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图文]

时间 : 04-23 投稿人 : 桑葚 点击 :

以5.129亿元“天价”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纪录的明代画家吴彬名作《十面灵璧图卷》,正在火热“出圈”。此幅图卷长达27米,核心部分竟然只画了一块石头——吴彬分别从十个侧面对一块著名的奇石做了“全息记录”,奇石的拥有者也即画作的授意者米万钟,进而又邀请一众文人好友为图卷题跋。其耐人咀嚼之处,不仅仅在于画作本身,更在于其包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的别有意趣的时代审美风尚。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今天,让我们循着《十面灵璧图卷》,放眼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以及赏石主题绘画。

绵长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该怎样为当下的人们读懂?传统生活美学,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切口。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书画、器物之精华,不仅记取了古人不凡的技艺、卓越的匠心,也留存着一种生活方式、美学智慧。

长达27米的《十面灵璧图卷》,竟然只绘一石,以及一众爱石之人观石之思悟,彼时赏石风气之盛溢出画面。

新晋最贵中国古代艺术品《十面灵璧图卷》,由明人吴彬绘“石隐庵居士”米万钟所藏之罕见奇石。卷名之由来,盖据卷中绘制内容及题跋而得。其中,“十面”如米万钟题跋所言,知所绘为正背、左右等各十个不同角度。而“灵璧”二字则如李维桢跋言所述,“仲诏石实灵壁产”。吴彬完成此画作应为米万钟题跋中写到的“万历庚戌中秋”,也即1610年。

米万钟素来癖石,人谓 “石痴”。《六合县志》载其 “有石癖,似南宫,其书画亦妙绝一时”,其所著《大石记》则言“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而米万钟所藏奇石,尤以“非非石”为冠。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古云山房,米太仆万钟之居也。太仆好奇石,蓄置其中。其最著者为非非石,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太仆尝以所蓄石令闽人吴文仲绘为一卷,董玄宰、李本宁为之题。古今好石者,自襄阳后,人辄称太仆云。”吴彬作《十面灵璧图卷》,即为此“非非石”。对于这块奇石,米万钟奉若至宝,其题跋中言及“至出三十年所藏。莫不辟易退舍,其峥嵘嶻,直将凌轹三山,吐吞十岳”。

以单一奇石,取真实尺寸,绘制十面,以二维平面,呈现出立体空间之美,十个分面,皆各不同,包罗万象,形神兼备,《十面灵璧图卷》由此展开的图卷可谓创新超前,亦足见绘画造诣至深。更值得关注的是,此卷可见吴彬与“非非石”身心共鸣时,透出的一种以自然为首要之东方审美,其间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且看图卷各分面中,吴彬以纸张留白、设色浅淡不同,予观者以三维立体之感,而十面结构不失,石之形状随角度改变而跃然于笔触,知其真实还原几何结构之造诣。再看图卷中如线条的节奏,画面结构的起伏、呼应,乃至于有规律的纹理等,都有吴彬长时间佛教修行、梵呗之音洗礼中轮回的感悟呈现,直接表现即是律动,更何况,吴彬本就通晓音律。图卷蕴有的“五行之说”,则不妨参见董其昌题跋中所言的“宋时邵子有金木水火土石之说,与洪范五行差异。盖石得五行之秀,如仲诏所藏是已。”“而吴文仲所画皆以孙位画火法为之,故灵光腾越,欲灼斗间。至于蜿蜒垂垂,当作水观。釰铓鑱截,当作金观。昂藏森耸,当作木观。坡陀浑厚,当作土观。”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最终人们看到的长达27米的《十面灵璧图卷》,吴彬画作部分仅占不足一半,而另一半的创作,其实由米万钟和他那一众爱石之友朋——董其昌、黄汝亨、邹迪光、高出、陈继儒、叶向高、张师绎、李维桢、邢侗等晚明名士共同完成。他们为图卷题字作跋,尽情抒发面对奇石之感,如冥思禅想,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观之“非非石”,米万钟若惊若喜,又若痴若醉,犹在梦寐之间,不知身在何处,不禁感叹此物神奇至斯。而高出跋言,亦知有所思,其言及“非非石”盘根错节,如泰山华山耸入天际,探之则又如宇宙浩瀚不相容而变化万千……令人精神震撼,不知其方位何在,实是天下最尤物,非同寻常之异观也。黄汝亨也得造化感悟,其以“十面灵璧图”慨叹此物纵横十面,千岩万仞,精妙至极,天地尽于咫尺之间,甚是契合庄生所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夫五岳之一卷石也。”

