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纯简介】
张家纯,现为黑龙江省美协理事,职业画家、教授。中国冰雪风情画研究会会长,田原画院院长,日本札幌日中文化交流中心特聘教授。师承国画大师李可染和冰雪山水画大师于志学先生。1973年赴加拿大展览,1993年赴日本举办个人展览,作品在国内各大出版社广泛出版发行。许多作品作为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团体出国访问的礼品与国际交流,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收藏,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均有藏品。作品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参加中国文化部在白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冰雪画巡展",英国北爱尔兰华人协会举办的"中国冰雪画展"及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展出,并被国外艺术机构收藏。出版有《张家纯画集》、《张家纯冰雪画集》等。文化部艺术品评估专家欧阳希君先生称:"张家纯是冰雪画派中最擅长反映东北民俗风情的画家。他在东北画了几十年的画。长年对民俗文化的探索,冰雪风情画已成为他精神升华的生命全过程,冰雪风情画已融入进他的创作精髓"。
(文/于志学)张家纯是随我学画最早的弟子。还是在“文革”前,我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任美术编辑时,当时是务农知青的家纯,就很喜欢画农民画。因小伙子朴实好学有灵性,热爱艺术,我总是多为他创造条件,悉心指导他连环画并助他发表。后来家纯在望奎县文化局担任领导,仍不间断绘事,连环画、民间皮影画和传统山水画齐头并进,笔耕不辍,直到有一天,他感觉这些都不是他艺术的终极目标。1985年,他又来到我家里,和我谈了他想要表现寒带地域风情文化方面作出自己努力的想法,我热情支持并向他具体传授了冰雪山水画技法。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办了冰雪画研究生课程班,家纯遂成为冰雪画派“黄埔一期”学员,也成为我的得意门徒之一。
家纯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深受黑土地域文化的影响毋容置疑。在这片辽阔肥沃的黑土地上,有着关东人世代的辛勤耕耘和顽强的生命力。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家纯的艺术生涯无论是早年的连环画、年画以及后来的冰雪山水画都刻下了地域文化的深深烙印。说起地域因素对艺术家影响的重要性, 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著名的《美术哲学》中早有论述,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家纯,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带给他的视觉经验外,更主要的还是耳濡目染的关东文化赋予他的艺术才情。
对于张家纯来说, 他从童年时期所接受的自然环境、人生经历及艺术教育,奠定了他绘画未来的艺术创作方向和风格基础,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生活了几十年的黑土地和民俗文化进行了长年细致的观察探索,这些成为他精神上重要的潜在力量,形成了他自身的审美理念,在找到冰雪画矾墨语言这种工具和载体后,他将最初的自然主义的无意识渐渐移向表达自己主观精神的有意识,把他内心深处积淀甚久的文化审美认同与积蓄多年的中国画功夫与矾墨语言对接,把传统山水画和冰雪山水画语言特征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化成他艺术精神的升华,增添了很多中国画和以往冰雪画所没有的耐人寻味的文化因子,表现了东北独特的民俗生活风貌,并兼具记录了黑土地域社会学、民俗学的功效。
在他一系列作品《老伙伴》、《家在东北》、《回娘家》、《抽冰尜》等中,一股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扑面而来。因为他生命的全部印迹都是浓烈鲜活的黑土风和雄浑浩瀚的冰雪情。东北的小溪,塞外的森林,那种古老气息的质朴,清贫与怡然的宁静,那种关东人的宽厚热肠,原汁原味的豪放生活特色和原生态化的人物塑造,俗中见雅的深刻主题,都在张家纯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你可以尽情地品味他作品中冰雪世界的宁静、边地文化的诗情和童话般的意境。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张家纯绘画能够比较“纯粹”的原因,也成就了他迷人的黑土乐章。
自2007年来北京就读后,他更是充分调动发挥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之功与矾墨语言结合之妙,随心所欲地打破水墨语言和矾墨语言的界限,把冰雪山水画母本样式中的雪树茅舍、乡间小径、远山丘陵营造出带有水墨幻化的润泽、淋漓、灵动的美感与意蕴,延展了北国冬天寂寥的玄远之境。在看他的后期作品,不能不为他笔下清灵秀逸但又融入了浑厚、含蓄即不是传统水墨又非传统笔下模式的缥缈、梦幻的美感魅力所欣慰,使冰雪画冷逸之美的审美范畴向童趣和玄润推进了一层,这是张家纯在传统与现代矾墨语言交汇点探索方面所作的承上启下的贡献。
有些学冰雪画的学生,学着学着就跟不上队伍,若是究其原因大半都纠结在传统笔墨和冰雪矾墨语言相融合时进退维谷的窘境,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根源仍是艺术修养和传统笔墨尚欠火候,而并非是表现冰雪题材的矾墨语言力有不逮达不到自如潇洒的伸展。而张家纯的冰雪画,应当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