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华,著名画家,学院派画家。1951年生于四川泸州,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画家,海派画廊首席画家。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见心悟一书画院院长。
苦行探道见心悟一:记邓世华山水画的写生创作
刘先银
他,注重写生,太行,蜀山,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云一水都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它们各自的结构特征,并从中找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规律和共性。邓世华笔下的笔墨符号赋予了蜀山月夜、巍巍太行……一种生命觉醒似的精神象征,他是在以自己感悟体会山势美学图式并无声地叙述。谈到写生,邓先生援引董其昌《画旨》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宏观探道,微观写真。……如邓先生的《天路》,其作品有着吞吐大荒、夺人魂魄的震撼力,不仅断然一改我对传统山水画的视觉印象……认识邓世华的画,你会发现、领略一种崇高博大与深沉的壮美和它所给人难以忘却的冲动与深思。由画而及人,他,博学多思,斟酌画理;他,读书习字,笔耕不辍;他正是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的洗礼中默默走出来的画家,创造出一种万古太行沉雄阳刚、气度浩然恢宏的心境。
诚然,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是一种审美的感知和领悟,而对艺术家的认识和理解则是对美的追溯,更深刻动人的另一种解读,它让人触摸到艺术本真的灵魂和生命。
就作品而言,邓世华是独特的,在他极富个性化的生命历程中,其画其人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感和启示性,使我对他的“认识”成为一种有益的解读。他启发着我们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家由表层形态到深层精神的创生机制、个性特征,去把握传统的山水画艺术以及传统文化在走向当代性的创新与创造中的思考和感悟。邓世华的写生创作的动力就是缘于他的真爱、他的热情、他的信念。他喜欢这种鲜活真实的视觉的表达,容不得犹豫、计较和修饰,这是流露全部激情的契机,苦心探道,见心悟一。或许,这第一层的能量就是真爱。这是我的直觉。爱,像一颗轻盈的种子,扎在心中,只有善良的阳光和诚挚的雨水才能温暖它,浇灌它,它只能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成活,深深地藏起来,不留一丝痕迹,只有当它真正茁壮成长,要去感染他人的时候,他的火热,执着就会像岩浆一样喷涌而出,然后如千军万马般冲入每个人的心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洗礼,谁也无法抗拒,因为爱永远都不会被拒绝。接着,爱就会聚集阳光与雨露,长出萌芽,驱除心灵的阴影,迎来精神的改革。生根,发芽,长叶……最后就会结出生命的果实。这“真”是邓世华惟有的现实,也是他现实的惟有选择。以真为本质,以现实为支点,以美为精神依存的守真、求真、至真,凝结着他人格、情怀、艺术理想和现实精神的象征与寄寓。
邓世华从大山里写生。他的山水画艺术所表现出的鲜明个性和精神品格,给当代山水画坛带来一份特殊的精彩和感动。从它作为个体本能的、地域特征的、带有强烈现实感的心灵独语和精神印记,以及“隔柔取刚”、重振传统文化阳刚大美价值的弘扬体现等等的评价认同,标志着他在艺术上的本能的探索独创走向了一种“大我”的理性自觉和对“有限”的无限超越。艺术的修炼是寂寞的。古人常语:画品即人品。人品不仅指思想道德方面,更涵盖了才情、学养、胸襟等,需要长期的艰苦修为。邓世华沉湎于中国古代画论、书论等,神接宏宇,遥思千古。太行山的山山水水的外形和灵魂在邓世华“宏观探道”、“微观写真”的寻绎重构中,获得了它鲜明的原创风格和价值品位,获得了现实人生、艺术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审美统一,以及表现在绘画语言中的完整性、自主性所构成的特殊美感氛围。
有关“写生”的话题诸多:“写”是个重要的概念。写,而不是描,不是按照一个既定样子描画,才能成为传达感受的手段……“写”的每一笔饱含着密度更大的精神活动。“写”的好处,并不在于引进了书法的程式,而是开辟了新的生机,他让画家的每一笔都变成有趣的甚至可以说是惊险的了。写生,本意是沟通画家与自然造化,让画家不固步自封,总能达到万古常新的大自然的滋养,让画家的心灵总能被新鲜的感受所触动、所充实。写生不必面面俱到。对景写生要记住取舍的“舍”字。能不要的就不要,删繁就简。这不是为了风格,不是为了一种款式……感受到哪里,画笔就跟到哪里,画成什么是什么。用不着为了款式而特意连连缀缀地修补画面。写生,要从观察开始,要很在意地看,不能笼统地大概其……要接受新印象,珍惜爱护新鲜的感受,而不是总用习惯的理性去矫正它们。人类为记取客观物象而写生的方式,实则是人类文明中普遍的方式,尽管东西方在各自文化选择酝酿中生成不同的差别,但终极目标却趋向一致。中国传统的“师法自然”,成为很多中国美术家“观物取象”的熟练手段。