诸如类此跋言中“赏石”或“赏石画”之语,无不各得石趣抑或禅意,亦只有好石者能有此深刻感受。米万钟、高出、黄汝亨等跋者,于晚明时期,皆是传统士大夫,声名亦盛,其观供石之思悟,即彼时文人“乐道”之缩影,对精神世界探索之自白。

米芾痛失奇石“研山”后凭记忆对其反复描摹,苏轼因得“雪浪石”而命斋室名为“雪浪斋”……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有赏石之癖。循着《十面灵璧图卷》,人们得以看到文人赏石之癖,以及赏石风气之盛,这种风尚甚至已跨越千年。

事实上,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几案上 “山子清供”,抑或园林中“奇峰怪石”,皆得自然万千造化。其或如高耸峭嶂,或似陡悬坠石,或呈伏地独石,探游其间,“神行无底止也”。而赏石逸事亦是不乏。

米芾、苏轼、欧阳修等名士,都好石成癖。其中,米芾有“米颠”之称,其拜石为兄,逸事流传于世。《十面灵璧图卷》中邹迪光即有跋言“海岳每见异石,必具袍笏下拜”,李维桢亦跋言“米元章有石癖,见佳石辄具衣冠拜之。”其又得相石之法,如陈继儒题跋“仅米相石四法,曰秀,曰皱,曰瘦,曰透”,足见米颠爱石,所言非虚。

米芾曾得奇石“研山”,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旧物,其奉若至宝,爱不释手,《志林》载其“抱眠三日”。此物传为其新婚之夜,妻子李氏所赠,而李氏为李煜后裔,故世藏此宝。

宋徽宗亦是痴石之人,偶见得“研山”后,为之朝思暮想,心动不已,无奈之下,米芾之妻李氏只得将“研山”交予宋徽宗,以求不为之所累。

而痛失奇物后,米芾虽免牢狱之灾,却终日茶饭不思,神思不宁,只得凭记忆描摹“研山”,以慰其怀,又题记奇石特点,如篆书“不假雕琢,浑然天成”,“研山”之左右上下分别有楷书“玉笋”“方坛”“上洞口”“翠峦”“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华盖峰”“月岩”“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于其间”“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等字。作“研山图”后,米芾又作《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此书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成为其书作传世珍品。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苏东坡对于奇石的偏爱,从他留下的与石有关的诗篇便可略知一二,如《咏怪石》 《双石》 《醉道士石诗》《文登弹子涡石》《仇池石》《壶中九华》《怪石供》《后怪石供》等。因得“雪浪石”,苏东坡更是将其斋室命名为“雪浪斋”,并作文《雪浪斋铭》:“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不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

另有杜绾 《云林石谱》、渔阳公《渔阳石谱》、常懋《宣和石谱》等石谱专著,载石品诸多,各具出产之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而第其高下,同样甚得赏石之妙趣。

奇石之要,在“瘦、漏、透”。其中“瘦、漏”关乎形态、轮廓,“透”则是以穿洞、窍穴呈现,所谓“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如是也。诚然如斯,文人赏石之癖,盖因奇石本为天地灵气所钟,其“瘦、漏、透”如微观宇宙洪荒,又似地骨云根,有千岩之秀,而“嗜石成癖者”,则随情率性,坐看山水,冥思脱俗,得荡涤心尘。

如白居易“嗜石适意”,苏轼“观相释我”,又“舍石释幻”,米元章“袍笏下拜”等,俱是“石不能言最可人,以此悦有涯之生”。隐有微光的“石孔”中化迹的“自然世界”,或许正是他们所求而不得的“桃花源” “小洞天”。

“赏石”之妙有别,画石之法同样技法繁多,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诸名家以“石法”与“皴法”结合,所作“石画”各自精妙。

而中国古代绘画中,奇石亦可谓历代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颇为钟爱的一大母题。关于“石画”的名作,除《十面灵璧图卷》外还有不少,例如苏东坡《枯木怪石图》、王学浩《寒碧庄十二峰图》、郑燮《竹石图》、孙克弘《文窗清供图卷》、石涛《松竹石图》等,“元四家”也皆有以“赏石”为题之画作。即便在近现代画坛中,仍不乏吴冠中《狮子林》这样令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以“太湖石”为物象表达气韵、筋骨。

