟,却都是要表现出来的。

我对黄山的感情越来越深,画了一幅泼彩的黄山。这也是乱涂的,用复杂的笔调,画出阔大的境界,有红、有绿、有黄、有石青,湿度、明度很强,而底子用咖啡色掺在一起,色彩很鲜丽,我想表现黄山的千态万状。能不能达到目的,要请各位指教,这是一个试验。

我在北京、大连还画了许多泼墨、泼彩的山水画,荷花、葡萄,还有许多光彩浓艳的铁骨红梅。我想在表现的手法和美的探索中,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推陈出新,走出新路。我们走新路很要紧,手法新、意境新、情调美,中西绘画的兴旺,要在创作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要贯彻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个任务很重大,我是做不到,但我还要做,我们都要做。我虽然老病,不过现在很高兴,坚决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我的末技。

我再讲一讲,我画的红梅很多。画这两枝梅花,讲章法,讲不出特别的章法来:作对轴线的交错,直幅的画面,章法比较不同的是以前古人没有这样画梅花的。突出一个“狂”字,梅花的神似与花的层次。墨色浓淡,在色彩上采用西洋绘画冷暖对比法,左方的梅花用朱红、西洋红,暖色;左方斜插储石,右方梅龙中的梅花,用胭脂、冷红、冷色。一样的红,冷暖不同,感觉就不同。两枝梅花,虽然交错,但层次要分明。远近要扣准,有疏有密。

还要讲个故事。吴昌硕,他七、八十岁时,我才二十几岁,常到他那里,我虽不是他学生,却得到很多益处。他有个朋友任伯年,很会画。这个很好。吴是做官的,可是他做了一个月的县官就不要做了,一夭到晚奉承人家,他不干。他到苏州去卖书法、刻印。他的书法、’石鼓文写得很好,他刻的印,到现在还没有人追上他。后来任伯年要他画画。任说,你画,画出来比我好。他说,我不会画,我画不来咯。任伯年苦心叫他画。有一次带了纸,拿了红颜色、朱砂、胭脂(那时还没有西洋红)、花青、藤黄带去,在桌子上铺好了一张纸,替他打了个稿子一块石头,一枝牡丹花。调好颜色,一定要他画,他就拿胭脂、朱砂瞎瞎。所以吴昌硕的牡丹到后来还是一点一点的一大堆红的。叶子还有妙处,他不会画,他拿花青、墨,一会儿黑墨,一会儿又是花青,来一来,枝干拉一拉,画好后,任伯年讲好极了,有金石气啊。吴昌硕的牡丹,大家都看见的(齐白石后来也学他,不过另有风味)。以前的方法、旧章法统统被他砍掉了。他的牡丹、菊花、玉兰花,章法与明朝人不同(明朝人宁元人画花鸟,一块石头,一朵花放上去,两只鸟)。他四十八岁才作画。他的诗做的好,篆书也很好,笔下去,点几笔,力量很大。这个故事是他亲自告诉我的,北京的陈半丁也知道这个事。

“四人帮”统治时期,我是不能出去画画的。粉碎“四人帮”后,我高兴极了,加倍努力,重新创作,经常出去写生。一九七七年一月八日,那天上海下大雪,雪深三尺,零下八度,朔风凛冽,大雪纷飞,我压不住气,家人不许我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画了一幅大油画,回家冻僵了,不能动了,但精神很愉快。当时还到中山公园、龙华苗圃画了不少写生,还经常到西郊公园画熊猫,有水墨画熊猫,很简略,神态很特别,憨态可掬,将神气画出来了。