邓世华在绘画中努力地贴近自然本质,将写生与写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能不能从常规套路里面脱出来?能不能从行家里手的习气里脱出来?能不能升华为平常心看世界?能不能还原成普通人讲实话?这是修养,是修炼。是后天的苦修,也是先天的慧根所在。讲出实话,也许不雅,但是如果真切或可动人;还原为普通人、平常心,也许忘记了咬文嚼字,但是终于试着讲出一句前人没有听过的话并不容易,所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在那些素材平凡但是被画得触目惊心的写意作品之中,有胆有魂,有血性,有真心。画面上那些热闹但是苍白的人群,那些矫饰但也迷人的念头,那些美丽但也迷人的生灵,那些无从逃避又不敢正视的命运,那些苦难人生里挣扎的不屈的灵魂……大千世界千红万紫,透过浮华,穿过表象,写意之笔直指人心,讲出几句朴素的话来。这是所谓现实主义的态度,这是所谓浪漫主义的态度,这是所谓后现代的态度,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态度。于是,我可以更加确定地重申,在邓世华眼里,在邓世华手上,在邓世华心中,写“生”,写“意”,——这不是方法、技术与风格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一个当代画家面对现实的目光。
关于创作,邓先生体会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寥寥八字,道尽了画中三味,说明了自然美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自然美包孕中国山水画。“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旧约耶利米书6:16耶和华如此说。
画家邓世华艺术年表
1951年9月出生于四川泸州;
198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2006年-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研究生课程班;
2008年和畅国际第三届司法保真拍卖会邓世华参拍山水画作品4幅;
2008年,《邓世华画集洪自安收藏山水画》出版;
200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9年9月,书画作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2009年,《邓世华画集山水卷》出版;
2009年,《本味艺术-邓世华卷》出版;
2009年-201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铁生山水画工作室;
2011年6月,《当代画坛四大家》邓世华,余文杰,王焕波,石丽。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7月, 刘先银发表评论文章《画到生时是熟时:读邓世华的画》。
2012年7月,见心悟道——邓世华、李圩、严安、颜新荣、刘美华,五人展在北京开幕。
2012年11月,见心悟一书画院——邓世华、李圩、严安、颜新荣、梁敏琴、刘美华,六人水墨写生展在北京展出 。
2012年11月,刘先银艺术评论:苦行探道见心悟一:记邓世华山水画写生创作与研究。
2012年11月,见心悟一书画院——邓世华、李圩、严安、颜新荣、梁敏琴、刘美华,六人水墨写生展在北京琉璃厂展出;
2012年,作品入编中国文联出版发行《当代中国名家作品清赏、水墨新韵》大型画册;
2012年,山水作品参加北大举办《贾又福师生画展》;
2013年5月,安徽黄山写生;
2013年8月,陕西麻黄梁写生;
2013年9月,黄土高原的记忆——水墨麻黄梁邓世华作品展在北京798见心会馆展出;
2013年10月,浙江雁荡山写生。
2013年11月,江西景德镇陶瓷绘制,安徽泾县等地写生;
2014年1月-2月,四川等地写生。
2014年4月15日-2014年4月20日《笔墨西行—邓世华、李伟、梁敏琴、颜欣荣陕北麻黄梁风情画展》在陕西亮宝楼美术馆展出。
《笔墨西行—邓世华、李伟、梁敏琴、颜欣荣陕北麻黄梁风情画展》是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四位画家继去年十月份北京798艺术区展出的“笔墨西行—陕北麻黄梁风情系列画展”后的又一个以陕北麻黄梁风情为主题的画展,这次展出的八十余件作品是四位画家在陕北麻黄梁现场写生和一年来的主题创作作品。四位画家在追求形式美、意境美的同时用自身感受和不同的笔墨语言。以黄土高原为背景,以传统的水墨表达形式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用笔墨展现了黄土高原朴实、浑厚的内在美。
和畅国际第三届司法保真拍卖会成交记录
49 邓世华 幽谷有声 138×69cm 90000.00元
50 邓世华 蜀山人家 138×69cm 85000.00元
54 邓世华 群峰无语幽谷有声 138×69cm 82000.00元
62 邓世华 蜀乡 69×138cm 80000.00元