画石,犹“纸上岩骨”,需要在纸上画出石头的筋骨雄浑。恽寿平《南田画跋》中有言“董宗伯(董其昌)云画石之法,曰瘦、漏、透,看石亦然。即以玩石法画石,乃得之。”董其昌《画禅室论画》中,也云“昔人评石之奇,曰透,曰漏,吾以知画石之诀,亦尽此矣。赵文敏(赵孟頫)常为飞白石,又常为卷云石,又为马牙钩石,此三种足尽石之变”。为了尽现奇石的形态、筋骨、肌理、气韵,绘画技法需要跟上。事实上,奇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画面主体或独立构成,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不无关联——随着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山石的具体画法趋于全面,勾皴点染兼备,奇石形象慢慢从人物画或山水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绘画题材,此后更发展至山水画之基石。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因“赏石”之妙有别,画石之法,同样技法繁多,如“层累取势法” “间坡法” “大小相间法” “动静结合法”等,尤是诸名家以“石法”与“皴法”结合,所作“石画”各自精妙,多具自我面貌。

其中,“北苑巨然石法”,即画者兼施以披麻皴,后世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等,多效仿此法。而倪瓒“画石”则类于关仝,惟笔法“仝用正锋,云林则多侧笔”。王蒙以披毛皴带解索皴,亦别开新面。另有 “米氏点染石法”,也得“石画”之精妙殊异。此外,“皴法”计有十余种,另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雨点皴、芝麻皴、云头皴等,其间又有相互搭配使用者,故石画之奇,实是变化万千。杨复明《画石歌》中,也有引明人宋懋晋关于“石画皴法”观点,言及“范宽皴石面,李成皴石脚,徐崇嗣无皴。本非用意各执,画法不同耳。又曰:对面皴圆润突起,李成画法也。李唐善画叠雪,梅道人师之,覆竹于上,佳作也”。由此可见“石画”之幻变无尽也。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再者,“赏石”有“山子清供”与“园林之石”不同,所以“石画”描绘特质与法度及构思也有差异。“山子清供”如吴彬《十面灵璧图卷》,千怪万状,纵横无定,观者目光所及之处,沟壑、峰芒,蛇舞凤腾,相互掩映,以求冥思脱俗。而“园林之石”则多有景物呼应,如宋徽宗《祥龙石图》,淡墨层层渲染出湖石之洞眼,大小、深浅相叠,极富变化,又置异卉奇花于 “奇石”上端,以虚衬实,以艳衬拙,呈园林富丽典雅之气息。

跨越千年的赏石风尚是如何形成 | 艺术市场

反之,“石画”不同,“赏石”禅悟之“趣味”自是为物所移,此从20世纪初大休和尚的《百怪图》或传苏轼《潇湘竹石图》,可窥知一二。其中,《百怪图》与《十面灵璧图卷》有相似之处,即石画旁,皆有题跋,不过,前者“画石”不求形似,任笔癫狂,如石块之大小、取势、阴阳向背等,只随心所欲,得变幻机锋,观大自在。李学诗曾言大休画石,顷刻百千态,纸落云烟飞,笔挟风雨快。传苏轼《潇湘竹石图》则画面一片烟雾缭绕之水景山色,可谓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令人心旷神怡。而观画中大小两怪石,盘踞疏竹之间,未见萧寂悲凉,反是风骨傲然,内蕴勃勃生机,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亦可称“格物澄怀”。而《十面灵璧图卷》更偏向于“文人画”意趣,其变化万千亦未有穷尽,而游心其中,此思更甚,得悟哲理三昧,而明心见性。

天然造化之物,升沉岁月。可见,万物生灭、宇宙大道等哲学深思,尽寄寓此“小小奇石”中。不单止于国人,日本室町时代也有赏石兴起,其间亦参以禅意,而西方艺术中,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同样从石头中,寻找生命与自然的交融。

相关文章

  • 徐冰:艺术家是干什么的[图文]
    徐冰:艺术家是干什么的[图文]

    目前东西方艺术教育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看上去问题的表现形式很不同,可究其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学院体系认识的程式化导致的。由于教学必须是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技法”“形式”容易说清楚,但艺术的核心部分却难以量化,所以,学院最容易陷入孤立地研究艺术形式和手法的教条中,把艺术研究局限在量化的形式、材料中,导致了从根本上抓不到艺术的核心问题。我在欧美艺术学院多次演讲,经常与研究生进行讨论。现在世界各地...

