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葛玉君:“水墨热”的背后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俊儿 点击 :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水墨热”的现象,无论从学术的角度还是市场的角度,人们对水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将2013年称之为“中国水墨年”,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如果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的话,这种“热”究竟是一种表象还是实质,则要有一个冷静的思考。在我个人看来,就目前国内水墨生存现状而言,“水墨”本身似乎并不重要,而水墨背后所采取的立场、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资源可能是我们当下应关注与思考的方向。

2013年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水墨:当代中国的过去即现在”(InkArt:PastasPresentinContemporaryChina)的展览,展览分为“文字”、“新山水”、“抽象”及“画笔外的艺术”四个板块,总共呈现了35位艺术家的七十余件作品;这次展览不仅包括摄影、版画、录像及雕塑等创作类型,还有不少大型装置、观念行为、电子山水、建筑影像等表现形式。展览试图通过借用装置、摄影、版画、录像及雕塑等语言达到对中国水墨品质、水墨文化的一种呈现效果。展出后国内不少学者对这个展览都有很大的质疑,我个人也有这方面的感触。但如果先暂时搁置展览本身存在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则可能会启发我们对当下水墨现状的一些新的认识。其一,这种呈现方式已超越了我们对当下“水墨”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大水墨”的概念,即水墨被视为一种文化品质、一种文化象征,甚至扮演中国文化在艺术领域代言的角色;其二,这样的一种“去水墨材质”的“水墨”呈现形式,得以使我们从以往对水墨的固有观念中抽离,来激发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水墨”,抑或“水墨”究竟要表现什么?这一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概念模糊的课题。

我们知道,以前的士夫画家、文人画家、中国画家,他们首先是一个学者,是一个文化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艺术创作背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源。换言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共同的知识学基础,那就是儒释道等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国画不仅是中国文人表达人格理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亦不乏外来文化的进入,但都逐步被融受、消化于传统中。然而20世纪后,由于中国落后挨打的现状,传统文化备受争议,西方文化强势介入,包括西式教育体制的引入,使得整个思想界、学术界背后的思想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中国画领域而言,比如20世纪初,中国画因其“落后性”而被“美术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文化被看做资本主义产物被封闭的同时,中国画则因其“封建性”被搁置;八五西潮之际,在批判文革强化主体性的氛围中,在谋求国际化身份认同的焦虑中,中国画一时间面临“穷途末路”的诘难。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整个20世纪,去传统化、西方化的现象始终如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这种情形直接导致了20世纪中国文化生态看似丰富,实质上却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弥散化、碎片化的状况,这也是造成当下中国文化生态缺陷、混杂的重要的历史根由。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又和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大相径庭,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自身发展虽也呈现出极具变革的状态,但这种变化却是在西方文脉的基础上稳步演进的结果,单就艺术界而言,其所谓的反传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其传统脉络上的一环,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20世纪的这次外来文化的介入与历史上主动融受外来文化的情况不同,尽管有不同观点及坚守文化传统的潜流存在,但总的来说却呈现为一种落后挨打状况下的被动接受,甚至是一种所谓的西体中用式的接受(20世纪50年代的向苏联学习,实质上也是西化的一种形式),以至于有学者呐喊,西方的传统非中国的传统,西方的现代又为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呢?

放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视野下来考察,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当代水墨生存语境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不同的观点、价值诉求背后的历史根由。换句话说,在缺乏一个共同的知识学基础的文化语境中,我们也就难以对艺术的价值标准有一个基本的鉴定,更遑论有效的讨论了。实际上,无论是对国际化的研究、对现代性的考察还是对当下全球化的探讨,“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必然是不可绕过去的一环,他不仅是对历史平面化的一个审视,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所以在我个人看来,如果要深入地解读当下水墨现象,“水墨”本身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可能是“水墨的背后”,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与审美取向的文化定位,抑或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资源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来梳理建构当下水墨的文化谱系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概念的历时性梳理,从较早苏轼等人提出的“士夫画”到钱选等所称谓的“戾家画”,再到明末董其昌抛出南北宗论倡导的“文人画”,直至20世纪初“中国画”、“国画”,五十年代“新国画”、“彩墨画”,八十年代“实验水墨”、“水墨画”乃至当下所谓的"新水墨"等称谓。

倘若从横向的、共时性的角度来考察的话,每一种概念生成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语境、不同的价值指向;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所处特定历史语境的一种回应,是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的,包括在清代出现的工笔画的概念也一样。但如果做一个历时性的考察的话,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评判体系和形式语言体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画传统,她是中国文化大体系中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20世纪以降,几乎所有的关于中国画问题的论争,似乎都是在与“传统”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展开的,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直至今日,关于中国画、水墨画的讨论同样无法逾越这一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则应是我们当下思考的重心?