翻开邓世华画卷,这些写生作品继承了中国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落笔设色中的高雅、透明的传统水墨画的核心精神和笔墨表现形式及技法,借鉴近代黄宾虹的浑厚苍茫之意,力求在笔墨中不失丰富的语言变化,吸收当代李可染先生的厚重笔墨和浑然天成的元气,并从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转益多师,广采众家之长的同时,构建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语汇。学院派画家邓世华的作品具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运用传统笔墨,抒写今天的山水形态,不断克服概念化、雷同化的图式,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精神指向和饱满的生活气息,呈现出时代精神。画家邓世华坚持走创新之路,特别炼就敏锐的观察概括能力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写生创作方法,将对景现场写生直接转化为创作,在情景交融中提升作品境界,读者回味悠长。
笔墨当随心境。心境是心情、心绪、心意、心性的总和。展示着画者所思、所想、所求、所探,是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中国画蕴涵着中国文化之哲学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古人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内在精神的追求高于对其形式的追求。绘画要达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这个境界需要以笔墨来实现,而笔墨又由人的心境所动、所为。翻开邓世华的画册,其画面上的笔墨、线条、色彩、结构等感性符号皆为心境之对应物和心境信息传递的痕迹,体现着画家的精神内涵。品读邓世华的作品,可窥其才华日趋向上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他的作品一定会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其收藏价值也会随之而升。邓世华深得李可染贾又福绘画的精髓,研习笔墨理论,经营山水写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十年不辍,追求笔墨的内涵,山水创作历久弥新,始有独特的古典山林气息,这样深究笔法墨法,追求古典山林气息的山水终将行之甚远。
山水画从创作动机来讲,并不满足于为山水造像,而是有着“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更高追求。通过绘画作品,在一丘一壑之间,使人能够为之而移情、身临其境。这种通向自然、观赏自然、涤荡心胸、提升自我的修养方式,纵然未必寄身山林,依然给人带来“放情林壑,与山水而自适,纵烟霞而独往”的精神感受。尽管作为当代的画家,不一定像古人那样把绘画作品图之于壁,并且“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但是在“澄怀味像”、“凝气怡身”、“神超理得”的直觉与超越中,应之于目,会之于心,还是有着格外雅逸的风尚。正如邓世华通过写生创作的《五台晴雪》《2012年四月赤水河写生作品》是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寻求艺术的本源,叙画如诗云《桃花源诗》: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闲心若此,故拥山林之居,得水泉之听,可为寿者矣。既超然于物外、又充满了生活趣味并与自然和谐共鸣。溪山大壑、雾气环生,苍松屋舍、孤寂轻舟,独不见一人,整幅作品给人地老天荒般的山林气息。那从水边通向山林的幽径,以及在茂盛的林木间屋舍三四,衬托出这里的人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典精神所追求的超越,不尽然是在视觉形式上对远山近水的依恋,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心世界里的放逸与旷达。客观地说,其实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即不离。即之太近,俗事缠身,疲于朝夕,难得人生的潇洒;离之太远,清旷孤寂,不入世俗,也非人生之道。而最妙之处在于,既超然于市井之外,又幽居于山谷之中拥有一番“余乐”。所谓“山林之居”、“水泉之听”,寻求人与自然的永恒。这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感受,不如说更是生活在当代都市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与追求。人的超越,并不是对周围事物的视而不见,也不是对自我感受的忽略不计,更不是向没有人烟的地方作简单化的逃遁,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宇之下对所见、所感的事物加以理性的反思。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澄怀观道、溪山卧游,终将是行之深远的。而像邓世华这样追求人与自然精神意韵和内在价值的作品,也许暂时稍显落寞,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日渐彰显。古典山林的精神气息,是贯穿在邓世华的绘画创作中的一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