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慧慧 点击 :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早春249×125cm2013年

姜宝林是当今画坛一位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他在不同艺术时期所创造的山水风貌与大写花卉,都秉承着“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由此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面貌与鲜明的个性特征,获得了东西方观众广泛的关注与认同。特别是,在他的艺术成长、转型、成熟的30多年间,姜宝林始终没有脱离创新的精神主线,他创作的泼墨山水、积墨山水、白描山水、大写花卉,画瓷艺术,无不显现出大气磅礴、元气淋漓、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精神内涵,也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可以说,姜宝林的艺术创新历程,正契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真正走向世界的全面进程,他以中国画创作的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纪录、反映了时代精神与中国气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姜宝林进入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代表性人物行列。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大青山晨曦135×270cm2013年

姜宝林艺术创作中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深厚的传统滋养所练就的笔墨功夫。他学习、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这使得他及他这一代人能够有机会受到老一辈老师的传统熏陶。1962年至1967年,姜宝林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在潘天寿主持下,随顾坤伯、陆俨少攻山水,随陆维钊攻书法,同时兼习人物、花卉、篆刻。浙江美院的教学传统给予姜宝林最大的教益,在于对传统的尊敬与学习。与这些有着深厚传统底蕴的老师朝夕相处,姜宝林得与传统亲近。他系统研究、临摹各派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近十几年对黄宾虹、潘天寿着力尤深。传统自身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使得它总能得到坚定的追随者;而越是对传统深入学习,就越能感受到传统的巨大魅力。浙江美院给予姜宝林的,是一生受益的宝贵经验。尽管文革时期每一个人的美术创作都要尽力跟上新的要求,但与从宣传画入手学习美术的年轻人不同,姜宝林这一代人对于传统的敬畏态度,早已在内心扎根。因此,对于传统笔墨的学习、体悟、转换、融汇,也由此贯穿于姜宝林艺术历程的全过程,至今没有停止过。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出云68×136cm2013年

正是对传统的深入学习,使得姜宝林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深厚的传统文脉,在“文革”过后转向开放的中国画坛显得清新脱俗,率先引起了台湾收藏家的关注,由此被引入台湾、香港办展,并被介绍到欧洲。今天再来翻看80年代末德国知名出版社为姜宝林出版的签名画册,山水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秀美景致,清新出尘,有笔,有墨,有意境,直追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的大家气象。不禁让人感慨,也深感西方人识货,并再次验证了一条简单的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姜宝林绘画艺术又一个突出特点。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必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越是深入传统,越是想超越传统。1979年,姜宝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这一时期成为姜宝林艺术创作重要的转型期。一方面,李可染、叶浅予、梁树年、孙克纲等给予姜宝林丰富的艺术滋养;另一方面,植根于生命本源的创新意识,与“八五新潮”不同的是,姜宝林早已一如既往地大胆地走在创新的征途中。从那一时期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辨识出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印迹。姜宝林不仅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还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融入画面。例如,相机、摄像机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人们早已经习惯于通过镜头来观看,而不仅仅是人的视角。这种镜头感,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姜宝林的画面当中,以中景来取景,或以局部加以放大,成为姜宝林水墨现代转型、形式转换的一个切入方式。自70年代开始的白描山水,“由写实到抽象,由单色黑白到敷彩填色”,采用空中俯瞰的视角,取中国西北、江南等不同地域山川地形地貌的整体印象,将三度空间压缩为平面表现,甚至抽象,扩展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令人耳目一新,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姜宝林当然不是为了表现一个新的视角,而是借新的视角创造前人不曾发现的美。“知前人未到处,到前人未到处”。传统笔墨、更新观念、现代视角,使得姜宝林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创作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距离。

