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画资料 |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2)

时间 : 2024-04-26 投稿人 : 小梨 点击 :

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拓本: 从碑刻或金属器物上拓印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拓印方法是先将白纸盖在碑刻或金属器物铭刻的文字或图像上,轻轻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线条清楚地呈现在

纸上,然后再用蘸着墨水或朱红颜料的软布团轻轻拍击,则凹下部分(即字迹或图像的线条) 呈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或红色,以使字迹如实地复现于纸上,这就叫“拓

凡用薄纸以浓墨拓印的称乌金拓;凡用朱红颜色拓印的,称朱拓。

响拓: 又称“影书”。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先把薄纸覆在法书上,用笔钩勒下法书字迹的字画边框,成为空心字 (此法称“双钩”),然后将空心处填满墨即成。钩

勒空心字时,往往因为法书纸色沉暗,原字笔画看不清楚,须向光照明。故响拓又称“向拓”。

题跋: 书写在书籍,碑贴,书画作品上的评论,考证等方面的文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夫题者,缔也,审缔其义也。跋者,

本也,因文而见本也。”据他考定,题,始于唐;跋,起于宋

枕腕: 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运笔书写的方法。也有以竹,木制物或布包代替左手垫于右手腕下的。枕腕运笔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离开台面和纸面而悬起。这种方式,笔管活动的范围较大,适于写大字。

悬肘: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和肘均离开台面和纸面,又称“悬臂”。由于腕,肘悬空,屈伸灵活,故笔管可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字就能写得更大。

运腕: 写字时,手腕悬空,腕部才能运动。运腕动作包括左右起倒和上下提按。左右起倒转动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笔锋运行的方向;上下提按可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笔锋

的轻重等变化。

提按: 指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动作。提,是笔向上拎;按,是笔向下顿。行笔有提按动作,才能保持笔锋居中,字形抑扬顿挫。

行笔: 指写字时毛笔在纸上起止转换的整个运笔过程。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一起一落。落,就是将笔锋按下去,起,就是将笔锋提起来,一按一提,才按即提,才提即按,

可使笔的中锋在点画中运行,以表现书法艺术的节律。

间架: 指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指字形的安排,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虚实布置。又称 “间架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如何协调匀称,巧妙生动地安排以符合审

美要求,表现书家的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汉字结构除单体结构外,合体结构中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重叠结构等形式。

结体: 指对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各书家不同的结体特点,表现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个性特点。如结体端庄,结体严谨,结构疏朗,结构松散等。

布局: 又称“行款”。指一幅字的整体安排,有字与字的照应,行与行的联系,要做到胸有全局,意在笔先,先构思后落笔,这样才能使全幅字成为有机的整体。

落款: 指字幅结尾处写上的说明文字。落款内容一般为书写时间和书者姓名,也有再写上书写目的或赠送对象的。

笔势: 指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因点画在字的结体特点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笔势。笔势是在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笔法不同。笔法是写任何一种点画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方法,而笔势则因时代风气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如智永虽传钟,王之笔法,但智永书法之体势则与钟,王不同,此即笔势之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笔意: 指点画形象,点画关系的构思和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等方面的表现。笔意是在笔势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笔法,笔势,笔意三者统一

于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笔法,笔势,笔意称为书法三要素。

导送: 执笔法的一种指法名称。是南唐后主李煜于五字执笔法外所倡的技法。以小指导引无名指过右为“导”,以小指推送无名指过左为“送”,皆用以辅助笔的运动。后人执笔多采用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导送之法很少沿用。

[603] 又称“八法”。是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以“永”字八笔作例,故名。其起源,有说张旭,有说智永,有说蔡邕,王羲之。永字八法依“永”的笔画

顺序称:点为“侧”,横为“勒”,直竖为“努”,钩为“提”,仰横为“策”,长撇为 “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永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笔锋: 指毛笔的尖部。

