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慧慧 点击 :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早春249×125cm2013年

姜宝林是当今画坛一位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他在不同艺术时期所创造的山水风貌与大写花卉,都秉承着“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由此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面貌与鲜明的个性特征,获得了东西方观众广泛的关注与认同。特别是,在他的艺术成长、转型、成熟的30多年间,姜宝林始终没有脱离创新的精神主线,他创作的泼墨山水、积墨山水、白描山水、大写花卉,画瓷艺术,无不显现出大气磅礴、元气淋漓、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精神内涵,也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可以说,姜宝林的艺术创新历程,正契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真正走向世界的全面进程,他以中国画创作的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纪录、反映了时代精神与中国气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姜宝林进入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代表性人物行列。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大青山晨曦135×270cm2013年

姜宝林艺术创作中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深厚的传统滋养所练就的笔墨功夫。他学习、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这使得他及他这一代人能够有机会受到老一辈老师的传统熏陶。1962年至1967年,姜宝林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在潘天寿主持下,随顾坤伯、陆俨少攻山水,随陆维钊攻书法,同时兼习人物、花卉、篆刻。浙江美院的教学传统给予姜宝林最大的教益,在于对传统的尊敬与学习。与这些有着深厚传统底蕴的老师朝夕相处,姜宝林得与传统亲近。他系统研究、临摹各派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近十几年对黄宾虹、潘天寿着力尤深。传统自身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使得它总能得到坚定的追随者;而越是对传统深入学习,就越能感受到传统的巨大魅力。浙江美院给予姜宝林的,是一生受益的宝贵经验。尽管文革时期每一个人的美术创作都要尽力跟上新的要求,但与从宣传画入手学习美术的年轻人不同,姜宝林这一代人对于传统的敬畏态度,早已在内心扎根。因此,对于传统笔墨的学习、体悟、转换、融汇,也由此贯穿于姜宝林艺术历程的全过程,至今没有停止过。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出云68×136cm2013年

正是对传统的深入学习,使得姜宝林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深厚的传统文脉,在“文革”过后转向开放的中国画坛显得清新脱俗,率先引起了台湾收藏家的关注,由此被引入台湾、香港办展,并被介绍到欧洲。今天再来翻看80年代末德国知名出版社为姜宝林出版的签名画册,山水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秀美景致,清新出尘,有笔,有墨,有意境,直追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的大家气象。不禁让人感慨,也深感西方人识货,并再次验证了一条简单的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姜宝林绘画艺术又一个突出特点。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必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越是深入传统,越是想超越传统。1979年,姜宝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这一时期成为姜宝林艺术创作重要的转型期。一方面,李可染、叶浅予、梁树年、孙克纲等给予姜宝林丰富的艺术滋养;另一方面,植根于生命本源的创新意识,与“八五新潮”不同的是,姜宝林早已一如既往地大胆地走在创新的征途中。从那一时期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辨识出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印迹。姜宝林不仅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还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融入画面。例如,相机、摄像机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人们早已经习惯于通过镜头来观看,而不仅仅是人的视角。这种镜头感,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姜宝林的画面当中,以中景来取景,或以局部加以放大,成为姜宝林水墨现代转型、形式转换的一个切入方式。自70年代开始的白描山水,“由写实到抽象,由单色黑白到敷彩填色”,采用空中俯瞰的视角,取中国西北、江南等不同地域山川地形地貌的整体印象,将三度空间压缩为平面表现,甚至抽象,扩展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令人耳目一新,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姜宝林当然不是为了表现一个新的视角,而是借新的视角创造前人不曾发现的美。“知前人未到处,到前人未到处”。传统笔墨、更新观念、现代视角,使得姜宝林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创作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距离。

饶有意味的是,姜宝林在西方得到了画廊、理论家和观众的一片赞扬,而中国观众却对白描山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或激赏,或犹疑。瑞典东方艺术史博士拉尔斯·伯格伦德称赞其“这是一种理应全球瞩目的伟大艺术成就”。更有西方资深理论家将其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相提并论。而中国的肯定者认为姜宝林的创新为中国传统绘画“破局”,认为其创造了“姜家山水”的崭新式样;反对者则认为,其在形式变革上走得太远,近乎走到了中国画的边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激烈辩论,中国画要走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关键是其中的“度”如何掌握?姜宝林的绘画得到西方论者的高度肯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白描山水是姜宝林个人风格走向极致的符号化表现,使其创作更为丰富、多元,更具标识性,它在形式美感、符号化等许多方面符合当代西方审美眼光,是西方人能够接受的当代中国绘画,因此,它成为今天沟通东西方艺术的绝佳桥梁而受到欢迎。

但中国观众的不满足,源自于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仅有形式的创新是不够的。一场音乐盛会、一次舞台演出,集中在有限的时空中,一旦完成刹那间的心灵碰触,而后便会余音绕梁,在想象中继续丰富与完善,有时记忆更将其补充、提升至完美的审美体验。绘画则不然,绘画是时间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反复观看,不断检验、校准、印证之前的审美感受,因而常有一见惊艳、再见黯然的失望与不满,耐不住细细品味与琢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浸润与审美积淀,绝不会满足于艺术形式的演进或标新立异,因为艺术归根到底并不只是视觉的盛筵,而必须满足心灵的慰藉。

