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图文]

时间 : 04-16 投稿人 : 苹果 点击 :

近日启幕的第22届米兰三年展上,融合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等四种中国非遗元素的装置艺术作品《百鸟林》惊艳亮相,让行走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感受到中国非遗手工艺之美。这件来自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对于传统非遗手工艺“再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如今中国设计借助非遗元素赢得世界关注的一个缩影。

对非遗元素的再设计,渐成当下时尚原创设计领域的一种趋势。频频闪耀在设计、艺术类国际展会上的非遗文创,俨然刮起一股摩登的东方美学风。这似乎正印证了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研哉说的:“越是国际化,越是需要本土化;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本土化资源,是走向国际化最宝贵的素材。”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 | 美术观点

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在渐行渐远,尤其是传统的非遗手工艺,不少因生活环境改变、传承人缺乏、原材料匮乏等缘故而濒临失传。然而,随着近几年来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增加,尤其是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兴起,大众有了更多接触非遗的可能,这反过来推动了非遗自身的发展。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品类丰富、内蕴深厚的非遗元素,其中既有竹编、蜡染、髹漆等工艺元素,也包括图案、色彩、造型等传统视觉元素,石材、陶瓷、布等传统材质元素。这些古老的、形形色色的非遗元素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基因和审美意境。当它们适应了当下这个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将迸发出不可限量的文化力量和能量。对此,设计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创新途径大有可为。

如何既融入创新设计又不脱离非遗产生的土壤,最终探索出一种符合现代人生活场景、消费价值观的非遗文创产品,正成为设计界颇为关注的新命题。“智构”非遗文创,运用新兴媒介再构、经典元素解构、传统手艺重构等种种创新手段转码非遗承载的文化内核,正成为非遗获得新动能的一种方式。

【新兴媒介再构】

丝绸数码印花IART技术的研发成功,引得国际大牌投来橄榄枝

通过新科技与新媒介的融合与利用,创新原有非遗手艺有了新思路。

研发出数码印花IART技术的杭州万事利丝绸,就循着这样的思路,让人们看到非遗文创走向世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杭州春望》里,“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描写的就是杭州丝绸,其工艺的绝妙——“轻、薄、印、染、绣”,在一方丝巾里呈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作为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为全球提供了90%的丝和80%的绸。不过受制于品牌理念、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丝绸一直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一条国际品牌上千元的丝织品背后,中国企业只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杭州万事利丝绸数码印花IART技术的研发成功,引得LV这样的国际大牌投来橄榄枝,今后LV、Dior的丝巾上也将印上这个技术标识。

早在杭州G20峰会上,不仅有用杭州丝绸制作的精美丝巾纪念品,宴会请柬、席签、菜单、晚会节目单、嘉宾礼包、礼宾服装、住所用品等,也都有丝绸元素的体现,而这些都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的新技术解决了目前丝绸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产品透色不均匀、传统手绘或复杂的图案不能精细呈现在面料上等问题。结合人工智能的利用,同一块面料的两面还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图案,再构机器的“双面绣”。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 | 美术观点

参加第82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的《陌上·春》黎族织锦创意手包系列(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在保留和传承原有非遗手艺的同时,尝试改变原有载体以适应更多元的现代生活场域,同样可被视为新媒介再构的一种。如上海美术学院创新设计研究生施博文将传统蓝染技艺进行“移花接木”,令人大开眼界。在该系列家居用品中,图案提取过程被形象地称之为“移花”,基于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图案,经过细微的调整和编排转移至木材表面进行印染,转印的过程则被称之为“接木”。在制作过程中又借鉴了传统吊染、扎染的印染方式,蓝染技艺的特性使得木材印染的图案别具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意境。成品在木材蓝染运用成功的基础上,以模块形式组成了蓝染渐变杯垫与模块拼接装饰画——将模块木片进行多次印染,使每块木片的色彩明暗度各不相同,通过有规律或是无规律的排列组成一组组渐变图像,每块木片都能够单独替换,这也增加了模块拼接的趣味性。

不难看出,新媒介再构非遗的种种尝试,拓宽了非遗文创原有的适用场景,通过技术层面改良,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 | 美术观点

