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雕”与“塑”的生活美学[图文]

时间 : 04-23 投稿人 : 智成 点击 :

当代中国雕塑走向何方?艺术家们在践行着不同的路数,以突破西方化雕塑传统的架构。这便意味着,作为本土化的艺术门类的中国雕塑这一门的创新,仍是植根于本土根基的,由此才能创作出“中国的”雕塑品,外来雕塑物的追随者之路也已走断了。

“雕”与“塑”的生活美学 | 美术教学

张羽雕塑《指印——注入泥土中的肉身之迹》

当代艺术家正在通过在雕塑艺术的边缘行走,实现着这种“突破雕塑边界”的新创。近日,应壹美美术馆之邀观看名为“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的最新的群展,看到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长桌系列》由1994块随手捏成的“泥塑”组成,如石林一般各具姿态地被摆在长桌之上,有的原泥上写着“3”这样的阿拉伯数字,标明“捏泥三下”而成,有的居然被捏了上千次之多而成型。由此,艺术家就把雕塑还原为一种工作进行时的过程,正如中国传统艺术本就注重“过程性”的生成那般,将身手的印记、力道的轻重与拿捏的缓急都注入到雕泥当中,从而让雕塑成为一种看似胚胎状实则已完成的“雕而未成”之状态。

在同一个展出场的艺术家张羽,虽然参展的作品仍是著名的“指印”系列,但是2017年我们同去台湾东海大学所做的那次“指印——注入泥土中的肉身之迹”大展,却通过对泥的独特拿捏,实现了一种从“泥性”“水性”到“土性”的升华。艺术家所采取的乃是一种既不“雕”之也不“塑”之的方式,就是捏泥巴与按泥巴,一整块原泥既不增也不减,最终成型后既可以原本呈现,也可以烧成陶块现身,从而保持了雕塑之土坯状态的样貌,这就重新排列了土、泥和水在雕塑艺术当中的配方与方位。

正如张羽自己陈述了创作的过程:“我的方式是,首先去掉具体的形象;其次放弃雕塑创作中的雕之减法之说,放弃塑之加法之言,放弃人之外的工具;再就是不翻模让主体人直接呈现在作品中。手持一块泥巴做到不增不减,不使用其他任何人以外的工具,只用手指特别是食指及拇指。就是说使用我自己的指印方法,用手指揉捏、摁、压及搓去感受泥巴的泥性、水性及土性,整个创作过程除去所有工艺,不加水洗,只是揉捏、摁、压和搓,一次性完成。在有意与无意、有常与无常、偶然与必然之间构成表达。赋予突围雕塑概念后的重新认知,以不是呈现是的所指……”

所谓“肉身成道” ,当代艺术家在新创的雕塑作品当中,通过身手与原泥之间的相互交融与边界模糊,秉承了“物我两忘”的中国美学传统,其重点并不在于最终形成了何种“造”“型” ,反而在于“拿”“捏”的整个动态过程,其中艺术家的身体的痕迹,就慢慢地“化”入到泥巴当中,正如书法就是运动的痕迹一样,雕泥上的林林总总的偶发痕迹,皆是这些艺术家肉身化入其中的痕迹。

这就是一种突破西方化雕塑的艺术新手法,也就是一种本土化的“雪泥鸿爪”般的创新方法,由此可以到中西方雕塑美学的深处进行反思。我甚至可以大胆地说,“雕塑”传统,并不是中国本土的传统!换一句话,更准确地说,把“雕”与“塑”合一的传统,并不是原发于东方的,而是西方艺术观念东渐之后的产物,“雕塑”可谓是结合了东西文化的结果。

“雕塑” ,原初并不是本土用语,这个词的诞生年份为1894年。如果说,“绘画”一词尚可在中国找到更早渊源,那么,“雕塑”一语则绝对就是“日本造” 。根据历史的考证,在明治二十七年的《京都美术协会》杂志第29期(10月号)上,曾影响中国美术史建构的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最早提出了“雕塑”这个新观念,而其核心便是—— “雕塑” = “减少的雕刻” +“捏成的塑造” 。