姜宝林的探索却与此不同,他有深厚传统笔墨的支撑,经得起细品玩味。他还把白描山水继续向传统的深度开掘。他不断尝试着泼墨与白描、水墨与重彩的两极,也尝试着新的题材与技法语言以变求新。大写花卉成为他新的突破口。他将各种笔法墨法技法融汇贯通,将生活经验与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创造着更为厚重、更为个性的绘画形式,他的意笔山水(这个概念还有待斟酌)及大写花卉所达到的高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为画界所公认,更有论者将其列为“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和李可染诸前贤之后,中国画坛新一代的大手笔”。

姜宝林是位具有很深艺术修养的画家。他的艺术创作,每每伴随着他长时期的思考与酝酿。他对山水画的创作,选取不同地域山水的不同风貌进行概括抽象;他的花卉系列,也有意识地对不同形态的花果进行笔墨的整理,形成系列。而在笔墨技巧上寻求深入的同时,姜宝林在精神内涵上的提升,使得他的画面真气淋离,笔墨也因此具有了文化意蕴。例如他近几年创作的香榧系列,一方面来源于他曾长期生活的浙江地区非常熟悉的特有树木;另一方面,在于他着力开拓中国画固有题材的努力。他要挖掘的是这种中国南方典型植物身上所寄存的“中国”的特性,他要抒发的是这种千年树木身上所具有的“中国魂”。以物喻人,以物明志,而这,也正是中国人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内在原因。

作为接续中国传统文脉的艺术家,姜宝林的画作总是充满着人文情怀。没有矫揉造作,让人感受到处处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从分配到浙江奉化的那10年开始,他对自然山水、质朴乡民、蔬菜瓜果、田园生活始终有着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这使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的本源,他没有躲进文人隐逸的深山,去构筑虚无漂渺之境,而是以饱含深情的画笔,去描绘身边的美景,画遍了浙东秀美的山川河流,画遍了西部雄奇的高峻山石。直到今天,他也坚持以生活中所见之物入画,并从旁人不能见到的地方发现独特之美。这分深沉的人文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着旺盛生命活力,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画与自然合而为一、与审美合而为一的精神内涵。

传统笔墨、审美意境、人文情怀,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魅力,也成就了姜宝林的艺术高度。而姜宝林的人品,艺德,更成为他艺术成就的内在根源。几十年来,姜宝林始终将全部精力投入于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坚守着儒家先圣的君子之德。对于李可染等前辈恩师,他永远饱含着感激之情,一次次讲述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美德;对待后学,他以诚相待。某一次学生的拜师之宴,他不顾高烧39度,浑身虚汗地坚持到最后,只是不愿因为自己更改时间而耽误别人。注重道德文章,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评方式。这一点一滴,构成了姜宝林艺术品德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成就了一位真正的中国艺术家。

如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丰富了艺术的概念,却也混淆了艺术的真正价值。但时间是公平的。大浪淘沙,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时间磨蚀不掉的,是真正的艺术。它不断被人提及、不断被重新发现。尽管大量的、可供消费和消遣的文化产品或娱乐产品,也都部分地具有审美的特性(这也许是我们需要它的原因),但时过境迁,被一次性消费后,再也无声无息。正因如此,当我们周围大量充斥这样的娱乐产品仅供消费时,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姜宝林的作品,会让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拥有审美的快乐。而艺术,也因此回归到艺术的真正意义。

姜宝林不老。齐白石“衰年变法”,使他成为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代宗师。我们有理由期待,姜宝林积几十年辛勤探索之所得,再向自己艺术创作的不同维度深度挖掘,终将成为21世纪代表中国、面向全球、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 | 艺术科普

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由潘天寿、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李可染画院副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浙江画院艺委会终生委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教学指导教授,浙江画院院委,杭州画院院长。2004年至2009年出任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艺术工作室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

专山水、擅花卉大写,原创白描现代山水,酷爱画瓷。

相关文章

  • 李人毅和他的意笔线雕人物画[图文]
    李人毅和他的意笔线雕人物画[图文]

    五岳丰碑144x366cm2010年那一日,与人毅专程去韶山冲、花明楼送画,画作是印成年历的《五岳丰碑》,画的是开国五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车沿湘江行驶,至橘子洲头,忽地一尊毛泽东雕像拔地而起,山峰一样的构思,巨人一样的造像,令人想起了美国塑有总统形象的圣像山。于是我瞥了一眼手中的年历《五岳丰碑》:山峦,云境,五大领袖石雕一样的造型——人毅以画笔...

    125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博学善导遗世独立说起李叔同,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提到这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这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艺术造诣卓越的全才:培养丰子恺、刘质平等名...