【经典元素解构】

破译中国古建筑中藻井的美学密码,系列作品引爆米兰设计周

时下,越来越多的文创会对一些非遗元素,尤其是富有民族风情的图案、符号进行提取后的元素再设计——这些元素本身就承载着独特的非遗文化。一件看似普通的日常器物,因为有了非遗元素或者背后的故事而显得与众不同,同时人们在选择和使用这样的器物过程中,对非遗元素、传统文化也多了一层了解。在文创中解构非遗的文化密码,对非遗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 | 美术观点

在2018米兰设计周上,来自中国的设计师马聪以藻井为创意来源的《朝锦》系列作品引爆全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往往出现于皇室建筑、寺庙、石窟内,作为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它彰显着帝王之家的高贵,也蕴含着古人对上苍的敬畏。其形制或浑圆、或四方,或八边,可多层次交错叠置,其上不同的图案则蕴藏了祝福、祈祷和庇佑之意。中国传统色彩中的赭红、紫棠、绀青装点了东方传统建筑中的绮丽穹顶。《朝锦》系列作品对藻井形制和色彩等元素提取后的再解构,将中国传统的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民以食为天,这些源自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又深入当代生活的杯、盘、壶,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摆放的不同,使得藻井这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在餐桌上绽放,也体现出了一人食不容潦草、众人聚四绮添香的理想。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 | 美术观点

近几年,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博物馆推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创产品,也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文物和即将面临失传的非遗手艺有机会以日常使用的器物的形式走近大众。这些蕴含着非遗文化密码的“特供”成为了平常人家可以入手的“凡品”,有不少甚至作为国礼走出国门。以《千里江山图》的文创为例,仅数量就达到数十种之多,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少产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王希孟的千古绝唱,也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传世杰作。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秀丽的山水,有“咫尺有千里”之说,用色上更是清丽明快,富有装饰性。提取其元素开发的一种皮质茶盘结合欧洲制革工艺和东方绘画艺术,将一片平面皮革在不需要裁切组合的前提下,通过15道工序用手工鞣制而成。在使用过程中,其色泽又会显出一种

光泽的变化,使雕刻的图案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显得意韵深远。而一款金箔手工皂则将《千里江山图》中群山的造型和青绿山水的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皂体冰蓝,金箔点点,组成了一幅微缩画卷。

“非遗”让东方生活美学惊艳世界 | 美术观点

【传统手艺重构】

融入现代生活场域的设计,让濒危的竹编非遗手艺获得新的生命力

非遗是从历史深处走到当下的,需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演进更替,才能历久弥新,而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努力。这样一个生命体,只有当身体里流淌着当下的精神,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

近年来频频捧获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奖等多个国际设计界重要奖项的设计师石大宇,即以一系列非遗文创把“竹之中国”推向世界舞台,获得国内外的认可。他的“屏茶”系列作品,是以创新绷裱法完成的竹编屏风,应用七种不同的竹编工艺,完成了以不规则造型立面、非垂直站立并保持平衡稳重的挑战,体现了“设计推动工艺”的思想。“椅刚柔”则是可堆叠的全竹质圈椅,其材料结构工法无不精简,契合现代生活美学又经久耐用。古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艺是中华非遗的瑰宝。非遗传承人擅长用竹,将竹材本身刚、韧、柔、弹等特性驾驭得心应手,而石大宇致力于在“日用”语境下解决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融合的问题,他们的携手引发了关于传统日用竹器精神延续的思考。

再看法国奢侈品集团爱马仕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上下”(ShangXia)。这个意欲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积累、有“承上启下”之意的品牌,曾以一款竹丝扣瓷茶具挽救了一个因为造价低廉而传人寥寥甚至濒临消失的非遗手艺。这一系列产品以景德镇薄胎瓷为胎,由四川青神县的非遗传承人用纤细的竹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胎弯竹弯,依胎成形,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它在器型的选择上做着减法——选中的瓷胎都极尽简洁,既能传递传统工艺之美,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与使用习惯;在竹丝的编织方法上却做着加法——变传统瓷胎竹编的单根竹丝编织法为两根竹丝交叉编织法,用不一样的编织空间创造出另一种图谱。这组作品正可谓上承传统工艺精华,下启当今艺术化生活,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东方式的雅致。

