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廖廖:艺术如何挽救凋零的农村[图文]

时间 : 03-20 投稿人 : 居居 点击 :

近几年的春节回乡潮过后,都有一批关于农村的反思与批评文章上市。漂泊在外的农村游子回到家乡团聚过节,当满满乡愁遭遇满目疮痍,难免化作一堆感伤的批评。但是面对今日农村的文化凋零、道德迷失和经济衰败,人人皆是吐槽满满而又无能为力。

近来兴起的“艺术乡建”,似乎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挽救衰败凋零的乡村的途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改变农村与农民的尝试都不是一个简单任务。

当代的艺术乡建

廖廖:艺术如何挽救凋零的农村 | 艺术美文

常见的艺术乡建有几种:保护传统特色民居、挽救失传的手工艺、重现传统民俗典礼、兴建农村美术馆。而事实上,这些艺术乡建既没有深刻剖析农村文化,也没有触及农民本质,无法对农村的文化与道德的重构起作用,也难以推进农村的进步。更多时候,艺术乡建只是城市人对农村文化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满足了城市人对乡村郊野的一种桃花源式的幻想。艺术家对乡村的赞美和装饰显得空洞而苍白,只是借了乡村的民居与山水,作为艺术与设计中的一个元素。许多艺术乡建只能感动中产阶级,但是与真实的农村没有关系。

“保护传统的民居”是艺术乡建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譬如著名的艺术乡建项目“碧山计划”中,那些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居,让身居石屎森林的城里人耳目一新,仿佛走入画中。但是那些精致的江南民居其实是古代文人精英的审美,而不是真正的农村文化。就像今天的主打园林和禅文化主题的乡间复古酒店,素雅简练、繁华洗尽,同样是出自古代精英文人的审美,与农民无关。

传统民居当然应该保护,但那是政府的本份或者旅游业的方向,而不是艺术家的工作。面对不断消失的民居和失落的祠堂,艺术应该探讨文人精英阶层和宗族乡绅在农村消逝之后,随之而来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欣赏简约的外墙和繁复的榫卯的视觉美感之上。

艺术家应该追寻破败的传统民居里的村民与现代精神有着多远的距离,而不是恢复古建筑而无视其中的人,也不是像艾未未一样把古建筑搬到798的美术馆中直接呈现出来,那没有任何当代艺术的价值。

“挽救民间手工艺”是艺术乡建的另一个主题。在被各种工业产品淹没的城市人的眼中,那些农民手工制作的木制品、石制品、编织物等日常用品,甚至农耕用具,无一不单纯美好、简朴优美。

现代化的世界里,许多手工的日常用品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如今只是城市小资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艺术家认为要保留这些逐渐消失的农村手工艺,但是我们只是 在视觉审美上认同手工艺品的简单、朴素之美,我们看待一个挂在墙上的斗笠、一件摆在桌上的竹篓,跟我们看待一件北欧的性冷淡风家具毫无二致。我们喜欢的其实不是农村文化,我们也无意了解那些全手制作的日常用品背后的保守、封闭和僵化的农村文化。

“恢复传统民俗仪式”是艺术乡建的另一个主题。传统的民俗仪式和典礼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消逝,各种旧时代的仪式和典礼被视为与新时代精神冲突的封建迷信活动,主持庆典活动的地方精英和宗族长辈也被视为对中央权力的威胁,还有一个原因是,新政权认为农民花费太多精力和财力在各种庆典礼仪中,会耽误正常的劳作。

随着传统民俗仪式和典礼而消逝的,不仅是风俗习惯,还有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等级秩序。失去了传统宗族文化的农村,许多祭祀的礼仪和祈祷的典礼都是空洞无物的外壳,只能满足外界猎奇的眼光,而不再是农民心灵的依归。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艺术家要恢复传统的民俗仪式与典礼的时候,要不要回归传统的农村宗族文化?我们知道,传统的宗族血缘关系构成的农村文化意味着集体主义和等级秩序,这恰恰是平等、自由、独立的现代精神的天敌。艺术家到底是要恢复一个空洞无物的仪式的外壳?还是要追寻传统的农村宗族文化与传统伦理?如果是前者,那是旅游业的项目。如果是后者,艺术家如何解决传统的农村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冲突。