我已经八十多岁了,在这样伟大时代,我是充满着激情,好象美术学院的学生一样,走到哪里画到哪里,这是艺术生命恢复青春。艺术家对于时代,对于生活失去了爱,艺术生命就停止了。我画得不好,可是有一点可以说,我洋溢着青年人的活力、朝气,这个很要紧。粉碎“四人帮”后,我画上题名字刘海粟年方八二,现在年方八三啦。怎么年方八二,我也大胆,因为有来源,从前叫年方二八,二八佳人嘛!所以我用年方八二,表示要有童心,年轻了。现在这个时代,大家年轻了。高兴,这是真实的,我病也没有了。所以,童心在,艺术生命永恒,很重要,童心意味着幻想、创造,意味着纯真、坦白、诚实。艺术创作离开纯真,就没有生命了。我们在这样的时代,人人都应该努力,人人都应该勤奋。人人都应该为社会主义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六日在中国美术馆演讲

相关文章

  •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咏白鹭喻继高简介1932年生,中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喻庄村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史论和美术技法的教育,师从中国画大师傅抱石、陈之佛先生,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57年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并开始专业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

    193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沈其斌:游走在各种角色当中[图文]
    沈其斌:游走在各种角色当中[图文]

    做美术馆其实是一个苦差事,首先是有很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有很大的付出。做美术馆它不像做商业,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的回报,美术馆本身都是一种非盈利的,做美术馆过程当中我首先就有一个心态,我准备投入和付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心态。沈其斌记者:我们都知道,您之前也是一位职业艺术家,98年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为什么会创建南京圣划艺术馆、到后来建立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什么促使您的一系列举措?沈其斌:我曾经说过...

    1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篆刻)朱培尔我一向反对篆刻家以自己篆刻方面的名气,来谋求“诗书画印”四绝的美名。因为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社会艺术分工日益精细,特别是当今各种艺术信息量的爆炸性增加,极大地拓宽了欣赏者选择的余地与回旋的范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当今传统艺术的参与者,达到清代诸大家“诗书画印”四绝之至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作为篆刻家,在纯化...

    11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戴都都油画作品:魔幻的世象[图文]
    戴都都油画作品:魔幻的世象[图文]

    青铜时代·把酒论英雄-266cm×660cm-2008中国美协理事、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反映现实并不都意味着客观的再现。这正像现实社会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产生的反应并不相同一样,对于曾经被现实撞击过并在心理永远落下伤痛的人而言,现实在他的内心也多半会被扭曲,心理的病灶一直会改变他观看事物的正常方式。这种被魔幻了的现实世界,虽非是...

    17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图文]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图文]

    沃克-埃文斯作品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百年巨变。在这场巨变中,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社会最为丰富的视觉表征。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各种问题和事件不断发生。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手段被更加的工具化。一大批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摄影家用一种记录性影像方式,重新建构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用一种中国的影像社会学人文立场与话语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具有社会、历史文献意义的视觉图...

    11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章津才:近现代书画仍在调整[图文]
    章津才:近现代书画仍在调整[图文]

    章津才张大千、谢稚柳、吴湖帆《红树室图》手卷流拍中国嘉德恽寿平《载鹤图及致王翚信札》流拍中国嘉德本刊记者马怡运阮富春每一幅好画都有故事。有的画家会把故事告诉你。吴冠中就曾在2007年至2010年间撰写了很多篇画作诞生记。那些精制美文,如其画作一般惹人喜爱。而多数画家没有这么做,因此我们只能从作品去体味、学习,或者请教专家学者。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与感悟。对文物艺术品而言,还...

    150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刘巨德先生艺术访谈[图文]
    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刘巨德先生艺术访谈[图文]

    刘巨德先生谈论艺术的时候那种投入,那种忘我,让人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个亲和的长者,更是一个有着绵厚思想,对艺术十分虔诚的人。刘巨德先生满头银发,像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智者,访谈期间,他略带嘶哑的缓慢的叙说,将时间的影子停顿在思维的记忆里,思虑心移,悠长的溯往,时又回眸抚今,似乎瞬间阅尽世间酸甜苦辣。刘先生的笔下是一个丰盈的世界,他画故乡的小草,校园的荷塘,积雪前的白鹭,阳光下的猫,身边的学生等,所画之物...