身处当今机械化大生产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内核,通过材质上的碰撞、非遗手艺人与设计师的携手等重塑其外观、重构其元素,才能使非遗文创为现代人接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场域。

相关文章

  • 博物馆的时代精神[图文]
    博物馆的时代精神[图文]

    2017年7月,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宣布与上海西岸合作为期5年(2019年-2024年)的“临时蓬皮杜”展览项目。就在2018年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将此项目正式落实。美术馆在全球的连锁化现象早已有之,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案例早已享誉天下。但每一次有新的美术馆连锁化经营落地或合作案例出现,都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资本的流动,也是城市发展轨迹和进程的一种文化里程碑事件。现在有...

    69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冯钟云:动与静之间的水墨天地[图文]
    冯钟云:动与静之间的水墨天地[图文]

    冯钟云初识冯钟云先生在他北京郊区的工作室,与其谓之那个栽满植物,蜿蜒流淌的曲池为艺术家的工作室,不如说是一个隐秘于世的桃园。先生的园子里,还住着很多他的学生,每天都像一大家人吃住在一起,逍遥于此。在交谈之中,让我不禁想起了武侠情节中的文武兼修的隐士,在动与静的互相制衡之中,感受到了冯钟云自我世界中既对立又融汇的生命能量。借此解读冯钟云的画面,或许更容易进入到他的艺术世界。冯钟云生于1967年,...

    174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玉来:千差万别书法美的形成[图文]
    刘玉来:千差万别书法美的形成[图文]

    刘玉来作品书法的表现形式多样,根据纸张的形式,有横竖条幅、有横写竖写正方形、有圆形等等。但大多数是横竖条幅。书法其实就是以字构成的一幅绘画作品,它与绘画不同的是,它具有文字内容和书法美学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为此它的创作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合情合理的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则会破坏美的完整性。一般来说,书法家在提笔面对纸幅时,首先肯定要考虑如何在卷首,即右上方书写第一个字。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条幅类...

    165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民间走来的一支笔:贺天健和他的山水画[图文]
    民间走来的一支笔:贺天健和他的山水画[图文]

    本报记者范昕10月1日开馆的中华艺术宫,将同时向观众呈上五大展览,包括“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以及&...

    70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笔墨传神 气韵生动——读鞠孝军山水画有感[图文]
    笔墨传神 气韵生动——读鞠孝军山水画有感[图文]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及自己的艺术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密不可分。山水画并非是简单的对山水做客观的描绘,而是把山水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抒发的是作者内心的万千气象,在能动地观察与写生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地再创作,追求传神写照,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画家鞠孝军先生就是走的写生的路子。受家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鞠孝军自幼酷爱绘画,幼年即临帖、习画,直至后来一发而不可收拾。这...

    70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花开并蒂 各有芬芳——李淑燕李淑娟书法断想[图文]
    花开并蒂 各有芬芳——李淑燕李淑娟书法断想[图文]

    书坛姐妹李淑燕(右)李淑娟(左)(一)花开并蒂,各有芬芳。花如此,人亦如此。李淑燕作品李淑燕李淑娟是姊妹俩,相差二岁。有相同的成长环境,都幼年受爷爷熏陶而喜欢上了书法,其后上学、工作、成家、带孩子,在一座城市生活,姊妹俩感情好,又一起赴京进修,一起出外游历,一起从事书法教学培训,形影不离,想来人生的经历和体验也相差不远。但是,当我们把她们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时,却会发现无论风格、情趣、样式都...

    161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玉带钩:古人的腰带[图文]
    玉带钩:古人的腰带[图文]

    在中国种类繁多的古代玉器中,有些玉器形式并没有延续至今,它们或因缺乏实用性与时代脱了节,渐渐被边缘直至消失。帝王们的喜好程度往往决定了一种玉器的存在与否。但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有一种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直到现在都从未消失过。今天的玉器爱好者们依然喜欢它,玉器的制作者也仍在制作,喜欢古玉器收藏的玩家藏家们几乎都有收藏它。它就是——玉带钩。钩,在古代为人们用于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用途。其制...