“兴建农村美术馆”也是艺术乡建的潮流之一。但是建在农村的美术馆呈现出来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与农民的审美有着天壤之别。艺术家在斑驳的泥墙上挂上现代主义的摄影,放几部纪录片让农民好奇地围观,现当代艺术的作品与原始质朴的农村背景融合在一起,的确产生一种荒诞的美感,但是这跟农民和农村毫无关系。在农民看来,现代艺术对形式美的追求,当代艺术对人的自身的追问,无疑是天方夜谭。输血式的艺术和文化的输入,如果没有激发起农民的文化自觉,那么注定是人走茶凉的结局。

还有一种艺术乡建是艺术家把城里的工作室搬到乡间。但是此种小清新艺术家的工作室,尽管搬到乡下,关注的也不是农村的文化与农民的本质,他们依旧像在城里一样制作各种与农村文化毫无关系的“手工艺术品”。农村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据说有宁静致远、澹泊素雅的功效,农村只是他们的手工艺品的一个广告背景牌。

如果我们承认今天的农村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失落带来的道德迷失;宗族、乡绅和文化精英消逝之后,权力的真空被功利主义把持;经济的脆弱导致的基础设施与教育的衰败;青壮年流失造成的空心化。

那么,当代艺术与农民农村如果要发生关系,也许更有意义的是用艺术来表达对农村文化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不是用城市小资的眼光来在农村建起一堆空洞的建筑物,以满足城市人的浪漫想象,也不是用旅游者的猎奇眼光来“欣赏”农村的传统民俗。

当代艺术是切入现实,与现实发生关系的艺术。而许多身在都市的艺术家对身边的事物尚且不关注,如何去关怀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农村艺术与文化。今天的艺术乡建,既不能反映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也没有对农村文化的反思,更不会引起农民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乡建”无意改变农村的文化结构,也无法让农民进入现代化。如果我们抱着寻找理想中的桃花源的态度去农村,如果根本无意了解农村与农民的前世今生,“艺术乡建”最终只能是沦为旅游点,或者小资眼中的民俗风情的小玩意。

农民与现代精神

对于农村与农民的关注,并不是今天的“艺术乡建”开始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不乏对农村与农民主题的关注。但是我们在那些林林总总的农村与农民主题的作品中,只看到居高临下的讽刺或者同情,几无反思与批判。中国古代的几幅《流民图》、美国人象征符号之一的《美国哥特式》是艺术家对农民的嘲讽;近代中国的《流民图》、罗中立著名的《父亲》,以及米勒、梵高的农民画都是艺术家对农民处于人道主义的同情。

这些作品都是简单的现实主义,甚至批判精神都不多,既没有对农民主体性的批判,没有对农村悲剧性的深挖,也没有对农村文化的传统原因和政治原因的深究。关于农民性格的形成,农民政治身份的变迁,农村文化的沉淀和转变,并没有得到揭示,甚至暗示也没有。因此只能呈现一个简单而刻板的苦难形象。

艺术家表现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也不是一个气质悲凉而厚重的阶层,简单的形象缺乏真实的力量感,艺术家仿佛只是借农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悲悯,仿佛农民只是艺术家廉价消费的一个对象。

艺术乡建要真正改变农村的文化和农民的审美,并不是一个简单任务。如何打破农村文化的封闭和僵化是首要的难题。农村文化与农民传统是漫长的农耕文明与封建文明中沉积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要用现代精神和当代审美来洗礼此种旧文化,就意味着要挑战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沉积。

保守而封闭的乡村环境让农民紧跟传统,不仅缺乏新知识,而是对新知识有一种抗拒心理,老传统虽然陈旧但是安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泥沼,让农民对改变不抱希望,怀疑甚至抵触变革。对外来的新知识和新思维都难以接受,勿论自己的创新。他们对未来也缺乏控制能力,只求平稳度过。乡村里的一切都缓慢而熟悉,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行为不需要改变,改变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改变意味着对未来的期待。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上的改变,都受到农民心理上的排斥。对传统的维护让农民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与现代思维。他们对于农村之外的节奏紧张的生活,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审美并没有兴趣。