    14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图文]
    何多苓:独自一人的歌者[图文]

    何多苓作品《兔子下山》何多苓作品在采访之中看得出来何多苓喜欢别人称他是潮流的旁观者,喜欢别人用抒情、萧瑟、神秘来作为他的关键词。“我都不太会画笑着的人”何多苓说。而这次的巡回展又要为他增加一个新的关键词——独立精神。关键词——萧瑟何多苓偏好画女孩子,她们大多数独处于画面之中,显得忧伤而孤独。“也有人问过我说...

    18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山水是齐白石最富原创性的作品
    山水是齐白石最富原创性的作品

    齐白石作品《雨后云烟》(局部)王云因脾气暴躁易怒而酿成恶果的最著名的例子,是与他的同代人齐白石(齐璜)有关的。齐白石曾短时间地与王云为北平艺专同事,据说后来因为王云的关系而不得不离开学校,也许仅仅是暂时不到校,尽管一位与他们两人都熟识的人告诉我,齐白石骄傲自负,难以相处。不管事实究竟如何,如果问题确实发生过,根据两人相遇的时间,齐白石那时已经出名了。齐白石起初地位卑微,186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137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电影与文学的百年纠缠[图文]
    电影与文学的百年纠缠[图文]

    10月16日,有“英伦玫瑰”之称的凯拉·奈特莉主演的最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登陆内地影院,这已经是托尔斯泰出版于1877年的同名经典作品第13次被搬上大银幕。一贯热衷于文学作品改编的导演乔·怀特在谈到自己再次改编的原因时说:“尽管已经有了12个电影改编版本,但我并不觉得有任何一个版本吃透了这部作品。”而如今...

    94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累:我们是传统和现代的挑夫[图文]
    徐累:我们是传统和现代的挑夫[图文]

    谈到当下兴起的新水墨,徐累是必然要提到的艺术家。他在五年以前关于“传统的复活”的观点可以说预言了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势。虽然徐累认为水墨一直是当代艺术中的二等公民,但正是因为他和同辈水墨艺术家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新水墨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之中来。把握新水墨的平衡感Hi:通过你的观察,新水墨这一块儿有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比如说对传统,对笔墨的看法上...

    144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贾雨的诗性语言[图文]
    贾雨的诗性语言[图文]

    春雨空濛贾雨的画我一直放在“读”的层面,而不是“赏”的层面。我私下以为,“赏”只注意了形式,即一些表面的东西、一些外化的、很多人都能发现的普遍性。多年来,我立于“读”的思考和探究,这是视角关照和心灵感知的一种结合。“读”能让我沉淀、厘清、发现表层下深藏的内核。“读...

    10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城市雕塑的是非爱恨[图文]
    城市雕塑的是非爱恨[图文]

    达明·赫斯特作品《真理》姜岑“精彩”是当地人的一种反馈,“丑陋”则是另一种声音——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雕塑作品《真理》像战士一样伫立在英国南海岸的伊尔弗勒科姆,但却并未获得广泛好评。事实上,面对城市的公共雕塑,一直就有着各种是非与爱恨。《真理》是她的名字,尽管在有些人眼里她倒更有点像嗜...

    117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贾樟柯用镜头拍摄下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而很多人知道刘小东恰恰是因为《东》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影片。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近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展览期间,刘小东与贾樟柯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

    2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全国美展油画展:真正撞击我们心灵的油画还有吗[图文]
    全国美展油画展:真正撞击我们心灵的油画还有吗[图文]

    何红舟《桥上的风景》获全国美展金奖提名,画面描绘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三位先贤青年时代在塞纳河边驻足的情景九月末的杭州,一场体量宏大的架上绘画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区”在浙江美术馆启幕。油画展区素来是全国美展的重头戏,也被许多青年画家看作“进身之阶”,因而异常主流而热闹,从中不难一窥架上绘画在当今的流变趋势。近600张油画覆盖展馆接近6...

    135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