于是,“雕”与“塑”的共构,实际上就是减法与加法的合一。简单说来,雕乃是做减法的,在某种物质材料之上通过“减去”而得以成型;塑则是做加法的,通过某种物质材料的“加上”而得以塑造。早在1876年,日本就成立了以西方艺术教学为主的工部美术学校,并同时开设油画与雕刻专业。油画在西洋的高贵地位可与中国“文人画”乃至东亚类似的水墨艺术相媲美,但是与画家及其画匠相比,中国古代雕塑师的地位可谓低矣,哪怕是敦煌第45窟盛唐时期的塑像的“塑者”都是如此。请注意,建造龙门石窟的那些民间艺人才是“雕者” ,而敦煌唐窟的造像塑造者乃为“塑者” ,这就是“雕”“塑”之分!

雕塑合体,源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亚洲艺术学会的神林恒道老会长曾当面向我描述过艺术、美术、绘画、建筑这类术语的日本形成史,他认为:雕塑之类的词都是日本人根据欧洲的意思,用汉字另造出来的,而今这些观念都无疑被全盘接受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术学院建制中“国、油、版、雕”之分科一度形成定式,难以接纳更新的艺术类型。于是乎,在2001年最初策划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之时,当时我还在中国美协刊物《美术》杂志工作,记得那时最终就只能采取折中的方案,诸如以雕塑来整合“装置艺术”之类的新形式。

作为中国“生活美学”的倡导者,当然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返本开新”地既找回又创生出中国本土的“雕”与“塑”的美学传统,这就要适度摆脱西方现代性的美学和艺术观念与践行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已经持续了百余年,今后任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实都是无法脱离全球语境的。当然,如今的创作可以既雕且塑,但是中国原本的传统却是有“雕”有“塑” 、“雕”“塑”分身。“雕”与“塑”的美学传统,毕竟是两条路数。

“雕”与“塑”的生活美学 | 美术教学

隋建国雕塑《长桌系列》

从西方的历史着眼,尽管绘画、雕塑、诗歌、音乐和戏剧活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和非西方)文化中就已经繁荣了,但是,既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又形成了我们审美经验的艺术概念,事实上只是现代的产物,在18世纪首先被锻造出来,基本上是作为“美的艺术”的艺术概念。这就意味着,“美的艺术”这个现代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之后,雕塑就被纳入到美术或艺术的主体结构当中,并在其中形成了与绘画并行的门类,但是中国的雕与塑,无论是土地庙里的民间造像还是寺庙道观里的宗教造像,难道都是博物馆抑或美术馆内的“艺术品”吗?

恐怕如今被当作艺术或美术的中国传统造物,首先皆为生活的延伸品,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宗教生活,当它具有了更多审美品质的时候,往往就被后人当作了艺术品。正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弗利尔与塞克勒艺术馆和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所藏那三尊使用“干漆夹纻”的古老工艺所做的造像,乃是1917年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从中国获取的一样,当这些佛像脱离了原本供奉的宗教情境后,就被置入一种西方式的艺术与审美观照的视野当中。试想,佛寺当中的造像与博物馆当中的造像,观看起来到底有何差异呢?前者乃是孕育在“生活美学”的母体当中,造像既是为生活的也是具美感的,但是在博物馆当中的造像则将其原本的宗教因素剔除而被单纯地当作艺术品来加以看待了。

除去那些宗教造像,民间造像的身份到底如何归属呢?众所周知,“民艺”是日本著名学者柳宗悦提出的,全称是“民众的工艺” ,他最初是通过阐释古朝鲜工艺而产生相应观念的,日本很早也有《泰东巧艺史》的创始之作。有趣的是,从18世纪开始,在欧洲审美趣味观念的引导下,“美的艺术”之所以得以独立出来,恰恰是由于它是同实用艺术(包括此类东方的民艺)相对而出的。然而,与之相对而出,东方艺术尚未脱离“生活美学”的根基,所以才能如此生长出来,其实“民艺”这个词也是既“东”且“西”的,它的提出也受到西学影响,尽管其所指的是纯粹的东方造物。