饶有意味的是,姜宝林在西方得到了画廊、理论家和观众的一片赞扬,而中国观众却对白描山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或激赏,或犹疑。瑞典东方艺术史博士拉尔斯·伯格伦德称赞其“这是一种理应全球瞩目的伟大艺术成就”。更有西方资深理论家将其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相提并论。而中国的肯定者认为姜宝林的创新为中国传统绘画“破局”,认为其创造了“姜家山水”的崭新式样;反对者则认为,其在形式变革上走得太远,近乎走到了中国画的边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激烈辩论,中国画要走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关键是其中的“度”如何掌握?姜宝林的绘画得到西方论者的高度肯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白描山水是姜宝林个人风格走向极致的符号化表现,使其创作更为丰富、多元,更具标识性,它在形式美感、符号化等许多方面符合当代西方审美眼光,是西方人能够接受的当代中国绘画,因此,它成为今天沟通东西方艺术的绝佳桥梁而受到欢迎。

但中国观众的不满足,源自于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仅有形式的创新是不够的。一场音乐盛会、一次舞台演出,集中在有限的时空中,一旦完成刹那间的心灵碰触,而后便会余音绕梁,在想象中继续丰富与完善,有时记忆更将其补充、提升至完美的审美体验。绘画则不然,绘画是时间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反复观看,不断检验、校准、印证之前的审美感受,因而常有一见惊艳、再见黯然的失望与不满,耐不住细细品味与琢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浸润与审美积淀,绝不会满足于艺术形式的演进或标新立异,因为艺术归根到底并不只是视觉的盛筵,而必须满足心灵的慰藉。

姜宝林的探索却与此不同,他有深厚传统笔墨的支撑,经得起细品玩味。他还把白描山水继续向传统的深度开掘。他不断尝试着泼墨与白描、水墨与重彩的两极,也尝试着新的题材与技法语言以变求新。大写花卉成为他新的突破口。他将各种笔法墨法技法融汇贯通,将生活经验与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创造着更为厚重、更为个性的绘画形式,他的意笔山水(这个概念还有待斟酌)及大写花卉所达到的高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为画界所公认,更有论者将其列为“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和李可染诸前贤之后,中国画坛新一代的大手笔”。

姜宝林是位具有很深艺术修养的画家。他的艺术创作,每每伴随着他长时期的思考与酝酿。他对山水画的创作,选取不同地域山水的不同风貌进行概括抽象;他的花卉系列,也有意识地对不同形态的花果进行笔墨的整理,形成系列。而在笔墨技巧上寻求深入的同时,姜宝林在精神内涵上的提升,使得他的画面真气淋离,笔墨也因此具有了文化意蕴。例如他近几年创作的香榧系列,一方面来源于他曾长期生活的浙江地区非常熟悉的特有树木;另一方面,在于他着力开拓中国画固有题材的努力。他要挖掘的是这种中国南方典型植物身上所寄存的“中国”的特性,他要抒发的是这种千年树木身上所具有的“中国魂”。以物喻人,以物明志,而这,也正是中国人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内在原因。

作为接续中国传统文脉的艺术家,姜宝林的画作总是充满着人文情怀。没有矫揉造作,让人感受到处处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从分配到浙江奉化的那10年开始,他对自然山水、质朴乡民、蔬菜瓜果、田园生活始终有着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这使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的本源,他没有躲进文人隐逸的深山,去构筑虚无漂渺之境,而是以饱含深情的画笔,去描绘身边的美景,画遍了浙东秀美的山川河流,画遍了西部雄奇的高峻山石。直到今天,他也坚持以生活中所见之物入画,并从旁人不能见到的地方发现独特之美。这分深沉的人文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着旺盛生命活力,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画与自然合而为一、与审美合而为一的精神内涵。

传统笔墨、审美意境、人文情怀,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魅力,也成就了姜宝林的艺术高度。而姜宝林的人品,艺德,更成为他艺术成就的内在根源。几十年来,姜宝林始终将全部精力投入于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坚守着儒家先圣的君子之德。对于李可染等前辈恩师,他永远饱含着感激之情,一次次讲述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美德;对待后学,他以诚相待。某一次学生的拜师之宴,他不顾高烧39度,浑身虚汗地坚持到最后,只是不愿因为自己更改时间而耽误别人。注重道德文章,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评方式。这一点一滴,构成了姜宝林艺术品德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成就了一位真正的中国艺术家。

