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这幅十米油画,算是一个偶然契机。年前,有朋友提及正在放映的西藏风情片《冈仁波齐》,说拍的很接地气,建议不妨看看,或许对我的创作有些帮助。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提示,触动了我一个新的思路,也让灵魂瞬间穿越到遥远的天堂净土,怀着万分的崇敬,重新仰视一回冈仁波齐的神奇风采。
影片《冈仁波齐》讲述了西藏一个古老的普拉村,几个藏民在藏历新年之际,前去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峰朝圣的故事。他们满怀虔诚,一步一磕,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尽管惊险不断,最终还是完成了神圣的膜拜,让灵魂得到了净化和皈依。
巨幅油画《冈仁波齐》第一联 ( 200cm*200cm)
冈仁波齐位于西藏普兰,与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山并称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据说这里是耆那教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具有无上的福量,因此成为后世信徒们常年在此处转山的圣地。
冈仁波齐是藏语“神灵之山”的意思,是藏传佛教心目中“世界的中心”,因此被尊为神山,也被世俗世界赋予了更多的神圣光环和崇高期许。冈仁波齐峰常年积雪,傲然苍穹。在碧空骄阳中,经常闪烁着五光十色的光晕,因此被后世尊封为万神集聚的神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奥林匹斯山。
我几次入藏,除了不断地感受梵天净土的古老风情和世界屋脊的奇异风光,更多的是惊叹那些朴实的藏族信徒对神圣的敬畏和信仰的执着。
巨幅油画《冈仁波齐》第二联( 200cm*200cm)
“磕长头”是信徒们最至诚的礼佛方式。据说,磕头朝圣的人,五体投地,反复跪拜是“身”敬;口中咒语喃喃,是“语”敬;心里不断想象佛尊,是“意”敬。他们认为,越是执着越能得到佛的庇佑,从而趋吉避凶,幸福快乐。
最让人不可思议、也是最摄人心魂的,是那些转山的信徒们,他们可以不远千里,历经数月,风餐露宿,痴念不改。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着心目中神圣的天堂坚定前行。不论男女老幼,不管春夏秋冬,他们不畏风霜雪雨和路途崎岖,怀着一个天荒地老的信念,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恶劣的环境,极限的消耗,几千里的长途跋涉,累死在途中的长跪人屡见不鲜,但吓不退从一而终的信念。无声的雪域,长空万里。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从风云激荡的遥远天际或壁立万仞的峡谷砂砾中走来,面对环境的严酷与冷漠,他们的血肉之躯无疑是孱弱的,但为了铭刻心底的神圣愿望,他们俨然成为了蛮荒野域里一尊尊傲然的雕像,以及生命不屈和灵魂高傲的象征,更称得上雪域高原一道奇特壮丽的风景。
巨幅油画《冈仁波齐》第三联( 200cm*200cm)
围绕冈仁波齐峰转山,大概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沿途虽有几座寺院可以做短暂的休憩,但要一步一磕地完成整个行程,也是一个巨大的付出,姑且不算他们来自遥远的地方。彼此擦肩而过,看着他们满身灰尘,一脸木然的虔敬,以及那旁若无人的神情,让你顿时对那份藐视一切的执着和忘乎所以的虔诚肃然而生无限敬畏,从而在灵魂深处冉冉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精神皈依和对宁静的渴望。
再次开始创作,无疑又是一次考验,除了去年为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专门创作的十二米的巨幅油画《晒佛节》(1200cm*250cm),这幅十米大画算得上又一次空前的挑战。
巨幅油画《冈仁波齐》第四联( 200cm*200cm)
从春末夏初开始着手构思,起稿设色,几个月都在思量、疑虑和反复之中尝试着突破,无奈总是事与愿违。也许你想得越多,越是不得要领,挫败感也越强烈。有朋友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创作巨幅油画最难的是什么?”巨幅创作难度大,而富有挑战性,这一定没错。构图安排、人物组合、色调设计、形象选择、空间关系、人物结构,乃至表现方法等等,都将像一道道关卡考验你的综合修养和创作能力,以及你的胆量和勇气。从事巨幅创作四五年,如果让我谈创作的最大感受,很大程度上,或许以上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巨大的画幅,漫长的创作过程、无休无止的困惑犹如无底深渊让你时时看不到完整的、期待的结局,千头万绪不断搅乱你的神经,让人烦躁不安。因此,你的耐力和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无意之中把一幅大画,拖延成马拉松,如何持之以恒仍能心态轻松地进行下去,自始至终都会成为最煎熬的魔咒。每次完成一幅巨制,我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逃离感和拒绝感,也时时有不再涉及的迫切和无奈。一笔笔地涂抹或修改,一次次的犹豫徘徊,一点点堆积出效果,直到最后放下。更多时候,也十分感慨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整个过程,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巨幅油画《冈仁波齐》第五联( 200cm*200cm)
