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这是一个问题[图文]

时间 : 04-09 投稿人 : 鱼儿 点击 :

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这是一个问题 | 美术教学庞贝壁画面包店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府祭祖,先写腊月开始布置祠堂:“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这里的“神主”是木制的祖先牌位,要供于祠堂里的;而“影像”是纸质的祖先肖像,要挂在正堂上的。除夕傍晚一切布置妥当,祠堂“里边灯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些神主,却看不真”。正堂上“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祭祖仪式又分两个部分,先是祠堂里祭祀神主,由贾敬主祭;随后是正堂上拜影像,由贾母主持。最后,到正月十七,再次行礼,掩了祠门,收了影像,才算祭祖仪式结束。

至于这类“影像”算不算“肖像”,或者简单说“像不像”,另有两个可供参考的文本。一是《金瓶梅》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后,西门庆叫来一位韩画师,“我心里疼她,少不得留个影像儿,早晚看看,题念她题念儿。”一轴大影、一轴半身,西门庆付给画师一匹缎子、十两银子。为了追求“逼真”,韩画师不顾男女大防、“非礼”地看了李瓶儿的遗容,画出的影像比活人“只少口气儿”。又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浪荡子晁源为去世的父亲安排画像一事,许给画师二十五两白银,要求画三幅,一幅朝服、一幅寻常冠带、一幅公服,晁源对画师说:“你不必管像与不像,你只画一个白白胖胖、齐齐整整,扭黑的三花长须便是,我们只图好看,哪要他像!”最后,画师按照文昌帝君的样貌画了出来,皆大欢喜。这两个不同的文本里,西门庆是为了“题念”爱妾,为此追求画像效果的逼真性,李瓶儿的身份并非正妻,即便画了像也入不得祠堂,所以最后只能称为“美人图”。晁源与西门庆不同,他是为了礼仪需要而请人绘制父亲遗像,死者的“社会性躯体”比“个人性躯体”远为重要,所以象征着社会地位的衣饰细节比容貌的逼真性更能引起他的重视。

有时求“酷肖”,有时要“程式”,所有的艺术都有目的性,肖像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用途——纪念、礼仪、教化、辨识、炫耀、身份建构——画家们必须发展不同的理论与技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譬如在古代希腊,肖像画分成两个脉络,一个具有追念功能,弥补缺席的需要;另一个具有颂扬功能,旨在歌功颂德。前者需要酷肖,后者可以美化。到古代罗马,除了上述两大功能之外,增添了第三大功能:为爱或者美服务。比如有些平民向画家订购自己的肖像画,似乎只是为了享受看见自己画像的快感。庞贝壁画中,有一幅画的是面包店店主夫妇,大约作于公元40-75年之间,称得上第一幅一直保留至今的欧洲肖像画。

在肖像画的历史中,被赋予了最大注意力的是帝王贵胄的部分,因为有政治意义蕴含其中。在中国,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开始,肖像将帝王的人格与功过定格,雄主不怒而威,庸主萎靡不振,仁主大度宽容。《步辇图》宣扬国威,《功臣图》表彰忠烈,元代官修的《元代画塑记》有“依世祖皇帝御容之制,画仁宗皇帝及庄懿慈圣皇后御容”的记载,说明帝后肖像是统治文化的一部分。

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这是一个问题 | 美术教学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西方世界也概莫能外,比如伦敦国家肖像画廊收藏了124幅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肖像,相当地程式化,如史家总结的:“苍白的罗马式鼻子,戴着皇冠的头如扑粉一样洒满钻石,庞大的拉夫领,更庞大的裙撑,还有一蒲式耳之多的珍珠,任谁都立时知道,这是女王伊丽莎白!”孟德斯鸠曾说,“国王们所显示出的华丽和光彩是其权力的组成部分”,另一位以肖像进行统治的著名国王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他的“标准画像”掩饰了衰老和疾病,复制多幅,高悬在各处宫殿,不能亲自出席接见时,便让外国使节们向画像行礼如仪。