农民的精神上非常消极,性格上又非常顺从,不会主动争取权利,大概是因为几千年以来,争取权利都没有好结局。只能消极地抵抗,实在不行就逆来顺受。但是艺术显然不具有强大的能量强迫农民接受。

农民还常常表现出悲观与宿命感,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理想与梦想没有兴趣。农村的贫穷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贫穷还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充满悲观与宿命感,对未来不抱希望,进而成为城里人眼中的目光短浅,这是贫穷的并发症。除了贫穷之外,宗教信仰也妨碍这农民的理性精神,宿命论让人懒于上进与改变。

农民没有时间观念,因为平淡无常的今天只不过是昨天的翻版,没有任何意外或者需要让他们考虑未来。农民也缺乏想象力,因此不会做出大的冒险和挑战的尝试。这种种保守而封闭的思想与行为,都是阻挡农民走向现代化的障碍。也是阻挡农民认同新审美的绊脚石。

农民对“上面”的政策和外来的组织,天然有一种不信任和抗拒。因为那些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同时他们也依赖政府和外来的组织,农民认为外来的组织应该帮助自己,而不是自己帮助自己。由于对外的不信任,使得农民只能信任家庭成员。而在他们看来,下乡的艺术家只不过是贪新鲜而“到此一游”的城里人。

缺乏合作和信任的精神是艺术乡建面临的另一个绊脚石。不仅是中国的农民,欧洲、印度很多地方的农民都有缺乏合作和信任的精神,农民并不关心公共利益,除非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持现代思维的艺术家会感到农民难以组织,也难以沟通交流。

下乡的艺术家很少寻找一种身份的融合,这是一个矛盾的困局,如果你以城市人的身份与视角来看待农村,那么看到的就是混乱衰败或者宁静诗意,而这都不是农村与农民的本质。如果艺术家全心身地融合进农村文化,就意味着你对农村文化与农民思维的认同。艺术乡建最后可能成为艺术家成为了一个农民,而不是用艺术去改变农民和农村。

当我们谈艺术乡建的时候,艺术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农民和农村。我们可以批评农民的懒散、无知、保守、贪小便宜、缺乏远见,但是当我们采取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来看待农村和农民,我们会发现,长久以来,农民作为一个被权力操纵的群体,农村作为种种政策的轮番试验地,才是造成农村文化的僵化与经济凋零,也是农民性格中的封闭、抗拒、不信任他人、不期待未来的根本原因。

农村文化的现代化

农村与农民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进入现代化。现代化指的是一个人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进入一种技术更先进、审美更高级,思想与行为不断改变与进步的生活状态。

落后文化与现代化的区别在于:一个保守而封闭的地方不喜欢变化,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下,与外界沟通少,难以接受新事物。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保守的情感。人们难以想象自己可以扮演别一个超越传统本份的角色,譬如成为一个欣赏现代艺术的人或者争取自身权利的人。

而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喜欢新事物和变化,推崇科学、文化和艺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于理性和商业的考量,而不是出于情感与血缘。外界的新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影响这个环境,人们乐于扮演新角色和身份。

艺术乡建不是在农村建几座美术馆,也不是以民俗酒店或手工艺为噱头吸引城市人好奇的关注。艺术乡建的方向应该是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现代化,包括思维上的现代化与现当代艺术的精神。《农民的终结》作者说:“交往是步入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交往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土崩瓦解。”新人群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这是艺术乡建的终极意义。

(文:廖廖)

相关文章

  • 追索海外文物应拒绝“拍卖式”回流[图文]
    追索海外文物应拒绝“拍卖式”回流[图文]

    神秘买家在英拍下疑似圆明园文物!中拍协:永不与该拍卖行合作日前,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强行拍卖了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最终以41万英镑的价格成交。这一消息,引发文物界和舆论界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谴责。(4月14日中国新闻网)据介绍,这件“青铜虎鎣”具有3500年历史,疑似150多年前圆明园被抢文物。为此,国家文物局多次交涉,要求拍卖行遵守国际公约精神和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

    176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从旧衣服、水泥到瓷器 她的艺术始终承载女人记忆[图文]
    从旧衣服、水泥到瓷器 她的艺术始终承载女人记忆[图文]

    艺术家尹秀珍一直都是个害羞的人钱梦妮高中毕业,尹秀珍成了待业青年。爸爸介绍她去做油漆工,每个月挣60块钱。在1981年的北京,这算不错的收入。每天手里会有分配来的任务,今天几扇门、明天几扇窗。中午去大工棚把从家里带来的午饭热热吃了,还能跟工友们挤在一起休息会儿。18岁少女干得很愉悦。她喜欢看那刷头吸饱了油漆,一笔落下去、匀速果断拉开,再一笔顺着刷。通常第一遍的油漆会故意调得比较稀,刷完还...