中国雕塑当中那种“手捏泥塑”的传统,其实非常之强大,至今仍散发出勃勃生机,而当代艺术家们就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延续与发展这个旧有传统。这个曾经伟大的不离生活的传统,其实从未走西方那种惟妙惟肖的写实之路、秦始皇兵马俑的那种写实传统,从如今的艺术史来看更是中外交通的结果。经由如此手捏过程的作品,往往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点,所成之形也是一种“浑沌之形” ,甚至就是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这不禁令人想起《庄子》当中关于浑沌之死的故事,浑沌本无形无状,当人强为形状,凿出七窍,进行塑造的时候,那么,浑沌必亡,这就是人为对自然的戕害。如果中国雕塑还要走西方走了千百年的来路,从而丢弃了这种“浑沌之美”的原始要素,那也就达不到中国塑造之“居间状态”的微妙之境了。

所以我呼吁,我们要重塑中国“雕”与“塑”的美学——雕有雕的美学,塑有塑的美学,但这个美学,可不是一般的形式主义美学,而是深深植根于脚下大地的“生活美学” !

相关文章

  • 艺术家离开写生对着照片画会越来越迟钝[图文]
    艺术家离开写生对着照片画会越来越迟钝[图文]

    郭润文“去年全国美展部分入选作品照片化。”国家画院油画院常务副院长郭润文畅言: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对油画本体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西方油画的广泛继承和发展,前后有众多的艺术家从事对油画的研究和创作工作。 因此,在我们积累了这么多年之后,油画在中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画种,并且是反映中国社会形态,能够让老百姓接受的一个画种。它在中国很兴旺,尤其在教育上,它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状态。从横向...

    801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代表性传承人——谢泰伟[图文]
    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代表性传承人——谢泰伟[图文]

    2021年11月24日,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公告,宣称成都张大千画院院长高峰、副院长谢泰伟为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官方文件形式确认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传承人,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一举措,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经多方考察论证、专家集体评定、社会广泛公示无异议后认定的,在中国画技法的传承、发展及市场开发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泼墨泼彩是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集一生成就而...

    129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艺术家李真:轻盈中的力量[图文]
    艺术家李真:轻盈中的力量[图文]

    李真与《风神》《兰亭》与台北101南京私人收藏《飞行乐土》2012美国西雅图弗莱伊美术馆个展,展出雕塑装置《千岁》美国长岛私人收藏《无忧国土》跟李真约见的下午,见他一身黑衫飘进酒店大堂,仙风道骨的模样跟周遭颇有距离感。但及至坐下,跟这位自嘲为“艺术中的重工业从业者”聊天,笑谈间他的一些有力度有角度的回答,令我顿生认同感和亲切感。于是,轻盈中的力量浮现出来,一半是清...

    924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元青花瓷创作与文艺息息相关[图文]
    元青花瓷创作与文艺息息相关[图文]

    元青花麟凤花卉纹盘瓷器赏鉴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

    45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古代玉器缘何染色?始于大宋?[图文]
    古代玉器缘何染色?始于大宋?[图文]

    明 青玉狮 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玉器上颜色的成因,可以分为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种情况。中国古代的“玉”,是指“石之美者”,包括的材质种类很多,每一种材质都有多种天然形成的的颜色,即自然呈色,如和田玉就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玉色品种;古玉在长期瘗埋于地下的过程中,会受到水土中的酸、碱性物质及地热、地压、潮湿等地理环境的作用,与之相邻接的铁、铜及水土中的各种呈色矿物元素也会逐...

    195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艺术的张力:愿众生平等[图文]
    艺术的张力:愿众生平等[图文]

    7月8号傍晚,大教堂西侧的集市收摊后,南非国家艺术节正式结束,小镇又回归了往日的清冷。格拉罕(grahamstown)位于东开普省,在这个人口不到七万的小镇上,每年冬季(六月最后一周到七月第一周)都会举办为期十一天的国家艺术节,这也是南非历史最悠久、非洲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国家艺术节。空间的张力从伊丽莎白港驱车两小时到达格拉罕镇,一路上触目即是风光。在驶入山脚的小镇时,首先看到的是“1820定居...

