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菲菲 点击 :

这个题目,表面看来,似乎很空大而且复杂。(一)因为中国学术界对于东西艺术的构成,根本上同异之处,尚没有定论;(二)对于艺术上历史的观念太少,不能从过去经验中发现将来。有这两种原因,普通总觉得这种问题空泛得很,其实艺术界多数人的心理,总含着中国艺术复兴的希望。但一问到如何复兴?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便不能不有一种具体的研究。简言之,要了解艺术如何复兴必先研究艺术是如何构成?其次才能谈到东西两方艺术上根本的异同。

一、艺术是如何构成的

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一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艺术之原始,系人类情绪的一种冲动,以线形颜色或声音举动之配合以表现于外面。斯宾塞谓艺术之原始是游戏,游戏是人类情绪上的一种冲动,这倒还说得下去;若谓在下等生物的生命里许多力量全消失于生命之维持和继续,人类却在此项要求之外还有余力而产生艺术。这种论调把人类与其他动物产生艺术的分别点,立论在剩余之时间上,且以此解决人类有产生艺术之可能,其他生物不能产生艺术,其理由很有可以讨论处。Schiller谓鸟之歌唱,不独是一种欲求的呼叫,其他如各种动物中有艺术创造之能力者很多,果由剩余之时间而推论我们家中的家畜,其生活之力量全不费力,我们可否希望这类家畜,将有艺术上之创造。这是事实上绝对不可能的。

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及自身,增长与不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人类对此两方面比较完备,在表现方法上,积成一种历史的观念,为群体之演进,个体之经验绝不随个体而消灭的。

艺术为人类情绪的冲动,以一种相当的形式表现在外面,由此可见艺术实系人类情绪得到调和或舒畅的一种方法。人类对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对付的方法:前一种在自身或自身之外,寻求相当的形式,表露自己的内的情绪,以求调和而产生艺术。后一种是在自身之内,设立一种假定,以信仰为达到满足的目的,强纳流动变化的情绪于固定的假定及信仰之中,以求安慰而产生宗教。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埃及古代的宗教,因死灭的怀疑,精神上怀着一种死的恐怖,于事实上无可如何之中,在自身之外,不能再寻求一种逃避的方法,因转而向内寻求逃避之方法,假定死后复生诸说以宗教信仰而信仰之。不独埃及是这样,即希伯来及佛教,其构成之方法全是如此。天堂之发现于隐意识之中,出世之寻求在宇宙之外,皆是知不可满足而强欲满足之,在情绪上寻求一种固定的安慰。

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

艺术自身上之构成,一方面系情绪热烈的冲动,他方面又不能不需要相当的形式而为表现或调和情绪的一种方法。形式的构成,不能不赖乎经验;经验之得来又全赖理性上之回想。艺术能与时代之潮流变化而增进之,皆系艺术自身上构成的方法,比较固定的宗教完备得多。因此宗教只能适合于某时代,人类理性发达后,宗教自身实根本破产。某时代附属于宗教之艺术,起而替代宗教,实是自然的一种倾向。蔡元培先生所论以美育代宗教说,实是一种事实。

二、东西艺术根本上之同异

我们要研究东西艺术之同异,第一步当着手于历史的探求。西方文化起源于埃及、希腊,而伟大于文艺复兴时代。东方文化,以印度及中国为代表。中国的艺术,自印度之佛教输入后,产生一种新的倾向,这种倾向实可代表东方艺术。

我们现在把东西两方艺术同异之点略加一个结束。西方艺术是士以摹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于写意一方面。艺术之构成,是由人类情绪上之冲动,而需要一种相当的形式以表现之。前一种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外,后一种寻求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内,方法之不同而表现在外部之形式,因趋于相异;因相异而各有所长短,东西艺术之所以应沟通而调和便是这个缘故。

三、调和东西艺术

西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于客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之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把自身变成机械,把艺术变为印刷物。如近代古典派及自然主义末流的衰败,原因都是如此。东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于主观一方面。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吋消倦的戏笔,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其相当的地位(如中国现代)。其实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