中锋: 又称“正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峰保持在点画的中线。它是各种笔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笔在运行中,主峰在笔画中间,这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浑而有质感。

侧锋: 又称“偏锋”。指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姿势。起笔往往用侧锋,以侧锋取势,势成则转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点画显得潇洒秀丽。

折锋: 指笔锋在运行过程中转换方向时,笔势折叠带方,以形成点画的方劲峻利之势。

藏锋: 又称“裹锋”,“隐锋”。指书写点画时笔的锋头隐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使笔势显得含蓄内蕴。这种笔法通常是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尤”。圆势用笔,多用藏锋。

逆锋: “藏锋”讲笔锋处理,“逆锋”讲笔锋运行方向,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采用逆锋行笔,笔锋才能藏而不露。所谓逆锋即以反方向行笔,“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运笔技法。如书写横画是自左向右运行,但落笔时,笔锋应落在稍离横画顶点的地方,先向左逆行,待笔锋到达横画左边顶点是,再折转向右运行。又如竖画是自上向下

行笔,但笔锋应落在稍离竖画顶点的下方,先向上逆行,至顶点后再转折向下行笔。用逆锋作字,可具苍劲老辣的意趣。

回锋: 指行笔至点画结束时再回收笔锋的技法。如写横画,至收笔处转而向横画中心线回收笔锋。回锋笔法可使点画显得浑厚遒劲。

出锋: 又称“露锋”。指点画开头或结尾处笔的尖锋显露于外。清冯班<<钝吟书要>>称:“出锋者,末锐不收”。如起笔时不逆锋,笔尖顺点画方向落纸然后顺向而行,叫起笔出锋;有些撇,捺,钩的收笔处笔锋顺势向终点送出并提锋离纸,叫收笔出锋。出锋可以体现点画间和字与字间的呼应,承接关系,能产生“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清蒋和<<笔法精解>>) 的效果。

衄(nv)锋: 指笔锋既下行又往上,退而复进。与回锋不同之处在于:回锋用转,衄锋用逆。蒋骥说:“衄者,即老芾(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意“。

筑锋: 与“藏锋”相似,亦指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显露,但笔力大于藏锋,行笔时似以锋头入纸而使点画显得苍劲老辣,坚而不虚。故藏锋之力多虚,筑锋之力较实。用筑锋于两画出入相接之处,可取得紧密的效果。筑,捣的意思,如捣土使之坚实。

圆笔: 笔画圆起圆收,转弯处不露棱角的用笔称圆笔。书写时裹锋起笔,回锋收笔,

转折处用提转。

方笔: 笔画的起笔处棱角,收笔与转折处成方形的用笔称方笔。

渴笔: 笔锋含墨较少,书写时点画间多有露白之处,所以也称“枯笔”。枯笔使点画有苍劲之美。

悬针: 写竖笔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渐行渐提,形成竖画上端稍粗下端稍细,形似针状,故名悬针。悬针是出锋,要写得挺拔,有力,下端尖细而不飘浮,笔锋虽出而力已送到,方见功力。

垂露: 写竖画时,笔锋沿竖画的中心线下行,至竖画的下端稍顿驻,然后回锋收笔,则竖画下端呈圆形,形似露珠垂挂,故名垂露。垂露是回锋,要写得圆润,浑厚,收笔处要燥湿湿度。

顿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的动作。其向下用笔的力度大于“驻笔”,所谓“力

透纸背者为顿”。

颤笔: 又作“战笔”。用笔时笔画呈颤动状。用笔颤挚波发有笔道遒劲之效。

筋书: 指点画劲健遒丽,内含筋骨。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者谓之筋书。”书法讲筋,骨,是说笔力遒劲健挺,如称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 指草书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连续书成,故称一笔书。相传为汉代张芝首创。张芝的草书,其势如一笔写成,全篇气通脉连,虽笔画偶有不连,而其势仍直贯到底。

内拽: 指意在收敛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拽所成。”又说:“要用内拽法,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的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书法论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