    179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让传统在当代昂首——画家马德忠写意[图文]
    让传统在当代昂首——画家马德忠写意[图文]

    马德忠近照让传统在当代昂首——画家马德忠写意撰文:周霞绿茶的气息萦绕在空气中,和墙面上的青山绿水相交融,仿佛将我带入世外桃源,俊俏山石中,隐隐约约现出一间茅屋,有弹琴的、吟诗的、下棋的……伴着清泉流水的声音,一股清新扑面而来。这是我第一次和马德忠的画对话。马德忠自幼酷爱绘画。年画应该算是马德忠最早的创作。七、八岁时,马德忠的绘画天赋就开始显现出来,春节临近,他把自己画的年画贴在门上,邻...

    161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浅析艺术品投资收益的红黑榜[图文]
    浅析艺术品投资收益的红黑榜[图文]

    作为特殊的投资市场,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理所当然是买卖双方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公开拍卖形成的成交价格也从侧面反映出艺术市场的人气及收藏风向等现状。从刚刚过去的2018年艺术品市场来看,表现为名家精品、稀缺资源备受追捧,普品价格持续走低,两级分化越发严重。但不管怎样,在实际的收藏活动中,收益无疑还是藏家最主要的关注点。但总的来说,艺术品投资长期持有回报稳健,短期持有高收益高风险并存。在这里各举一个例...

    4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重塑艺术品交易服务模式,ArtC拟通过构建生态服务链推动行业转型[图文]
    重塑艺术品交易服务模式,ArtC拟通过构建生态服务链推动行业转型[图文]

    艺术圈是个私密性极强的圈子,觥筹交错间,成百上千万的交易就做成了,比起专业性,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似乎更讲求熟人关系、人情往来。在一级市场交易的藏品基本靠画廊主办方个人的人际资源实现流通,二级市场则主要通过拍卖。集中在买卖上交易模式单一、缺乏鉴定评估的统一标准及专业化评估人才,也正因此导致我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一直处于一种自发性的野蛮生长状态。据雅昌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

    130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铁笔丹心写春秋 ——记铁笔书法家翟剑锋先生[图文]
    铁笔丹心写春秋 ——记铁笔书法家翟剑锋先生[图文]

    翟剑锋先生先祖翟仲光为晚清举人,六代中医世家,如此这般,毛笔语境下的熏陶可谓自然而然。于是,他六岁发蒙习字,一发而不可收拾,至今已有四十余载。因仰慕孟云飞教授的人品和才华,近几年常常向教授请教学习交流,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他的笔锋就着岁月的墨汁,书写着一位书法人的心声,传递着初心不改的正能量。翟剑锋先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书法实践中,特别重视对于碑帖的临摹学习。初学颜真卿,得其厚重大气;再临欧阳询,知...

    77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殷立宏:传承是美德[图文]
    殷立宏:传承是美德[图文]

    殷立宏,著名画家。1966年生,字瑞雪,一木,极深。瑞雪江南之一木极深。全国公安文联美协副秘书长,北京工笔画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导师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画院特聘教授。主要学术论著:《传承是美德》《让高雅艺术回到民间》《黄宾虹之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画的底线在哪里》《中国画是人类之艺术瑰宝》《殷立宏中国画教学法》(文/殷立宏)这些作品是我近一年...

    138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吴昌硕高清印面[图文]
    吴昌硕高清印面[图文]

    吴昌硕的印章,应该很多人都学习过。可能很多人也都见到过。但是你见到过十五方吴昌硕印章同时排在你面前么?想象一下是什么感觉?然后,请把手机顺时针旋转九十度。慢慢品读。吴缶老的印,变化多,传说也多。听说吴昌硕刻好印以后会在鞋底上蹭蹭。没办法求证,反正说的人也没亲眼见过他刻印。大家就不用试了,人家蹭,蹭的也是布鞋底,你的橡胶大底,还是算了吧。关于吴老是不是用大鈍刀,像市面上卖的吴昌硕刻刀一样,我不确...