也许,人生在世本就是一次修行,在苦中坚守,只为了一瞬间的永恒。完成一幅巨幅作品,需要倾尽心力,以及漫长的坚持。画布前的我不就像荒漠高原那些虔诚的信徒,一步一磕一匍匐地踽踽挪移。一意孤行,只为心中那个执着的信念,无需贪看天际的渺茫,无需回顾身后的距离,也无需丈量未知的尺度,只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义无反顾,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这之间的过程,就叫修行。
冈仁波齐,雄姿挺拔,遗世独立。依然高耸在遥远的雪域之巅,也永远驻留在虔诚的灵魂世界。温暖的色调,执着的笔触,渴望与圣山的熠熠光辉对接。耳边又次响起古老的钟声,喃喃的颂语,再次祈求孤独而高傲的灵魂最终能寻觅到皈依的圣地!
西藏!西藏!扎西德勒!
王昭举
2018年11月5日于北京兴惠园艺术区
再次开启巨幅油画的创作征程,还是依样的心情,既充满莫名的期待,也担负起巨大的压力。
创作犹如探险,未知的期翼总是梦里看花般的让人心怀憧憬。但每一步的实施又总是那么具体,来不得丝毫的偷工减料和违心挪愉。
当激情日渐变成枯燥的坚持,创作的灵动性被重复的技术所替代,心绪的寂寥也犹如挥汗如雨且看不到尽头的马拉松。很多时候,渴望激情一现,不断点燃艺术的生命力。
巨幅油画《冈仁波齐》
(1000cm*200cm)
王昭举艺术简历:
王昭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
199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深造。2014年在北京画院油画研修班白羽平工作室学习。
参展及获奖:
2018年9月油画《老戏》参加“第十届齐鲁风情油画回顾邀请展”获得优秀学术成果奖。
2018年7月油画《父亲的戏台》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综合进京展”。
2018年5月九米巨幅油画《天堂渡》和六米巨幅油画《梵天净土》参加第八届台北新艺术博览会被收藏。
2017年11月油画组画《红星照耀中国》获得“东升杯”全国连环画大赛优秀奖。
2017年9月油画《父亲的戏台》之二入选“色彩中华——201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
2017年7月油画《准备出发》入选“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被国际奥委会收藏。
2017年4月巨幅油画《天上西藏》参加第七届台北新艺术博览会被收藏。
2016年12月巨幅油画《晒佛节》获得中国国家画院“一路一带”国际美术工程大型创作项目资助。
2016年9月油画《远处传来驼铃声》入选“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
2016年7月油画《父亲的戏台》入选“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写实展)”。
2016年7月巨幅油画《戏韵》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资助。
2016年4月巨幅油画《开春大戏》参加第六届台北新艺术博览会被收藏。
2015年8月油画《小城故事》入选“丝绸之路 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5年6月油画《1937北大清华的最后一课》(六联)获“第三届架上连环画”优秀奖。
2014年11月油画作品《开春大戏》获“艺术齐鲁 ?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东作品展”创作奖。
2012年9月油画作品《老戏》之二获得第四届“齐鲁风情油画展”一等奖 。
2009年油画作品《极端生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二等奖。
2008年油画作品《老戏》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数风流人物? 2008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 。
发表作品及文章:
作品以及艺术评论多次发表在《美术》、《中国油画》、《连环画报》、《赤子》、《吉林画报》、《中国美术家》、《羲之书画报》、《博宝艺术》、《中华艺术家》等国内著名报刊上。
出版书籍:
2006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王昭举色彩静物》 。2007年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教学系列丛书: 《王昭举色彩静物》 、《王昭举色彩风景》、《王昭举色彩头像》 、《王昭举素描静物》、《王昭举素描石膏像》 、《王昭举素描头像》、《王昭举素描半身像》 、《王昭举人物速写》 。200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色彩静物写生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