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这是一个问题 | 美术教学路易十四标准像

学者单国强指出宫廷肖像画的三个功能:或用以供奉、祭祀、瞻仰,如当朝帝后肖像;或作为史实记录,如帝王行乐、宫中生活;或有表彰教化的功能,如历代君臣圣贤像。“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宫廷肖像画一般承继“院体”工整精细的画风,兼顾写实与美化。一般而言,朝服肖像的功能是供宗庙祭祀之用,正襟危坐,泛善可陈,倒是便装肖像因其“另一面”而颇能满足大众的好奇心。近来,学者巫鸿撰文指出,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帝行乐图册》里,皇帝一会儿是手执弓箭的波斯武士,一会儿是洞窟入定的藏族喇嘛,一会儿是逗弄猴子的突厥王子,一会儿是眺望远方的蒙古贵族,一会儿是召唤神龙的道教法师,一会儿是临渊小憩的普通渔夫,甚至是头戴假发套挑战猛虎的欧洲贵族,不过在十四帧变装肖像里,最多的还是汉装的文人,倚石观瀑、静听溪声、竹林弄琴、案头提笔、山间访药、水滨赏梅,将文人趣味一一铺陈。不仅雍正自己“角色扮演”得尽兴,嫡福晋、后来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也被安排进《十二美人图》当唯一女主角,汉服打扮,闺阁情致,雅趣非凡。

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这是一个问题 | 美术教学汉人打扮的雍正帝

文人画家的自我意识

传统中国的艺术品鉴传统长期被文人趣味所主宰,苏东坡的教诲被奉为圭臬:“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高级的艺术作品应当是超越“再现”、走向“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荣禧堂上的遗真影像、还是西门庆的“美人图”、甚至帝后们的“御容”和“行乐图”,都是匠气之作,可以被打入“工艺美术”和“具象艺术”的冷宫。同于此理,宗教艺术、民间艺术也都被等而下之。20世纪后期,借助西方学者的“他者之眼”,形势才略有改观,比如南宋时期浙江宁波地区民间佛像画家周季常与林庭珪的《五百罗汉图》,因为被日本和美国的重要博物馆收藏和研究,方才进入国人的视野。像柯律格这样的海外中国艺术史学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希望复原昔日生活中的图像世界。

在《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一书中,柯律格指出,在1400-1700年间中国出现了两种图像环路,一个是指示性图像,一个是自我指示性图像,由于后者——即今日所说的“文人画”——在上层文化中取得了霸权地位,致使前者被历史所遗忘。诸如“苏东坡荣归翰林院”一类的“指示性图像”,在当时通过印刷、拓片、粉本、谱子、口诀等方式得以流通;《西厢记》那样的通俗故事图绘,更是出现于几乎所有的媒介介质之上。从功能的角度而言,“园景画”有可能是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祖宗画像”是礼仪所需,还有一些“名人肖像”,是为了满足大众对于名人的“窥视癖”。至于春宫画,上层和精英试图对其加以防范和控制,可是它在各阶层的流传却如火如荼。

以肖像画而言,晚明以降在宫廷之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袁枚《随园诗话》卷七言及:“古无小照,起于汉五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以行乐图矣。” 明清之际,经济发达,阶级混淆,社会走向世俗化,个人主义终于露出苗头,在世者的肖像成为表现其社会地位、维护其文化人格的通行手段。贾母吩咐惜春画大观园,指点说不能单画园子,要把人也画上,就像行乐图似的,恐怕也是流风所及。

不过,文人画家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领地,他们一方面要与“画师”相区别,一方面要在传统程式上创出新意。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出版于1992年的《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便关注“非正式的肖像画”,也就是“文人画家”或“业余画家”的肖像作品,这里的“业余”是相对于那些绘制祖先像与宫廷肖像的无名职业画师而言。在文人创作的肖像画里,文以诚又特别关注“艺术家的肖像与自画像”,他特别指出:

“晚明的个人主义潮流的兴起,肖像画不是单单被动地映照出文化的其他面向,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意识与自我形象的建构中去。自画像成为对自我刻画进行革新的手段,为明末清初一些最杰出的个人主义画家所使用,包括陈洪绶、项圣谟、石涛和髡残。”