倘若针对当下的“水墨热”现象做一个考察的话,其背后固然有诸多因素,在笔者看来,概况地说,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国内推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国内学界对20世纪文化现象反思之后,对于中国自身文化的诉求在不断增强;其二,是国外推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刚才提到的美国大都会的水墨展览就属于这一种。正是基于上述的梳理与思考,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即在当下的水墨语境中,我们或许需要用两种眼光来分析,其一,是作为“媒介”的水墨,更加侧重运用水墨材质作为媒介来表达,关于这方面虽然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但在更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置于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去考察;其二,暂且称为作为文化的抑或传承传统的水墨,往往更多的是基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传承及中国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文人气质来拓展演进。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样的讨论并无褒贬之意,就像刚刚提到的大都会展览一样,如果放在一个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中考察,在“现阶段”作为媒介的水墨其媒介性本身就是文化身份的一种体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尤其在与国际艺术对话层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如果将大多数此类水墨放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去考察的话,亦不乏高品质、高水准的作品。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暂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本文想要强调的是,尽管历史早已变迁,中国画的生存土壤和以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文化、文脉的发展却并非适用于社会进化论。在20世纪初的上海,不可谓不都市,不可谓不当代,然而却出现了诸如吴昌硕等一批大家,这不能不激发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随着国内文化诉求的逐步深入,随着学界对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入反思以及国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逐步由现象到实质的推进,作为文化传承的水墨将逐步凸显出她的意义。换句话说,作为水墨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脉、文化资源将越来越引起关注。显然,这已不仅仅是水墨画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哲学在当下所共同面临的历史情境。

实际上,这也生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在社会现代性趋同的历史语境下,我们是否可能生成一种与西方文化现代性不同的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问题。中国画、水墨画的发展在深层意义上也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一种体现,所以对于中国画、水墨画创作的反思可能需要跳出艺术领域,放在一个更加宽泛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本文只是尝试性的抛出问题,希望引起深入讨论,至于如何解题,则并不在笔者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过,针对当下弥散化、碎片化的文化现象,如何在深入到西方历史文化语境的同时,深入到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系统学习掌握各自文化;如何完成高水准的跨学科探索;如何激活中国自身文化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共同的知识学平台;如何展开“有效”的对话可能是每一位学者思考的重心。只有在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把握之后,这样一种共同的知识学平台的建构似乎才成为可能。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激活传统,重新审视当下文化以及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历史契机。

最后,我还是想说,在目前国内水墨生存语境中,“水墨”本身似乎并不重要,而水墨背后所采取的立场、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资源,乃至其对现实的投射,可能是我们当下应着力关注与思考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刘小东谈利森画廊个展[图文]
    刘小东谈利森画廊个展[图文]

    刘小东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画家刘小东即将于9月27日在伦敦著名的利森画廊(LissonGallery)举办他的首次伦敦个展。在7月17日到8月28日的六周时间里,刘小东延续了他现场创作的方法,在利森画廊附近的社区里选择了绘画场景和人物对象完成了丰富的创作。导演索菲亚·菲尼斯(SophieFiennes)则用摄像机记录刘小东的创作过程,这部影片也将在展览中放映。记者与刘小东进行...

    152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国有文博机构理应有担当
    国有文博机构理应有担当

    国有文博机构理应有担当对于上博研究者的这一报告当然还可以讨论,但《功甫帖》事件所带来的反思是多方面的,包括民间收藏的赝品困境、看不见的“资本之手”、公共文化机构如何发声、书法界人文素养的缺失等。上海博物馆对民间收藏品确实极少发声,买家刘益谦尽管此前认为上博专家对一件“拍品”发表学术意见,有助于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但在其后的公开声音中则表示:&l...

    159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戴志康:斯人好古,返本求新[图文]
    戴志康:斯人好古,返本求新[图文]

    戴志康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人,收藏精品书画数十件。本版图片高剑平一身飘逸中装的戴志康曾创办了证大当代艺术馆,然而颇有意味的是,他的收藏与市场上热闹的中国当代艺术却并无关系。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正如日中天。戴志康出资赞助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首次展览“处女花园”,并于同年创建了证大当代艺术馆。在威尼斯期间,对于展出的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却没有一样...

    16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朱偰(音“谢”),字伯商,浙江海盐人。其父系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朱希祖。朱偰幼承家学,主业经济,业余文保,背着一部相机,跑遍南京大小古迹。上世纪50年代末,南京大规模拆除古城墙,朱偰呼吁叫停,中华门瓮城、石头城因而得以保存。但此举不久后即招来祸端……他是普查南京文物第一人朱偰最初不是吃文物这碗饭的,他1925年入北...

    139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发明抽象:艺术创世纪中芸芸众生相[图文]
    发明抽象:艺术创世纪中芸芸众生相[图文]

    康定斯基作品《印象Ⅲ》(1911)库普卡作品《图形主题的本土化Ⅱ》抽象也许是现代主义最伟大的创新。而今,它已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概念。大约100年前,当第一批抽象作品诞生时,它让很多人大吃一惊。1911年至1912年,瓦西里·康定斯基、费尔南·莱热、罗伯特·德劳内、弗朗齐歇克·库普卡、弗朗西斯·毕卡比亚等艺术家纷纷向世界展示...