    134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意象求形,气象雄伟:画家罗方涛作品赏析[图文]
    意象求形,气象雄伟:画家罗方涛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简历】罗方涛,别号随意斋主人、乱柴山人,1957年出生于四川射洪,珠海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珠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珠海画院副院长、珠海市人大书画院特聘副院长、珠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副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山水画,早期工人物画,经过多年的研习,后在山水画方面多习古人,从郭熙、荆浩、范宽、蓝瑛之贤人,以及近现代石涛、吴昌硕、傅抱石、黄宾虹等处获取笔墨之精髓,取...

    1499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明代安国家族书画收藏研究[图文]
    明代安国家族书画收藏研究[图文]

    明 安广誉 仿倪瓒山水图 无锡博物院藏明嘉靖年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江南无锡地区曾流传有“安国、邹望、华麟祥,日日金银用斗量”的歌谣。歌谣中提到的三位富豪,分别来自当时无锡地区的三个望族:安家、邹家和华家。三位富豪之一的安国生有七子:安如山(号胶峰)、安如磐(号胶泉)、安如石(号胶阳)(上述三人为嫡出)、安如京(号五峰)、安如冈(号胶崖)、安如陵(号七府君)(上述三人为庶出)、安如岳(号十...

    114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读谈月色墨梅图:梅花小寿一千年[图文]
    读谈月色墨梅图:梅花小寿一千年[图文]

    □李海珉1935年12月,上海部分南社社友和一些社会贤达酝酿恢复南社,当时柳亚子认为南社已经是历史的名词,不宜恢复,只同意成立南社纪念会。12月29日南社纪念会发起成立,次年2月7日,纪念会举行第二次集会,到会有蔡元培、柳亚子等157人,原南社社友填表参加的有182名,志愿加入的达215位,总共397人。柳亚子先生当然是会长,众人又推举蔡元培先生为南社纪念会名誉会长。当时,谈月色正偕蔡哲夫居于南...

    4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现代主义之父塞尚也到古典艺术里吸收营养[图文]
    现代主义之父塞尚也到古典艺术里吸收营养[图文]

    文中提及的明信片,印的是塞尚画的圣维克多山河马994年年底,余老师(注:余友涵)第一次去纽约,在那住了10个月学习艺术。他当时寄给我一张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买的明信片,印的是塞尚画的圣维克多山,余老师在背面写了几个字:“色调基本接近,暗部太深 (黑绿部分),原作整体稍带粉,反差较小。”主要是提醒我明信片印得还是“火气”稍大了点,想必他是反复研究了原作。当时老丁(注:丁乙)也去了纽约,他年轻时发...

    161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梦里家山:周逢俊的水墨画[图文]
    梦里家山:周逢俊的水墨画[图文]

    周逢俊,别名:星一、与清、斋号:松韵堂,庄房别馆主人,1955年出生,安徽巢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国画高研班导师,北京人文大学兼职教授,周逢俊美术馆馆长,京华水墨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创研部主任,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山水画创研室主任,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名称:梦里家乡又一秋尺寸:396×198cm时间:作者:周逢俊当代中国水墨画家、词人...

    10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飞天是我的情人”——陶沫衡[图文]
    “飞天是我的情人”——陶沫衡[图文]

    陶沫衡绘北魏《降魔经变》尺寸:265cm×160cm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

    174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牟成:创法营境绘雪乡[图文]
    李人毅《中国画家研究·山水卷》之——牟成:创法营境绘雪乡[图文]

    牟成,美术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教育学会师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美术教学大纲、教材审查委员,主要编委。一级美术师,国画家,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化部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会顾问。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美术组织、教育、创作工作,其作品参加第六、第八届全国美展以及全国国画、版画单项展近...

    166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特别推荐艺术名家——任玉岭[图文]
    特别推荐艺术名家——任玉岭[图文]

    艺术简历:任玉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原为国务院资深参事,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第十届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任玉岭既是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练就了书法的童子功。他的书法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一问世便不同凡响。他曾先后连续五次获得了辛亥革命书展、共产党九十周年书展、文化部百名艺术传承人...

    4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