如果将“肖像”定义为“可识别的具体人物的形似”,则这种“形似”可以是被捕捉的(captured)、被构建的(constructed)、被想象的(imagined)、或是被投射的(projected),也可以是以上数种或全部成分的混合物。肖像画的绘制植根于社会实践,难免要应对各种公开的纪念礼仪与身份地位诉求。肖像制作的文化内涵触及通俗知识与文学神话的各个层次,不但牵涉明确的画像与表现理论,还与关于自我的含蓄观念密切相关。作为艺术的肖像,是画家与像主相遇这一具体情境下的结果。肖像与政治权力、社会地位、追逐名望、渴望不朽、以资纪念等等密不可分,而文人肖像画家则要在对标准表现程式的回避、对传统图像的混合与挪移中自创新腔,塑造自己的象征性文化身份。

以陈洪绶而言,一方面他是宫廷画家、职业画师,一方面他公开表明文人士绅的理想。他的艺术同时介入大众与精英的传统,以装饰效果、强烈的变形、富于个性的笔法、混杂各种类型的图像,打破了固有界限。在自画像中,他将自己化为卧蕉枕书的酒徒,有罗汉般的愁眉苦脸,有隐逸之士的自况,也有些许对酒瘾的自我揶揄,有建构,有想象,有投射,颇为复杂。

“碰壁”的名作《袁枚像》

《自我的界限》里最核心的篇章,围绕罗聘(1733-1799)为袁枚(1716-1797)画的一幅肖像展开。罗聘,号两峰、衣云和尚、花之寺僧等,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他24岁师从金农,并曾为老师代笔,在山水、花鸟、人物方面均有造诣,年轻时以画鬼闻名,年老时则以画佛见长。这幅《袁枚像》画面本身并不复杂,文坛领袖袁枚长须秃顶,脸上沟壑纵横,双目微眯,双唇微启,手中一枝菊花,标示着他陶渊明一般的诗人身份。此画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上端有袁枚300余字的题跋,原文照录如下:

“两峰居士为我画像,两峰以为是我也,家人以为非我也,两争不决。子才大笑曰:圣人有二我,毋固毋我之我,一我也;我则异于是之我,一我也。我亦有二我,家人目中之我,一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不能自知其画也。毕竟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之者之误耶?又或者今生之我,虽不如是,而前世之我,后世之我,焉知其不如是?故两峰且舍近求远,合先、后天而画之耶?然则是我非我,俱可存而不论也。虽然,家之人既以为非我矣,若藏于家,势必误认为灶下执炊之叟,门前卖浆之翁,且拉杂摧烧之矣。两峰居士既以为似我矣,若藏之两峰处,势必推爱友之心,自爱其画,将与《鬼趣图》、冬心、龙泓两先生像,共熏奉珍护于无穷。是又二我中一我之幸也。故于其成也,不敢自存,转托两峰代存,使海内之识我者,识两峰者,共谛视之。乾隆辛丑十月二十三日,随园老人才子戏题。”

肖像画:像还是不像 这是一个问题 | 美术教学袁枚像

蒋敦复编辑的《随园轶事》提及此题跋,“先生(袁枚)请罗两峰(罗聘)画小像,因不甚似,至以像寄还,并寓以书云……此其事若令今之人为之,必至大失交情。乃先生言之,而两峰坦然也。” 显然,袁枚使用了诙谐的语调来解释他拒绝此画的缘由:他的家人说画的不像,要是将肖像放在家里的话,可能会被误认作灶下的厨子、门口的商贩,图画也许出自画家独特的视角,很可能表现了像主本人前生或后世的本来面目,但考虑到家人反对,还是将画作送还画家,让认识他以及认识画家的人,都可以欣赏品评。不得不说,才子就是才子,袁枚这话说得实在漂亮。

其实,罗聘的画功在当时数一数二,他的自画像《两峰道人蓑笠图》笔法工细,将自己刻画为烟波钓叟,很大程度上使用了“正规”的肖像画技法,有强烈的立体感,说明他是可以“画得像”的。然而,他自况善于“画其神”,也就是捕捉人物特点,突出人物的气质与性格,并特意在笔法上留一些“怪”与“拙”,这使得他为金农、丁敬、袁枚等人画的肖像,非常与众不同。而像袁枚这样的知识界领袖,并不能接受这种“神似”和“怪拙”,所以“酷肖”和“美化”依然是人间的主流观念。

文以诚认为,罗聘的肖像彻底背离了主流肖像的传统及语境意义,笨拙的肉体破坏了尊严,含糊的身份透露出焦虑,这也暴露了晚清知识生活中的一些内部矛盾。在晚清总体的文化氛围中,瓷器要做出木纹的样子,陶器要做出青铜的样子,皇帝要扮成渔夫的样子,肖像中人必须是另一种样子,巧技、伪装与幻灭无所不在。