    152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砚痴”方学斌——因为喜欢 所以执着[图文]
    “砚痴”方学斌——因为喜欢 所以执着[图文]

    方鸿惟很多时候,我们从事一项工作并且取得不俗成绩的动因,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执着。于是相继出现了醉心于某项事业的个体或群体,譬如所谓的舞痴、琴痴、剑痴……歙县“披云轩”的方学斌,迷恋砚石雕刻近三十年,成就骄人,无疑是一个“砚痴”。走进方学斌砚雕艺术馆,仿佛走进了歙砚的历史博物馆,又仿佛一脚走进了清明上河图。精致玲珑的艺术馆里,美轮美奂的各式砚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一件件充满徽派石...

    118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诗化的距离——读徐志敏的人物画[图文]
    诗化的距离——读徐志敏的人物画[图文]

    徐志敏,男,1961年生于南京,江苏丹阳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镇江画院专职画师。其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美协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首届、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文化部首届、第八届、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美展并获优秀奖,加拿大国际水墨画“枫叶奖”创作展优秀作品奖,文化部北...

    1036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杨留义[图文]
    2020年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杨留义[图文]

    杨留义,中国城市山水画开创者。河南省遂平县人,早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文旅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办公室主任、华夏文化遗产中国画院院长,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教授,北京市第九次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留义曾在中国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纽约艺术馆、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俄罗斯美术馆、普希金博物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贝宁中国文化中心...

    5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不需要旁白的雕塑才是好雕塑[图文]
    不需要旁白的雕塑才是好雕塑[图文]

    黄宗羲(铸铜) 30cm×40cm×60cm 鲍海宁“绘画叙事是要用身体说话的,而不是把人堆在一起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什么事件;雕塑也是一样:强调的是人的表现——作为一个雕塑家,一定得用雕塑的‘肌肉’和体态语言说话。 ”评论家尚辉认为,雕塑最重要的是“人的表现” ,这在评论家王平看来,是找到“静默的瞬间” —— “雕塑不像其他作品能够表现连续叙事,静默的瞬间得让我们想到作品之外的一些东西,这对雕塑家...

    101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探访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领略当代艺术风潮[图文]
    探访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领略当代艺术风潮[图文]

    探访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摄影 周诞)人民网悉尼9月11日电(周诞) 坐落在澳大利亚悉尼环形码头的当代艺术博物馆(MCA)是悉尼最具特色的艺术地标之一。于1991年开幕的MCA以收藏、展示澳大利亚本土与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为主,内容涵盖绘画、摄影、雕塑、纸品与动画等等。MCA所在的岩石区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英国舰队首次登陆点,而这MCA的老楼部分曾是当时海事部门的办公楼。在2010年,重新修缮并...

    35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直触心灵——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期[图文]
    直触心灵——张国樟美育专栏第四十期[图文]

    艺术和美学是令人感受和共鸣的东西。是心灵、感情、情绪共同参与的过程。所以好的艺术和美会直达我们的心灵深处。不管是音乐、舞蹈、诗歌、美术、风景等等。许多好的音乐一听就会触及心灵,进入意境。比如瞎子阿炳的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一听便会融入其中,能真切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表达了他内心的一...

    89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当代实力派画家郭雅玉作品欣赏[图文]
    当代实力派画家郭雅玉作品欣赏[图文]

    【个人简介】郭雅玉,1959年生于北京,习画多年,专工山水画。课题方向,如何画好写生山水画。对于彩色,水墨,彩墨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并尝试用写意的手法,去处理在创作过程中的情绪问题。目标,画出有时代特点的山水画。现为长城学会会员,彩墨黄山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园林画会理事,中国海洋画家协会理事。...

    144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荣宝斋上海拍品赏析:林风眠《双鹭》[图文]
    荣宝斋上海拍品赏析:林风眠《双鹭》[图文]

    林风眠双鹭63×54.5cm设色纸本镜心与静物一样,花鸟特别是鸟的刻画,是林风眠盛期艺术的主要体裁之一。林先生30、40年代最常画的是丹顶鹤。到50年代后变成了鹭鸶,而画法亦随之有了巨大变化。鹭是林风眠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亦是他个性的鲜明宣泄和表达。活跃在芦苇水草间的白鹭,是林风眠艺术成熟期花鸟画的代表。这幅画,的确是这位饱受政治运动冲击和生活艰辛的绘画艺术家的杰出之作,饱含他的思想...

    160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