如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丰富了艺术的概念,却也混淆了艺术的真正价值。但时间是公平的。大浪淘沙,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时间磨蚀不掉的,是真正的艺术。它不断被人提及、不断被重新发现。尽管大量的、可供消费和消遣的文化产品或娱乐产品,也都部分地具有审美的特性(这也许是我们需要它的原因),但时过境迁,被一次性消费后,再也无声无息。正因如此,当我们周围大量充斥这样的娱乐产品仅供消费时,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姜宝林的作品,会让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拥有审美的快乐。而艺术,也因此回归到艺术的真正意义。

姜宝林不老。齐白石“衰年变法”,使他成为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代宗师。我们有理由期待,姜宝林积几十年辛勤探索之所得,再向自己艺术创作的不同维度深度挖掘,终将成为21世纪代表中国、面向全球、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由潘天寿、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李可染画院副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浙江画院艺委会终生委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教学指导教授,浙江画院院委,杭州画院院长。2004年至2009年出任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艺术工作室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

专山水、擅花卉大写,原创白描现代山水,酷爱画瓷。

相关文章

  •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自明清以来,经历了思考、探索、开拓,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我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体悟到其特殊的语言内涵不仅表现在篆意、墨趣、刀味和石韵的原真性上,而且表现在款识、纽饰、情感和意境的拓展性上,并在创作、设计、制作、鉴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界定。一、篆意要正确篆意,即篆刻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和意味。这里首先是文必正,如果文不正,其篆意再美,亦会失去意义...

    40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图文]
    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图文]

    图片资料《明镜》采访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编者按: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20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与精神导师之一。自学生时代起,博伊斯就熟知史代纳的著作,尤其是有关社会秩序与机能的著述,他将结合了雕塑、表演和社会行动的艺术,来探索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并深深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1984年,德国《明镜》(DerSpiegel)周刊的彼得·...

    64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熊顿:笑对生活[图文]
    熊顿:笑对生活[图文]

    生病了“2011年8月21日清晨,我病了。刚起床走到房门口就轰然倒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完全不省人事,并且……全裸。”《滚蛋吧,肿瘤君!》开篇,熊顿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淡定而诙谐地描画了生病、就医的过程。事实上,病情来势汹汹,远不像她描述得这么轻松。(左起)艾米、VIVI、熊顿、老正快乐的相聚(摄于2011年12月)熊顿曾经的主治医生、北京军区...

    94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关于美:只要是好的我都喜欢中国青年报:你在《荒废集》里写到惊艳美女范冰冰;在《谈话的泥沼》中,有一篇《时尚与模特》,也写到了模特的美。你对美的观察和感受很独特,尤其是对女性。也有人称你是“中年版韩寒、知识版王朔、美术版崔健”。陈丹青:我对俊男也会“审美”啊,画画的,好色嘛。其实遇见漂亮女子,男人都会多看两眼吧。中国青年报:你曾说,你的上海基因...

    155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水墨“还乡团”?[图文]
    水墨“还乡团”?[图文]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展作品《红色幽默》最近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国新水墨展,乍看之下让人欣慰,似乎中国文化已经走向世界,并且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再看之下却不免忧虑起来,走出去的究竟还有多少是代表了中华文明的艺术?还是早已在别人的话语权下悄悄变了味?同样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在连续走高之后,中国艺术的学术地位是否在国际上得以同步提升?还是国人的自尊心在自摸之后得以暂且的满足...

    21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家张大千:艺术成就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图文]
    画家张大千:艺术成就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图文]

    张大千画作摘要:1983年4月2日,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先生在宝岛台湾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五岁。回望其传奇一生,为世人带来的是无数艺术精品,而他带走的,则是对巴山蜀水的无限眷恋。每个关心其艺术创作的人心中都有对先生的不同评判和解读。先生身后备受争议有三:一是造假,其仿制名家作品,却又常常自揭真相。二是敦煌临画,说其苦行僧般临摹壁画将古老文化发扬光大者有,责其...