恐怕文以诚的观点会引起国内学者的不满,对于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他们向来备着个“隔”的标签,就像对待高居翰,就像对待雷德侯,就像对待柯律格。值得一提的是,罗聘的《袁枚像》曾为张大千旧藏,后转入日本著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岛田修二郎(1907-1994)手中。岛田是“一代宗师”,高居翰、雷德侯、徐小虎等著名艺术史家均是其弟子,是高居翰最先注意到此图的题跋问题,并在《画家生涯》一书里对此有所介绍。他懂得,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相对于图像而言,画上的题词或跋文更加重要。这段题跋已经三次被翻译成英文,并被中国学者所引用,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又“不隔”了。

相关文章

  •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图文]

    张世英作者:张世英(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顾问)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现代西方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艺术重感官美,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声色之美。另外一个就是西方现代艺术常常提及的口号,叫作“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提 法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就是重视声色之美,重视好...

    88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24甲辰龙年——著名书画家吴秋华元旦特刊[图文]
    2024甲辰龙年——著名书画家吴秋华元旦特刊[图文]

    艺术简历吴秋华,福建省福州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80年就职于福州市美术馆,1993年至2000年担任福州市美术馆美术室主任,工会主席。并担任福州业余美术学校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分校教务主任,同期担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和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助理。2000年调入福州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州画院原第三、四任工会主席。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博览》编委会顾问,西安亮宝...

    23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古(钱币)拍卖价格稳步上升,持续走强[图文]
    古(钱币)拍卖价格稳步上升,持续走强[图文]

    国内知名拍卖公司把关较严,推出的古钱币拍卖品真品率较高,有许多古钱币拍品为名家旧藏、传承有序。比如,中国嘉德首次举办的大型“古钱币专场”,绝大部分古钱币拍品来自著名钱币收藏家许廷宪的旧藏,部分源于四川省古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罗伯昭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传承有序的名家旧藏对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而言,吸引力更大。特别以江南省造光绪元宝为例,钱币类的在线拍卖中,江南省造和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备受...

    80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当代陶瓷器物的审美趣味[图文]
    当代陶瓷器物的审美趣味[图文]

    当代陶瓷器物创作,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同样经历了艺术演进的过程。以当代学院派为代表的从事陶瓷器物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无限放大和凸显了创作者手的痕迹,强化陶瓷泥、釉、火的语言,彻底地抛弃了传统陶瓷日用器物“标准唯一”的审美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陶瓷器物的制作理念,以及对器物功能一贯的评价标准。Peter Voulkos(彼得·沃克斯)创作场景相反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陶瓷创作和审美标准被慢慢确立。他们...

    15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蔡国强和他的大作品时代[图文]
    蔡国强和他的大作品时代[图文]

    这件名为《九级浪》的作品,安放在美术馆的大厅里,影射的是黄浦江死猪事件作品《静墨》里,蔡国强挖了一个大坑,注入三十吨墨汁,再让一道“墨汁瀑布”从天而降。“这其实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很像,先挖一个大坑,然后再想怎么办。”蔡国强解读。“你知道点烟花的钥匙在谁手里吗?”2014年8月6日下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男孩蔡创作焰...

    267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印度诗意绘画与天竺遗法寻踪[图文]
    印度诗意绘画与天竺遗法寻踪[图文]

    年轻阿卡巴城堡外行军图 水彩、纸 莫卧儿派细密画 公元16世纪(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作为诗歌国度,印度绘画与诗歌携伴而行,那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从加尔各答到新德里的博物馆之行中,去感受印度诗意绘画的缘起与发展,并借助印度佛教美术的发展与遗迹考察,探寻天竺遗法的样貌与特质。对于诗意画的解读,高居翰将其与叙事文类比,但高居翰诗意画的概念中是隐退或弱化了人的诗意画。如同我们对诗歌的定义,...

    111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如何从一个展览中了解收藏
    如何从一个展览中了解收藏

    国际知名收藏家朱塞佩与乔凡娜·潘萨(Giuseppe and Giovanna Panza)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建立起了一份令人注目的当代艺术收藏,其中包括了许多极简主义与观念主义的艺术家。作为豪瑟沃斯与潘萨收藏持续合作的一部分,画廊将在圣莫里茨的空间举办展览「地图与疆域:潘萨收藏中的环境艺术」(Map and Territory. Environmental Art from the Panza...

