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
这篇书稿看似一篇关于书法的回忆文章,实则是研究江淮画派创始人萧龙士的重要论述;看似在漫谈,实则是一篇层次递进、结构严谨的学术文献;当然,如果说是一篇事例生动、形象鲜明的人物特写,也很贴切。
此文,让我们从画坛巨擘萧龙士经历中,知晓了“为人之道,正直为要,往高处立而自立,向宽处行而慎行”;知晓了“家翁学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碑帖书柬,有啥学啥,不尊碑抑帖,不骂神和鬼,古质今妍,博采众长”;知晓了萧龙士所倡导的“学草习张旭、张芝,学真习钟繇,行草踪二王,是历代学书者不二的选择”。
应该说,《少壮工夫老始成 --聊聊父亲萧龙士写字》,这是画坛上并不多见的“儿子研究老子”的理论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作者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对家父萧龙士绘画上的成就与书法的关系,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阐述。还通过引经据典的论证,对萧龙士所提倡的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及老人对历代书法流派的研究成果,做了权威性的总结和定位。
此文记录了这位“又能写又能画,耳不聋,眼不花,写写画画乐无涯,”百岁老人的本色人生。
凸显了这位画派创始人,书画积功甚厚,却不争能于书坛,“握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的人物形象。
正可谓“一点见神采,一笔一丰碑”。
江淮大写意画派为什么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在总结中创新。就在于注重理论上的归纳整理,在学术上定位和升华,使得前行有目标,坚守有指南,形成了坚强的精神内核。
为什么有的画派举旗亮牌后,缺乏后劲而处于停顿状态?究其原因有多种,而缺乏理论上的支撑,是主要原因。
江淮大写意画派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着,用自我氛围去感染他人,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这种重视理论的引领作用,对培养画家队伍,提高画家的整体素质上,是个长远建设。对当前美术发展,尤其是如何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着启发和借鉴作用。
借转载之时,特向萧龙士老先生献上崇高的敬意!
《人民美术网》将继续关注江淮大写意画派的理论文章,并适时介绍给读者们。
李人毅
2014年1月于北京
百岁老人萧龙士先生
少壮工夫老始成 --聊聊父亲萧龙士写字
萧承震
家翁萧龙士是一位画家,是人所共知的,有人还要加上是一位”大画家”。还说是一位书家,我说也行。听不少人说,萧老之书绝不让于画,我更同意这种观点。
一、以书法童子功 渐入画境
家翁学画,从13岁开始,那时学书已经多年,楷隶皆能。学书早于学画,这是真的。为什么这样说?那时上学识字启蒙,人人都带着毛笔、墨砚,开始写字练字,横平竖直地写仿,就是现在说练“书法”了,写毛笔字是华夏民族文化独特的学习方式,因此说,古代文人皆书家,现在的名书家未必有古时文人的书法水准。
家翁写字是为认字,后来是为题画,为文达意、写书信。成为书法家,不是他的初心和追求。
早年看到他写的书信有楷(给新来的儿媳),有行(给儿子的信)写得规范整齐,连标点都注得规规矩矩,行书带草,流畅彦美;有草书讲稿(送女参军代表家长讲话),虽草草写就,也流美而畅达。
龙士老人信札局部
总之,他在“书法”上是下过功夫的,古有书画同源之说:书不离画,画不离书。唐张彦远有“: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之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优略,无以传其意,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宋代书画家赵孟頫有题竹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清郑燮画竹,分隶入书;吴缶翁以书入画……此说历代书画评论举不胜举。
女儿入伍书法讲话稿
人类的进步,数千年的演变,书和画逐渐演变,书离画可以达意,画离书而意不全,还是相辅相成,更加完美。
家翁真正移情于书法,我认为还是在上世纪的文革中,家翁也遭到批判,所藏字画遭到损失,所幸未受皮肉之苦,逃过一劫。在亲友的启示下,转而书写伟人语录、诗词,抄录社论、文件。既练了字又政治挂了帅,此一变道是绝佳的选择,从此对笔画的起止顿挫,字形的结构,行气的排列和整体的协调,气势的贯穿,都做了认真的研究。并且大量收集名人墨迹,从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水平。
家翁学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碑帖书柬,有啥学啥,不尊碑抑帖,不骂神和鬼,古质今妍,博采众长。