    4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从“滇风”走向“巅峰”的画家——吉瑞森[图文]
    从“滇风”走向“巅峰”的画家——吉瑞森[图文]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著名的热带雨林,更是画家吉瑞森寻梦的天堂。吉瑞森,一个典型山东汉子的风骨,一副侠骨柔肠的心境,一位活跃在当今中国花鸟画坛的著名画家。其作品中展现的自然风物,融进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也汇集了画家对西双版纳的无限热爱。用其独到的感悟、抒情的画笔,尺幅间传递着对自然界浓浓的深情和极尽完美的诠释,也用自己的画作,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吉瑞森...

    25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为当代水墨正名:当代不是一切艺术的评判标准[图文]
    为当代水墨正名:当代不是一切艺术的评判标准[图文]

    王天德作品《后山图HoushanNo.14MSHT012》178cm×115.5cm拓片、宣纸、皮纸、墨、焰2014年谷文达作品《碑林-唐诗后著-No.13〈春望〉唐:杜甫》180cm×90cm墨、宣纸2003-2005年(左)北京商报:亚洲艺术中心策划“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的初衷是什么?此次展览主题&ldqu...

    180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探源[图文]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探源[图文]

    图1交河故城出土骨雕鹿头骨雕系指以兽骨或畜骨为材料雕刻制作的艺术品,或对骨质实用品的雕刻装饰。依雕刻技法可分线刻艺术、透雕艺术和圆雕艺术诸种。[1]追根溯源,最早的骨雕始于原始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艺术种类之一。由于动物骨骼的质地细密坚实,经过处理后骨骼的色彩质朴,历久弥新,所以适于雕刻精美的形象。一、历史悠久的骨雕艺术在中国,骨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

    8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凡:艺术家法律意识需提升[图文]
    朱凡:艺术家法律意识需提升[图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向健全,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治环境相比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上逐步加码要求中国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中国的著作权法几经修订,今年又是处在大规模修订过程中,此时正广泛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目前已经公布了第二稿,这说明版权保护已经是中国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当前中国美术创作...

    193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图文]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图文]

    邓正来(资料图)邓正来:我的学术与人生编者注:2013年1月24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高研院创院院长邓正来今早在肿瘤医院逝世,享年56岁。凤凰网大学问栏目刊发邓先生2007年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演讲,以示追思。邓正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学问邓正来教授...

    148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家溍先生与故乡[图文]
    朱家溍先生与故乡[图文]

    本文作者与朱家溍(右)在萧山博物馆1996年春,朱家溍受聘为萧山博物馆顾问。自那时起,先生几乎每年亲赴故乡,无偿为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作鉴定。内容涉及书画、铜器、杂件、家具等等,过目鉴定的藏品近2000件。纠正了许多原先鉴定的错误,为馆藏文物的科学管理与利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朱家溍,字季黄,原籍浙江萧山新塘朱家坛村。1914年生于北京,2003年去世。生前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125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一切来得太快了,但艺术永久的价值一直存在
    一切来得太快了,但艺术永久的价值一直存在

    1945年,新婚的苏立文夫妇在成都。世纪之末,正当西方艺术似乎被成功地吸收、传统艺术再生的时候,从西方舶来了一个关于艺术自身性质的全新问题……这将导致对自1900年以来的全部舶来品的质疑。一切都来得太快了,以致无法谈论这些艺术本质和目的的新观念将植根中国有多深,或者会多持久,但它们肯定将变成一种不稳定的力量。苏立文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间,西方...

    16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蔡青:经历央美[图文]
    蔡青:经历央美[图文]

    图片资料海外漂泊太多年了,先在德国12年再又住纽约7年,2007年到了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多媒体艺术学院当了4年的教授(用英语教学),这期间积累了许多当代艺术资讯和教学经验,这样当我在新加坡教学合同到期时,我没有延长教学合同,而是决定换种活法,返回中国工作。我的愿望是在中国推广行为艺术和行为艺术创作,我在国内积极参加行为艺术活动和组织策划行为艺术节,同时每学期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兼职,客...

    188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周益文忠公集二百卷》(宋刻本宋周必大撰清翁同龢、潘祖荫跋)题跋书法纤毫毕现,版刻书影不失其真,总数达17册的《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既有书版书影的呈现,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书法文献鉴赏宝库。前不久,这套编纂多年的丛书在上海图书馆首发。以如此形式大规模地编纂出版一馆古籍题跋在大陆图书馆尚属首次。庐江刘氏远碧楼、吴江柳氏磨剑室、常熟翁氏等的藏书及各家精品几乎尽现其中。《會昌一品制集二十卷》(宋刻...

    9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文]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文]

    现场放大扫描《功甫帖》原件中国文物网讯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的《功甫帖》。2013年12月21日,《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质疑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随后短短两个月,围绕着《功甫帖》的真伪问题,收藏界、书画鉴定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场波谲云诡《功甫帖》之争中,无论持何种观点者,绝大多数...

    157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