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他的“问君此去几时还?”仿佛成了关于自我的疑问。
一、生平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晚号晚晴老人。他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其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中国现代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1942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二、艺术成就
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20世纪多才多艺的高僧。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其弟子有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李叔同弘扬佛法,精研律学,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而灿烂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通。绘画上,他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出家之后醉心书法。由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其作品大多散失,代表作品有《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水彩》、《佛画》等。《自画像》风格细腻,表情描写细致入微,极似中西结合之技法描绘的宫廷肖像画,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属木炭画,技法简练泼辣;《裸女》造型准确,色彩鲜明,接近于印象主义,远看晶莹剔透。
李叔同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是中国校园歌曲创作的奠基人。李叔同一生写了90多首歌曲,由于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所作乐曲隽永秀丽,意境深远;歌词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他创作的《春游》、 《送别》 、《悲秋》、《伤春》、《晚钟》、《西湖》、《落花》等数十首乐歌,风靡大江南北,经久不衰。他早年在国内演过京剧,赴日本后,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周总理曾对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李叔同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师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具有扎实的功底。之后写隶书,入楷、行、草诸体,尤其对六朝碑版精心临摹,他的书法作品,出家前秀丽、潇洒;出家后则渐趋超逸、恬淡;晚年之作品,愈加谨严、安详,融书法、佛理为一体,风格独特。他的书法代表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高古,代表作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等。
丰子恺称其:“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由于种种原因,李叔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 年,他剃度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法号“弘一”。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然物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一心向佛唯有书法未能让他割舍,伴他终身。在李叔同60余年的生命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人将李叔同的书法风格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学碑,后融入楷意,再后来呈瘦硬挺拔之态。也有人将其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和平淡两种风格。为僧以前,其书法绚烂多姿,遁入空门以后,书风丕变,藏锋稚拙,渐入禅境。纵观其晚年遗墨,清静如水,恬淡自如,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实是禅修的结果。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法师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差别迥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他们的一生并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浓郁,他的画作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皈依佛门,超然尘外,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三、道有所钟
书法是心灵的折射。弘一法师的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出家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其心境的升华。弘一在致朋友的信札中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不妨来看弘一的“悲欣交集”四字。
1942年10月10日,弘一书“悲欣交集”四字,自注“见观经”,并在末了画一圆圈,交与妙莲法师。三天后,弘一圆寂。原件写在宽约三寸的字纸背面。字径一寸有余,点画错落,结体随意;墨色则由浓到淡,过渡自然。
对弘一的绝命之笔,解读不一。笔者认为,“悲”当是悲天怜人的情怀,“欣 ”则是弘一对于人生的领悟吧。
四、评价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的一生在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造诣,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赵朴初评价弘一法师的一生:“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夏丏尊说:“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叶圣陶在谈到弘一晚年的书法时曾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李叔同的才华之高,成就之大,面积之广,学生之多,实属罕见。我们从这些言论和诗词中,似乎可以找到“问君此去几时还”的答案。
五、结语
散文家余秋雨在《庙宇》中写道:
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娇妻幼子,弃之不见,琴弦俱断,彩色尽倾,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庙宇》对李叔同赞赏无以复加,但有一点,笔者要问:这位弘一法师失落了吗?弘一自己则写道:“草积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他观天地生物气象,而兴仁民爱物之怀。
李叔同不论身在红尘,还是看破红尘,他都没有消极,就书法而言,从他那里,我们不难读懂“书为心画”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