学草习张旭、张芝,学真习钟繇,行草踪二王,是历代学书者不二的选择,唐怀素的草书,奇妙万变,超迈前古;孙过庭英年早逝,书谱绝伦,颜鲁公博采众长,化篆隶入楷,端庄雄伟,宋四家苏黄米蔡,丰腴劲瘦,险绝稳重,各领风骚也震撼人心,但家翁最重鲁公,用功最勤。
元康里巙书有晋人风格,锋利雅健,润味深厚,家翁评其书毫无发风动气处,宜写之,这是他给我的留言。他得知康字草书《谪龙说》帖出版,托远在沈阳的朋友杨仁恺购买,观后加以评赞,背临并参以己意,多次书写得心应手,非常惬意。一本明代陈白阳的草书帖,仅剩三分之二,笔画却很清晰,字迹斩钉截铁,气象万千。他说陈道复字大气磅礴,骨力强劲,气韵生动。他喜欢白阳的画,也喜欢白阳的书法。他对历代的书法,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存书多有它的简评。如,邢侗书俏拔;黄道周学问较深,故书有书卷气;董其昌有帖意,名重清代,人格曾有批判吴宽书尊厚重、严整,可学也;文征明书生动秀美;查士标苍润、浑厚,书画俱佳……
元康里巙书法论
二、在“求者必应”中乐享百岁年华
凭着他博览群书和原有的画工、书工根底,很快走上了“书道”,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求他书法作品的人也逐渐超越了求他绘画作品的人。上门求索者,他从不让人空手,来者不拒,满意而归。因此老人得了个好名声“求者必应”。
“文革”结束后,人们喜爱的书法空前高涨,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训练班、学习班、老年大学接踵而来,书法新星也不断涌现。省市中央各级都成立了书法研究会、书法协会等。先翁先后被选为省书法研究会的副会长、省书协顾问,省书画院副院长。年逾九旬的老人老当益壮,余热生辉。原来清冷的陋室逐渐门庭若市了,求索者络绎不绝,书信、请柬不断。
毛主席咏梅书法
一冷一热的巨变,令多少书画家叫苦不迭。远在外地的姐姐也连连来信问候,牵挂着父亲的冷暖。他回信说:
“我仍是日常忙着对待公家和私人的要书要画,如此一生成习,也不感到烦忙,只觉得是我的日常生活。”
在他的笔记本上这样记录:
“近两年以来要书画者特多,求索者不绝。就使我经年还不清的债,复不了的信件,积压起来,就感到非常着急,对索者抱歉,对不起人,心中难安,是大负担。”“林散老和我交流,说应接不暇,亦苦矣!我以为苦乐参半。”
他也很乐观,苦中求乐,经常自编自吟:
“我今年九十八,又能写又能画,耳不聋,眼不花,写写画画乐无涯。写写画画,乐乐哈哈,不觉的百岁到啦!只顾读书,写字画画,供应国家,哪知百岁之寿就要到啦。”
我今年九十八书法作品
三、在进行书画交流中弘扬民族文化
九十七岁,他和几位喜欢书画的老人结成“松风竹雨社”。学松柏精神,发翠竹气节,品茗谈笑,书画延年,老有所乐,余热生辉。改革开放,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他住进了新房,还提高了工资,每月100元,他高兴而又感恩的写道:“我有何功德,能享百元薪,思之当自愧,更好报党恩。”
他对当前的生活 100个满意,奋笔疾书:“握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反复书写,赠予友人。
农民实行了大包干,粮食得到了大丰收,取消了定量的限制,但有些人却大肆浪费粮食,在各地的食堂饭店都能看到,吃不完的米饭,白面馒头白白的倒掉。他看着心疼,他写前人的古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年轻人,勤可補拙,俭可养廉。
我有何功德书法
他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出席省人代会或政协会,参政议政为国献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4届文代会,成为与会最年长的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厚待,同时萧县籍的四位代表萧龙士、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分别代表四地一同参会,成为文代会历史上的美谈。94岁时,他再次赴京参加了中国画研究院(筹)成立活动,和许多画家同聚颐和园藻鑑堂进行书画交流。
他早年写吴昌硕,是喜欢吴缶老的画,厚重刚劲,博大精深,更喜欢吴缶老的字,与画同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家翁深谙此道:认定画好字必好,字好画才更好,反之画好字拙……。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书法
四、以“追厚求重”的德行典范 寄望后学
他对字画的用笔用墨非常讲究,追厚求重,尝告以学生:
“无论字画。都要求厚重,要练要体会,没有厚重的功夫,难有厚重的笔墨效果,书画薄难能说是好书画。古代君子,毕生在修养厚的功夫,行厚道,积厚德,养厚福。”
识者评:萧翁的字画气势磅礴,老辣厚重,为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此评正得其所。
家翁爱看书,也喜欢购书,书画类多:历代碑版有不少留有他的手迹,某年月购于何地,有的加上忍饥挨饿购此书,后代宝之。
他的学生张翰跟他学画也学书,常携习作请老师点评,常阅老师存书,有存疑随时请教老师,在一块研讨名家和其书画的奥妙处。草书帖,多没释文,文古、字草,书者的随心所欲,学书是最难。一字多写,长一点短一点,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不同的字,对此要下很大的功夫。家翁要求每字都要有多种写法,都有出处,不能随手乱造,家藏的碑帖字书,有张翰用楷书的释文,也是他学书的绝佳机遇,受益匪浅。