    3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纸本水墨69.5×45.5cm1973年《新开发的公路》关山月纸本水墨117×94cm1954年《人桥》古元木版套色20.5×36cm1949年《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巡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为纪念...

    85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图文]
    仇海波:裸体画裸的是什么[图文]

    对于"裸体"、"裸体画"、"裸体镜头"等词汇,中国人向来讳莫如深,抱有一种警惕之心。记得去年的时候,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美术作品展》,这个展览原本是何家英师生和圈内同行、观众之间一次重要的交流展。意外的是,此次展讯上的裸体画却引起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有些媒体更是在头版头条上对此事进行报道,一时之间争议不断。早在20世纪初,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

    38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马未都看《1942》: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图文]
    马未都看《1942》: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图文]

    【核心提示】: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

    81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耳濡目染受父熏陶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

    4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邓平祥:艺术批评需要严肃的态度[图文]
    邓平祥:艺术批评需要严肃的态度[图文]

    古希腊遗址上的中国思想者(油画)200×180厘米2011年邓平祥本报记者朱永安人物名片邓平祥,湖南宁乡人,1947年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1981年在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结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协名誉副主席、湖南油画学会名誉顾问、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出版有《邓平祥油画集》、评论集《论第三代画家》、文化随笔《符号的欧洲》等。不久前,水天中、贾方舟、...

    3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在动漫里围观国家政治生活[图文]
    在动漫里围观国家政治生活[图文]

    在动漫里围观国家政治生活舒弥由西安女大学生贾楠绘制的“萌版彭丽媛”系列漫画自2013年3月开始在网络流传,如今,首批“萌版彭丽媛”明信片已在香港销售,国内邮政也在与贾楠商讨第二批明信片的出版事宜。德国总理默克尔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退休后想练体操,尤其是平衡木项目。于是,一幅默克尔穿紧身衣练体操的漫画出炉了。2012年12月,韩国漫画影...

    135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中华书局为资助上海美专清寒学生事致刘海粟函看上海美专与中华书局的文化联姻书映丹青,墨染春秋,中华书局和上海美专百年同行、并世齐辉,一个世纪间,这两个名字早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符号,在中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匆匆翻过的一页,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和推动着中国美育的启蒙和进程。1912年元月,在上海,“中华书局&rdq...

    13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传统教学与艺术创新[图文]
    传统教学与艺术创新[图文]

    汪诚一信143×228cm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国家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政策,在往苏联派遣美术留学生的同时,于1955年至1957年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在中央美院开办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培训班”。来北京前,马克西莫夫是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到北京后...

    24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西藏之美何处寻?[图文]
    西藏之美何处寻?[图文]

    古冰作品《朝着喜马拉雅》记得多年前进藏时是那般好奇与惊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心也不免惶恐,自问西藏的美是什么,你找到了吗?西藏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接近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有雄伟峻峭的高山,这里有最美的湖泊,有成群的牛羊和漫步在高原的野生动物,有热情豪迈的藏族同胞,有美丽的建筑群;在这里我们可以俯瞰大地,可以纵横河川,急流和大风鼓舞起我们的意志,在天、地、生灵之间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造型空间。...

    17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发明抽象:艺术创世纪中芸芸众生相[图文]
    发明抽象:艺术创世纪中芸芸众生相[图文]

    康定斯基作品《印象Ⅲ》(1911)库普卡作品《图形主题的本土化Ⅱ》抽象也许是现代主义最伟大的创新。而今,它已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概念。大约100年前,当第一批抽象作品诞生时,它让很多人大吃一惊。1911年至1912年,瓦西里·康定斯基、费尔南·莱热、罗伯特·德劳内、弗朗齐歇克·库普卡、弗朗西斯·毕卡比亚等艺术家纷纷向世界展示...

    4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政协委员张改琴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
    政协委员张改琴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

    “2002年我出国考察时,看到日本人、韩国人穿着民族服装,一眼就能认出来,而我们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十几年前的往事,依然觉得“很难受”。“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反映着当时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张改琴说,这种传统和做法一直延续到孙中山先...

    40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鸿铭:谁动了我的写实[图文]
    陈鸿铭:谁动了我的写实[图文]

    无论是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立体主义,或是发展到后来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这些在二战前后被西方评论界统称为前卫艺术的各个艺术流派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合并起来就形成了现代艺术的主流。然而,很多人都会所以然地觉得,随着前卫艺术的发展,其中的写实艺术基本消失了。其实不然。写实艺术一直存在于现代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迄今为止依然是现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从古希腊甚至是更早的西班牙阿尔...

    152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范迪安:油画审美重写实令人担忧[图文]
    范迪安:油画审美重写实令人担忧[图文]

    近日,“军旅•行旅——孙立新油画精品展”在广州江南世家揭开帷幕。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并接受了本报专访。范迪安就写实油画被市场热捧、当代艺术批评的现状与不足等问题,率性直言,鞭辟入里。他还表示,这当中的不少观点,是他第一次公诸媒体的。而本报也希望这样的探讨,无论是对整个社会审美取...

    96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