    184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名家风采:当代画家刘宝平艺术创作[图文]
    名家风采:当代画家刘宝平艺术创作[图文]

    【艺术简介】刘宝平,满族,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七届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新娘》、《草原上的人们》两幅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黄土魂》、版画《牧羊女》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且作品《新娘》斩获第六届美展铜奖。刘宝平老师也相继参加了全国七、八、九届版画展览,以及全国多项美术作品展览,均获好评,其创作成就先后被《中国高...

    174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著名书法家刘俊先生荣获“一带一路艺术大使”称号[图文]
    著名书法家刘俊先生荣获“一带一路艺术大使”称号[图文]

    中泰国际文化交流会消息,2019年3月29日中国著名书法家刘俊先生应邀出席中泰国际文化交流暨东盟六国高端论坛,泰国亲王旺猜阁下为刘俊先生亲自颁发泰国国王勋章和“一带一路艺术大使”荣誉称号,这是中国书法家首次在泰国获此殊荣。    著名书法家刘俊与东盟六国贸促会主席罗宗正合影阳春三月泰国首都曼谷风和日丽,蓝天碧空,泰国亲王旺猜阁下出席了此次论坛,充分体现了泰王国对本次活动的重视。在泰国期间,刘俊先...

    147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尼罗河来信|木乃伊肖像画:埃及与希腊罗马的相遇[图文]
    尼罗河来信|木乃伊肖像画:埃及与希腊罗马的相遇[图文]

    埃及出土的木乃伊肖像画是古代绘画史上最珍贵的部分,因为它们保存了在希腊罗马本土已经失传的古代绘画传统。目前为止,已经发现超过1000幅肖像画,男女老少都有,逼真写实的手法和符号化的表现相糅合,是古埃及的墓葬习俗与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结合的产物,也是不同来世观念融合的结果。木乃伊面具最早出现于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木乃伊肖像画则出现于罗马时期(公元30年),延续使用到公元三世纪中期,是定居...

    161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当艺术家遇见奥运会...[图文]
    当艺术家遇见奥运会...[图文]

    自古以来,艺术家和工匠们都一直在尝试着复刻人形:这种创作并非是一比一的复制,而是将人物比例理想化、扭曲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张的演绎,为纪念人体的不朽奠下基石。这种实践传统能够不断延续下去也并不奇怪:我们的身体含蓄且复杂,对图像制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创作素材。身体(bodies)是我们每天拖拽着的肉体——它或是呈现伸展下垂的姿态,或是以紧实精致的面貌现身;它既可以是推动我们穿越时空的肌肉,也可以是将我...

    4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挖掘书法之中的人文内涵[图文]
    挖掘书法之中的人文内涵[图文]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在汉字语系中独有、以塑造字形之美为特征的书写艺术,贯穿于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情怀。书法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世界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对汉字形体的描绘,在展示字体美、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艺术形式简洁、贴近生活,易为群众所接受。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

    1649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八大山人书法的圆融[图文]
    八大山人书法的圆融[图文]

    八大山人是中国书法史上不能绕开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法从经典中来,又创造了新的经典,可以说,他是在魏晋以后为数不多的能够把握魏晋时代精神的艺术家。魏晋时代精神是什么?总的来说,就是率性和自由,是自我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充分折射出这样一种精神,其作品以自我人格的修养和精神的独立为基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大山人19岁时国破家亡,23岁时出家,55岁时还俗,80岁寿...

