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国香港地区及海外的艺术春拍仍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中国内地的各大拍卖行也正卯足干劲蓄势待发,进行着最后的倒计时。就在这个月,半年的忙碌将接受市场“检验”。
如今,每年的6月已成为内地艺术品春季拍卖的大月。在这之前,雅昌的印刷机24小时轮番滚动、各家公司的展品开启北上广之旅于各大精品酒店巡展,拍卖图录从全国各地飞向藏家手中,哪怕你是个仅留下过个人信息的收藏爱好者,都有可能收到不下于三四本精美的印刷品。
面对潜在客户和收藏力,拍卖行绞尽脑汁、不计成本,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这也更加显示出,艺术品市场背后所能产生的巨大利益,以及大家对这个市场“众志成城”的期待。
拍卖市场从“乐观理性”到“理性乐观”
在之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井喷式发展的那几年,我们常常提醒大家需要在乐观中保持理性,而面对如今看似平淡、甚至有些回调回落的市场,我想更重要的则是在理性中保持积极乐观。
拍卖市场只是艺术市场的一部分,却也是外界了解这个产业最直接的一面。虽然这两年艺术拍卖市场的火爆之势有明显降温,天价拍卖成交额和拍卖场次均下降不少,但是从积极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洗牌和优胜劣汰的好时机。部分虚高泡沫释放出瓦解的信号,这些瓦解从表面上使得拍卖成交成绩依旧平平,但实际上却是对市场发展地基的一次清理。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2019年拍卖市场呈现出结构更多极化、更稳健的状态。
稳健,并不一定光是体现在成交额或者是成交率上,而是市场逐渐能显现出更为成熟的状态,这才是市场不断提升的真正表现。
我们看到,买家的眼光越来越精到,收藏的理念越来越理性,大公司不再能光依靠品牌招揽客户,只有征集到好的艺术品其才有话语权,才能在市场上占主动地位。甚至连拍卖预展都不再是简单的陈列,情景化的布展充满个性。但凡优质的拍品出现,一定能够吸引藏家的目光和参与。
从这种角度来看,我认为当前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需抱有信心。
参与收藏先“懂享受艺术”,再“谈投资艺术”
早些年,我曾看过一档美国真人秀节目,一对父母让18岁的女儿凭靠节目组提供的一间空房和一周的生活费,学着独立生活两周。资金是有限的,所以任何开销都需要精打细算。
然而叫人意外的是,在购买床甚至是任何生活用品之前,她先极为考究地逛了好几个跳蚤市场,购来一幅油画和一个青花瓷瓶布置新居。
这两件小艺术品并不昂贵,但从中却显现出一种艺术消费的习惯和意识。而且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艺术品购买行为绝对不是为了投资升值。
艺术品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式?很多人问我,包括不少年轻人。他们工作数年,好不容易存有一些积蓄,想通过艺术投资的方式让资金扩大,有些人坦言,这是为了实现他们其他的一些购买理想。
优秀的艺术品具有良好的增值潜力,我想这点是可以公认的。这些年来,艺术品也常被描述为和金融、房产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版块。但是我始终认为,艺术品有投资潜力和为了投资升值购买艺术品并不应该划上等号。
对于中国庞大的收藏人群来说,其实有足够闲钱财力参与拍卖、甚至进行千万、亿元级投资的毕竟是塔尖的一小部分。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艺术品市场首先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
艺术品投资收藏过程中最大乐趣在于:懂得欣赏、懂得享受、从中又能得到回报。如果仅仅希望通过艺术品实现资本增长,而不在乎艺术品本身,那么你并不适合这种形式,或者在这一投资形式上走不长久。
以投资为目的的艺术品购买行为注重资本增长的速度与幅度,而成熟的艺术品增值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其平稳的前进走势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接受时间的检验。
艺术市场国家政策指向利好
据我了解,现在国家也正在研究和陆续出台一系列对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利好政策。
比如,国家艺术基金正大量且大力扶持艺术人才及相关项目的开展。
比如,国家文物局最近就提出要找出解决制约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颈问题的方法,以及要加强对民间收藏的保护和服务,积极稳妥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国有四大银行也就艺术品的信托市场及艺术品抵押贷款市场的前景进行不断研究与建议。
而今年两会后,国家再出资1000亿元进入文化产业,扶持涵盖从博物馆、到文化艺术教育服务、文创发展等方方面面。
相信这些利好政策也都将渗透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各个环节中,予以滋养并释放强大的影响力,这无疑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再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