    13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历史与情感[图文]
    历史与情感[图文]

    翁乃强《回访一》1966年摄,44英寸,彩色放大,签名,证书,限量10+6(两个尺寸),华辰影像拍卖成交价30万元。在中国艺术品收藏领域,红色收藏作为一门特殊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收藏门类,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和热点。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共和国悠长历程的回溯与传承,还包含着一代中国人对往昔偶像形象与个人岁月烙印的缅怀与祭奠,汇集着历史价值与集体情怀的交融。红色影像作为红色收藏重要分支,自影像收藏发端以来...

    68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岛子: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岛子: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图片资料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完...

    126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理人:巧以六法绘西湖[图文]
    吴理人:巧以六法绘西湖[图文]

    孙志刚千秋寒月系列二179×210cm什么叫六法?六朝南齐时谢赫早就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是千百年来指导绘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一直是我创作的指针。我画杭州西湖已有几十年了,出版了《钱塘里巷风情》、《运河杭州风情》、《跨越钱塘》和《西湖四时幽赏图》、《西湖赋图》等几十本书画集。我自己归纳,就是...

    135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品日本丹羽常见篆刻“犹犬羊之鞟”印[图文]
    品日本丹羽常见篆刻“犹犬羊之鞟”印[图文]

    资料图时在辛卯初冬,笔者应邀赴鄂参加了由湖北省襄阳市委、市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日本中部书道会,韩国书艺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系列活动。在襄阳凤凰温泉举行的该展览开幕式上,共展出中日韩三国书法家的160幅作品中,其中,只有3幅篆刻印屏,包括日本的丹羽常见、原晴夫和韩国的李文哉。而深深吸引笔者视线的一幅印屏,是日本篆刻家丹羽常见创作的两方同文巨印篆刻作品。面对常人普遍很难释读...

    16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从养兔到画兔:兔侠少番的审老情结[图文]
    从养兔到画兔:兔侠少番的审老情结[图文]

    《小兽》200cm×160cm布面油画2011年“审老”是少番最新个展的主题,在20多年的艺术历程中,少番对“老”的东西有着挥之不去的迷恋,从早期对老家具的拆装实验到绘画中对于“无我”状态的呈现,“老”一直是少番的审美哲学,也是让作品超越时代语境存在的方式。《白兔》(局部)100cm&t...

    60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写作致富是件光荣的事[图文]
    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写作致富是件光荣的事[图文]

    2012网络作家富豪榜出炉“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透露办榜初衷回应外界质疑□本报记者吴海鸥每逢年底、“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时,都少不了争议,今年的第七届也不例外。亮点不少:中国作家首次集体走红毯,获颁象征着荣誉的富豪榜金像奖、首次推出“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引发媒体强烈关注;争议不少:以郑渊洁&ldq...

    37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老师作画曾品读过苏轼的《定风波》,一度迷恋词中的一句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公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让世人不断揣测,是怎样的一位林间侠客将世俗的杂扰摒弃于山水之间,在观赏完杨玉良老师的花鸟画作之后,我对这种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又有了新的认识。好凉一个秋其实无论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注重的是专注于自然,将万物灵气汇聚于笔端,在提笔落墨之间才会彰显中国画所...

    144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刘欢:我们只是努力地多做一些事罢了[图文]
    刘欢:我们只是努力地多做一些事罢了[图文]

    刘欢与选手倪雅丰合唱《我和你》三联生活周刊:你是“中国好声音”出现的最让人意外的导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接下这个“第一次”?刘欢:说来也巧,制作单位星空传媒找我的助理攻关的那段日子我正在美国休假,太太拉我看了最新一季“美国偶像”,我俩改变了一些对真人秀节目的印象。我太太甚至认为我很适合做这类节目的评委,说能扬长避短展示我的才...

    82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图文]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图文]

    于希宁铁骨立风雪210×425cm1979年于希宁老人远行了。那是2007年的岁末,收读到这段让人心痛的短信,恰是隆冬的第一次寒流到达北京。朔风扶裹着漫天尘霾席卷街头,行道树的枝干都在冷风中呜咽和颤抖。在我恍惚的眼中,却成了一派老干清癯、奇柯横出的景致……“千载峥嵘香雪海,梅骨风标耐颂吟”,那是于希宁老人画了几十年的梅花。于希宁双...

    74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