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琼(湛江)
对待画展,本应该是与对待创作一样严谨、虔诚、敬畏的事情。可是,近年来的一些画展似乎并不理想,充其量只能差强人意。策展人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并没有深入思考。比如说画展没有为如何体现出一幅(组)作品的优点做相应的努力,诸多作品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随意挂上去的。
今天甚或今后的诸多画展可能依旧如此,甚至有些画展纯粹就是用钱贴出来的,办画展就像做生意一样成了司空见怪的新鲜事。展馆经营人在想什么?策展人在想什么?画家在想什么?或许各自心里都有自己的盘算。当然,办画展自然是要花钱的,找场地谋策展,托关系请领导,名人捧场,开酒会、上电视、出画册,等等,无一不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的。银子花了,自然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赚回来。比如进协会、入行业、然后作品便能卖个高价,实现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下的艺术效应,造就了诸多财大气粗的艺术大腕,同时也让更多艺术家看到了商机。不甘寂寞似乎成了有些人的典型特征。艺术品刚出炉,便被贴上价格的标签,举办画展更像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是文化分享。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画展大面积缺失了它的艺术性?其他忽略不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者体现在态度上面,包括策展人和画家,甚至展馆经营者的态度。二者体现在专业素养方面,主要关乎策展人,其次才是画家。除开作品优劣不论,画展的效果更多受场地的选择、作品的布置、灯光的调制等等因素影响,这需要策展人用心去经营;当然作为学术主持也不能闲着(学术主持的职能是什么似乎并不明确)。不过有太多的画展上,作品基本上是一幅紧挨着一幅,丝毫没有给观众以对每一幅作品所需要的视觉的独立性。人们看不到画展的和谐氛围,更多是作品之间的相互排挤,而不是把各自的优点展露出来。要知道,如果一幅作品的排放不能体现出哪怕是稍微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的话,不好意思,它看起来比一个店员陈列商品的手法高明不了多少。
有些画展的场地极为随意、简陋,小树林、庭前院后都用上了,这是展览还是晒画呢?用主办者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家们不过是在自娱自乐,图个安慰罢了。绘画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画展亦然。但是,那些作品的确是乱七八糟地挂在墙上、柱子上,靠在墙角边,甚至随意找个东西撑着……如同杂货铺里出售的玩具。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一些本来优秀的作品几乎没有机会引起观众的注意,进而在适当的时刻实现它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