    1359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策展人缺操守亟待规范[图文]
    策展人缺操守亟待规范[图文]

    响丁当 《六喜图之一》(布面油画) 60cm×100cm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陆蓉之可谓是一个不老的传奇。她既有“中国策展人之母”的美誉,又是“动漫美学”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之一。六十来岁的她,自称“萌奶奶”,日前还应邀“化身”为花豹、白兔、火龙果、树精等,为漳浦推介中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作为艺评家,她又以直言不讳而著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陆蓉之便坦率指出:当下的独立策展人“商业的目的性特别浓厚”...

    12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马振方:翟玉龙书法赏析[图文]
    马振方:翟玉龙书法赏析[图文]

    书法篆刻家翟玉龙翟玉龙先生师法上乘,深得齐白石篆书个中三昧。玉龙先生从青少年时学习齐白石篆刻,继而操练齐氏篆书,至今四十年矣。四十年的苦苦追求,四十年的艺海跋涉,玉龙先生始没有脱离齐白石的法乳,得大匠之门书法正脉。大匠之门之于翟玉龙,是家园,又是事业。是出身,又是归属。中国的书法因其“六书”的浸润的会意形声及其独特的书写方法,得以源远而流长,得以历百代而不殆,得以共三光而永光。因为在整个儒家...

    135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纽约秋拍落下帷幕 23亿美元背后隐藏哪些市场信号[图文]
    纽约秋拍落下帷幕 23亿美元背后隐藏哪些市场信号[图文]

    拍卖师Jussi Pylkkanen 在主持11月15日晚佳士得当代及战后艺术专场。图片:by Eduardo Munoz Alvarez/Getty Images刚结束不久的纽约秋拍,今年一共收获了23亿美元的成交总额,其中苏富比、佳士得和富艺斯三大拍卖行在忙碌的五天内共举办了11场印象派、现代和当代艺术拍卖。相较于去年11月秋拍的11.8亿美元总额,这三家拍卖行今年的销售总额几乎翻了一倍。...

    163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艺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图文]
    艺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图文]

    自家阳台的绿植盆栽长势如何,平时很少关注到。去年初疫情期间在家,刚好有闲暇做些平时不太做的事。索性拿起剪刀,对那些已经衰败得“锈迹斑斑”的叶子和枝杈,咯咯几下剪断除尽。一是,每日面对它有碍观瞻;二是,来自于民间普遍看法,认为绿色本身是一种朝气和希望的象征,洋溢着令生命昂扬向上的生机和力量,一俟枝杈垂下叶子枯黄,得抓紧修剪,不然就拂了世间寄寓的美意。逆向思维中的创新元素无人会喜欢枯萎凋谢的叶子,...

    119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雷诺阿笔下美好的巴黎[图文]
    雷诺阿笔下美好的巴黎[图文]

    红磨坊的舞会(该作品不会参与本次展览,图片来自网络)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法国画家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尤其是可爱的女人,在他的笔下,明快温暖的色调使女人脸庞和身体的线条都是肉乎乎的、圆滚滚的,丰腴而富有弹性,毫不做作虚伪,洋溢着欢乐与青春,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十分美好的感觉,其名作《红磨坊的舞会》透过树荫的斑斑阳光,时髦的巴黎年轻人栩栩如生。爱丽丝...

    111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似并不易不似更难 新安画派与赖少其[图文]
    似并不易不似更难 新安画派与赖少其[图文]

    赖少其 临汪之瑞《空亭幽树图》(临摹) 1971年 23×49cm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日前,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策划的“笔墨传承——新安画派、黄宾虹、赖少其艺术渊源研究展及观摩研讨会”,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了从新安画派到黄宾虹再到赖少其的笔墨渊源。新安画派明末清初形成于皖南黄山一带,山水画风格和笔墨自有特色,是中国美术史上著名地域流派之一。清末民初的近现代画坛艺术大家黄宾虹原籍黄山地区的歙县,曾经...

    109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把精神内涵注入艺术的表述中 ——纯一书法作品赏析[图文]
    把精神内涵注入艺术的表述中 ——纯一书法作品赏析[图文]

    纯一,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1982年9月出家。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毕业,后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哲学人文博士课程结业,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南昌佑民寺方丈。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协海外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江西民间陶瓷收藏协会会长,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客座研究员,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省...

    148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