    196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墓中巨大财富或来自昌邑国[图文]
    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墓中巨大财富或来自昌邑国[图文]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震惊海内外,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汉代历史的大讨论。墓中出土了一万余件文物,这些财富究竟从何而来,其中出土的《齐论·知道》的价值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日,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辛德勇结合历史资料与文物考古成果,得出了全新的看法。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墓中巨大财富或来自昌邑国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万余件(套)珍贵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门类丰富。那么,如此巨大的财富从何而来?辛德...

    187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张若愚:静穆中的升华[图文]
    张若愚:静穆中的升华[图文]

    张若愚作品罗丹曾经说过,美好的雕刻中,人们常常能猜得出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张若愚的雕塑作品蕴藏着音乐旋律般的优美、典雅,这或许是雕塑家的灵魂出窍使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其中也许暗涌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某种关系。从张若愚的创作轨迹寻来,作品中的形体逐渐趋于完美、温暖,在他最新创作的作品中人物的姿态更加地舒展,这也许跟创作者平和的心境有关,而这恰恰也是雕塑家内心深处最撩拨人心...

    176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90年[图文]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90年[图文]

    岁月无声(版画) 70×80厘米 2005年 金祥龙20世纪30年代,伴随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风起云涌,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广大民众,把“以刀代笔,放刀直干”的新兴版画艺术带到了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通过木刻这一简洁的表达形式传播先进思想,探求改变民众思想和精神的新方向。从此,中国艺术史上便开启了“新兴版画运动”的恢弘篇章。中国版画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时代影响最深远,让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无疑是新兴木...

    82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党旗飘飘”七一专辑:朱明德绘画艺术[图文]
    “党旗飘飘”七一专辑:朱明德绘画艺术[图文]

    画家简介朱明德,中国美协七届理事。中国书协会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朱明徳青少年在古都洛阳学画。入伍后被部队培养成军旅画家。转业后不断求学学艺、坚持创作,基本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朱明德受门采尔、叶浅予、黄镇、邵宇、董辰生、陈玉先影响,几十年坚持速写不缀。其速写形简神凝,线长力稳。先后出版《朱...

    159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文化观察:传统雕版印刷今天还有何意义?[图文]
    文化观察:传统雕版印刷今天还有何意义?[图文]

    重新刻印的《湖山胜概》作品  晓风书屋 供图中新网杭州10月30日电 题:浙江文化观察:传统雕版印刷今天还有何意义?记者 王题题近日,“楮墨浙造宋韵千年——宋代浙江造纸与印刷传承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浙江各地传统造纸与印刷技艺的传承人、相关行业的专家齐聚于此,共同探讨传统造纸与印刷技艺未来行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此次活动还展出了国家级非遗(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在不同年代...

    83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中亚洲艺术藏品被质疑[图文]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中亚洲艺术藏品被质疑[图文]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藏亚洲艺术品一项评估显示,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馆藏的亚洲艺术品中至少有22件的收藏历史存疑,其中11件被认为有重大问题。接受评估的是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在1968年至2013年获取的36件亚洲艺术品,其中仅12件拥有令人满意的出处。另外2件的收藏史需要更多调查才能被确认。尽管所有艺术品都是真迹,但在审查员——前高等法院法官苏珊·赛伦南(Susan Crennan)看来,这些艺术品没...

    171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孟云飞:西晋的章草书风[图文]
    孟云飞:西晋的章草书风[图文]

    文/孟云飞正象规范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楷”一样,民间草率急救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草”。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则始于汉代。现在所说的“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章草、今草等。西晋时还没有今草,当时流行的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关于章草之名的由来有汉章帝创始说、汉章帝爱好说、用于奏章说、由于史游《急救章》说等。其中以奏章之说较为合理。据文献记载,在西晋称并无“章草”这一名称。这一名...

    21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透视在美术中的应用[图文]
    透视在美术中的应用[图文]

    “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最初研究透视的方法是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古希腊人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知道了透视的两大基本特征及规律,同时还出现了最早进行透视研究的著作。古罗马建筑...

    66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