我们把过去的事实,以历史的观念统整之,不难测艺术前途之倾向。埃及、希腊小文艺复兴时代,以及中国唐、宋诸代艺术,能丰富而且伟大,其原因固是很多;但主要问题,还是在艺术自身,是否有丰富与伟大的可能,然后加以环境上相当的机会,才有伟大丰富事实上之发现。艺术是以情绪为发动之根本原素,但需要相当的方法来表现此种情绪的形式。形式之构成,不能不经过一度理性之思考,以经验而完成之,艺术伟大时代,都是情绪与理性调和的时代。

中国现代艺术,因构成之方法不发达,结果不能自由表现其情绪上之希求,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而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一方面输入西方艺术根本上之方法,以历史观念而实行具体的介绍;一方面整理中国旧有之艺术,以贡献于世界。

相关文章

  • 烟雨江南琢玉人——玉雕高级技师高修的艺术人生[图文]
    烟雨江南琢玉人——玉雕高级技师高修的艺术人生[图文]

    高修老师一双深邃的眼睛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凸显出无比坚韧的意志。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独到、新颖,寓意深刻,勾勒技法娴熟精致。以巧雕精琢让作品自己“说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深思。他擅长动物制作,动物毛发采用漩涡丝毛发制作,独特的内卷外凸造型勾勒出线条丝丝流动,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自然,好似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栩栩如生,达到了神似的境界,真是美轮美奂。他,就是烟雨江南琢玉人:&...

    156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作品今天的艺术批评,在茁壮成中又饱含争议,严肃的美术史论家们总不把参会发言的批评行为当学术研究看待,就是批评家内部,也对那些“大词”化、“哲学”化、“翻译”化和“老外”化的批评词语提出批评。更甚如坚持国学批评的彭德先生,对当下中文写作者,在行文中动不动像我一般使用“XX化&rdqu...

    100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说说文人字(书法)的衰落[图文]
    刘玉来:说说文人字(书法)的衰落[图文]

    郁达夫随着社会的进步,文人在面对社会进行创作时书写的形式也会来适应社会,为此书写形式、能力也会起着相应的变化。从我国来看,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在竹简上用毛笔书写、在帛麻上用毛笔书写、在宣纸类纸上用毛笔书写、用钢笔圆珠笔在洋纸上书写、用电脑来“书写”。这里钢笔进入后,毛笔是逐渐退出的,并未戛然而止;电脑书写为主后,硬笔书写也仍在延续。民国以前,封建时代...

    148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写实油画的中国基因[图文]
    写实油画的中国基因[图文]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中国艺术的那种气韵生动,与西画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气韵之“气”乃生命之元气,源于大地且起始于天地浑沌之间的生发之物,一种潜沉于大地且超越形迹的精神力量——生命力,正如钱穆所言,“绘画有色彩,有线条。西方人生似重色彩,中国人生则重线条。”美的真正源泉在自然,它也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自然充满着生命,我们借...

    12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壁挂艺术溯源[图文]
    壁挂艺术溯源[图文]

    欧洲传统的编织艺术Tapisserie(法语),翻成中文被译为壁挂,意指以挂毯的形式来展示的织物艺术品。壁挂通常是指有图案纹样和人物形象的绘画性挂毯。据推测,其称谓Tapisserie(法语)和Tapestry(英文)的词源是来自波斯语。另有称壁挂为高布林(专有名词Gobelin)、阿拉茨(产地名Arazzi)、墙毯和画毯(德语Wandteppich和Bildteppich)。其中高布林几乎是绘...

    10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荷由心生——读韩志冰先生的水墨画[图文]
    荷由心生——读韩志冰先生的水墨画[图文]

    翻阅韩志冰先生的荷花作品,有种清清池水边凭栏四顾的感觉。但见那满池青翠,或傲然出尘,或顾盼着,如语如诉;或恣肆如瀑布式的倾泻于丽日朗照之下;或轻盈地飘摇在清风中,其墨叶,浓的蓊然沉郁,淡的洒然飘逸,浓浓淡淡间,纯粹得恍若天地鸿蒙,中锋粗壮而不涩滞,侧锋空灵而不枯扁,亭亭的荷茎和荷芰生机勃勃地滋长蔓延着,支撑着生命的绚烂绽放。粉黛出水.天生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草下游动的小鱼.掠过...