龙士老人爱书
张翰先学画后学书,弃画专书,成家翁的书法知己,受益良多,成绩斐然。办书法函授学院,编印《心画》期刊,函授数千百学子,为安徽和国内外的书法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晚年和友朋相聚,张翰都要谈起和老师学艺的逸情意趣,赞颂老师的德行典范。
文革后《书法》杂志创刊,因为印数有限,书热暴起,一本难求,老人得知讯息,托人买了三本,第一本送给了张翰,次赠萧县学生欧阳龙,在赠书欧阳龙的信中写道:把我日前买到的第一期《书法》三本赠给爱书的同学,张翰一本,你一本,剩一本留作我们父子几人共用。
今后期望我们仍以互助互励、苦战攻坚的精神,而达到我们高度的学习目的,已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外为祖国争光,对内担起承前启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义务。
《书法》杂志办的很好,内容丰富,专家业余皆宜,成为了书界艺术的权威刊物,每期出版都是供不应求,家翁手书“长寿歌”曾得刊载,得到编者和读者的褒扬。
高寿有方书法
五、积功甚厚 不争能于书坛
有人凭着自己的小聪明,稍微有了些小成就就自诩为“无师自通”,但家翁始终认为传承很重要,没有传承也很难创新,创新是有传承做基础的,唐朝的孙过庭有言: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诚言也矣。
家翁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向古人学,向造化学,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前人。他常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在102岁时书写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此文幼年所读。一日,他品尝着滁州友人送来的瑯琊酥糖,想起了琅琊山、琅琊寺,还有醉翁亭,有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
此时,小孙子正学此文,念道:环滁皆山也。老爷爷也跟着背,“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他竟连背十几句不错一字。他兴致很高,还要拿纸来写,一篇洋洋洒洒的绝妙的书法作品诞生了。书后张于壁,老人看着高兴:我小时学的,现在不忘。又自夸写的还行,能传世。
老人去世后,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萧龙士书《醉翁亭记》。除欧阳修写此文外,他的弟子苏轼写过,书者多如牛毛,文佳景妙,唯独百岁老人书者非常罕见,能有此书精妙者更是少之又少。
《醉翁亭记》书法作品
论者称为绝伦,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此言不为过誉。整篇奇逸超迈,气象恢弘。行行排序有列,形体各异,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已入化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涩辣不齐,拙中有巧,平中有奇,提笔如丝,顿如雷击!
他还写过不少劝学、励志、修身、警示、惜时、健身、爱国、爱民,名人诗词,联语,儒道佛句。西安碑林,北京圆明园,济南大明湖和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也有他的墨迹。
握笔应书民心愿书法
他还给民国老人马一浮、红学家端木蕻良、画家张仃、许麟庐、钱君匋和众多的青年后进题过书名,展标、斋名。当许麟庐接到老人百岁为他提写“双鹅研斋”时,观赏良久,才激动地说:师哥的书越写越辣,辣才有味儿,人书俱老,难啊!
大画家李苦禅有名言:画至书为极则,书至画为上乘,盖书画不可分离,这里学问很深,有高深的奥妙。家翁聚百年之力,日挥夜思,终得于书画双臻。书画交臻方为至美,方为得翰墨之真谛。百年沧桑,酸甜苦辣,得德艺寿齐辉,古至今,罕也!
他与书法潜心年久,积功甚厚,虽常书于人,但不争能于书坛。他一向以积上等善,居中等名,享下等福,往高处立,往低处比,向宽处行而慎行,不要追名求利,顺其自然。
记得在老人去世的前一天,常为他保健的省立医院永先主任和好友松发到病房看望老人说:“您是大画家,出院了北京还请你去画画呢。”老人说:“好,好,大画家不敢当,咱是小画家,大画家让人家当!画画我去。”他对名利清清白白,至死不渝。
龙士老人为人句书法
他的一生以其座右铭为据:
为人之道,正直为要;顺乎人情,合乎物理;学生自居,师长待人。
这20余字朴素无华的语句,记录在他的文集里。书法中有铁画艺人郑书山精心锻造成铁字,石刻艺人精雕细琢,以镌刻在他的墓碑上,也让后人们铭记!
(萧承震 萧龙士之子,1942年生于安徽省萧县,自幼秉承家学,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淮大写意画派当代领军传人)
【萧龙士先生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