    127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笑看健笔舞春风——屈健绘画解读[图文]
    笑看健笔舞春风——屈健绘画解读[图文]

    画家简介:屈健,陕西洛川人,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陕西省花鸟画院副院长。西安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屈健在绘画创作中的这些眼前之花,处处回荡着历史的足音。或者是梦中的呓语,或者是自古以来的...

    54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巫峡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巫峡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决策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参考。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商民主,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一份份文件,从酝酿到出台,一遍遍征集意见,一遍遍修改,再到审议表决,处处体现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的窗口期,人民美术网联...

    99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候得舜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天地玄黄,金墨无界——候得舜在古今中西之间构建永恒[图文]

    察民情、听民声、顺民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为常态,越来越多来自基层的声音直达决策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见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参考。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商民主,实现了民意的汇总、民智的汇集、民力的汇聚。一份份文件,从酝酿到出台,一遍遍征集意见,一遍遍修改,再到审议表决,处处体现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的窗口期,人民美术网联...

    101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新中式家具是对传统的改良而非替代[图文]
    新中式家具是对传统的改良而非替代[图文]

    传统中式家具:承袭了明清家具的经典造型规范与意境北岳近年来,一种名为“新中式”的家具风格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新中式”家具既不是对古典中式的简化,也不是中式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中挖掘精髓,其形式感仍有中国古典家具的痕迹。在红木家具市场上,也涌现出很多“新中式”红木家具:它们没有传统中式家具的雕龙画凤,简约的造型上只有祥云、如意纹等简洁的中式元素;椅背不再笔直光秃,而是有...

    134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茶马古道的天路画卷·赵文元研究七[图文]
    茶马古道的天路画卷·赵文元研究七[图文]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7.茶马古道的天路画卷在这个专题中画家遴选了30幅表现藏族同胞与马的画,创作于2001年到2020年的二十多年间。其中《日丽风清》《曙光》《白云深处》等,以浪漫主义的抒情性,记录了藏民与马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银色世界》《香格里拉》《雪域人家》等作品,则把我们带到了山高路远的人文环境中,通过人马相融的画面,来领略青藏高原上的异域风情。令人感到独到而又最显功力的是画面的...

    101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传艺术之大美——特邀著名书画家段兼善[图文]
    传艺术之大美——特邀著名书画家段兼善[图文]

    【艺术简历】段兼善,1943年生于四川绵阳,196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甘肃画院副院长、甘肃美协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常委。现为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并担任几家画院顾问。其作品曾参加第4、6、8、9届全国美展,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展,全国首届体育美展,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美展,全国首届壁画大展,全国丝绸之路美术大展,全国画院双年展等。多幅作品在美国、...

    49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王琦与中央美术学院 ——在“世纪刻痕·王琦百年诞辰研究展”上的致辞[图文]
    王琦与中央美术学院 ——在“世纪刻痕·王琦百年诞辰研究展”上的致辞[图文]

    [人民美术网总编按语]:这是有关王琦老先生艺术人生和革命生涯的一份重要的文献,来自王炜在“世纪刻痕·王琦百年诞辰研究展”上的致辞。文中对相伴新中国的美院一路同行了64年的这位老人的履痕做了高度概括。王炜精准地概括到:王琦一直坚定“革命的需要总是第一位”的信念,在漫长的人生中,守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才有了艺术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王炜,著名版画家王琦长子。当代的著名文化学者,如今担任王琦美...

    670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邹明[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邹明[图文]

    邹明1955年生于安徽,1983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造型美术系,留校任教。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水墨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深圳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深圳画院签约画家。个展与联展2018墨彩行履·邹明绘画艺术展,(东...

    98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郭宜中: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图文]
    郭宜中: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图文]

    李雷云长秉烛读春秋纸本彩墨2012年近年来,李雷的三国人物画越来越引起画坛的关注,国内一些知名的画家和评论家在评价其作品时,几乎都用过同样的话:“李雷的三国人物画,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对中国水墨画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平心而论,这并非溢美之辞。超越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实现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变,是李雷三国人物画最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由于...

    197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