    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图文]
    中国水墨艺术走向世界任重而道远[图文]

    诗意的孤独林风眠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发轫于“85新潮美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20多年来,大量水墨艺术家从水墨本体语言的拓展和艺术创作主题的创新两个方面展开了各种试验和探索,与此同时,一批艺术批评家也通过理论写作、策划展览和学术研讨等形式提出了“新水墨”“试验水墨”和“都市水墨&rdquo...

    137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文]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文]

    “这张面具之下的不只是肉体,而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防弹的。”——12月14日,这一别具意味的V字面具终于不再零星出现在报纸新闻的图片中,而是直接登陆央视电影频道——当晚,CCTV6完整播出了这部由美国知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编剧的电影《V字仇杀队》。随后,片中的经典台词如“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rdq...

    82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创新的魅力[图文]
    创新的魅力[图文]

    钟鸣闲来垂钓碧溪上68×68cm钟鸣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展现出当代人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囿于已经陈旧的表现形式,大胆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猎中西,创造出富有当代社会情感而又具备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来。钟鸣是一位具有清晰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美院求学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必...

    181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许钦松:我们的画是画给当代人和后世看的[图文]
    许钦松:我们的画是画给当代人和后世看的[图文]

    《高原甘雨》许钦松10月31日下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广州外商活动中心举行以《岭南画派的历史传承和当前新崛起》为主题的专题演讲。在演讲中,许钦松回顾了岭南画派百年来的辉煌历史,也剖析了在新时期崭新的文化语境下岭南画派所面临的历史机遇。许钦松指出,重提岭南所拥有的丰厚思想文化基础与艺术美术传承,有利于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据悉,许钦松此次演讲是应侨鑫...

    127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对话人: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对话批评家●北青报:两年前你在成都当代艺术馆就做过岳敏君的画展,而且只挑选了迷宫系列。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一系列作品?它们是否也能表达一些你对艺术的思考?吕澎:这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岳敏君的大脸系列观众最熟悉,但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岳敏君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迷宫系列。迷宫系列虽然在观念上似乎看起来很西方,它是从国际政治、全球政治的角度...

    19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文]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文]

    杜尚《泉》7月28日,恰逢“现代主义的守护神”杜尚第127个诞辰,曾经以打破传统经典为旗帜的杜尚却在当今被奉为“经典”;杜尚的作品在不断的抨击中渐显锋芒,而如今的年轻艺术家们在相对宽容的氛围中却大多缺少含金量。7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2014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青年艺术家们正面临资源过于重复、缺乏持续影响力的质疑,在...

    50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画题款钤印有讲究[图文]
    中国画题款钤印有讲究[图文]

    沈周《庐山高》(明)轴193.8cm×98.1cm当今书画界乱题滥题、以字害画现象屡见不鲜——众所周知,题款和钤印,不仅能对中国画起到点题作用,还能丰富画面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情思和艺术观点。明代沈灏在《画麈》中就说过:“题与画,互为注脚。”近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陈金章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很多年轻国画家对题款和钤印一知...

    81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朱大可:先锋思想需要有效的传递[图文]
    朱大可:先锋思想需要有效的传递[图文]

    采访者:周晓受访者:朱大可朱大可今年受邀作为第九届连州摄影国际年展的学术主持,一直对摄影有着密切关注的他谦称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每次对摄影的阐释都是一个挑战。而作为文化界极具影响力的先锋人物,朱大可对摄影艺术的先锋性和大众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摄影作品中包含的社会日常信息是大众理解摄影师的中介。没有这些易于理解的因素,先锋思想就无法获得有效的传递。周晓:作...

    144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他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

    7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