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作品
如今崇尚简单与纯粹已成为一种奢侈。国人的心思与兴趣大都集中在物质的奢华和面子的攀比。我们信仰的模糊与脆弱性其症结便是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漠视与无知。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胜负较量终为民族文化使命感的强弱以及所渗透的国民素质高低所决定。科技的确强大,但终难抵挡强烈的人文之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精致气质与遵崇"道"之自然精神的最好版本——中国水墨画便是国人渐悟修行、实现个体超越的最佳载体和艺术形式。作者修行过后的“纯粹与质朴”“厚博与内美”决定其艺术质量和最终成就。我接触的著名画家李学明先生便是一位“怀素抱朴”“宽厚仁和”“体用一如”的儒雅“真人”。
先说学明先生的画,字法通画法,以简驭繁,一笔当万笔,笔力绵劲、吃纸很深,笔性净澈文雅。关于用墨,我觉学明先生是最出彩的:墨气温润,笔笔写出,光泽高华有美玉之质,用水之妙亦体现出修炼的高度。李学明对艺术传统的生命与前景信心满满,他是经过了中国传统文化被断裂、踏践、抛弃,被推崇、发掘、发扬,继而又被融合、改革、推陈出新的各个阶段。他也必然地接触了众多高师名宿受其点拨,从而一步步坚定着他的创作理念并逐步渗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悟道心得,从而生成了今天的绘画风格。风格鲜明是好事又有矛盾,"好"的浅义理解自然是标新立异,辨识度高,声名得以广远传播;“矛盾”则是“创新图式”成全“自我”的同时也面临着“结壳”的考验。下来的问题就在于作者对传统的认识是否继续挖掘了,并且步步实践、精准到位。李学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心性,古人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他在不断反思、问学、虚心与同道的切磋过程里不失时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是提出问题步步深入,由此循环往复便会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状态,学无止境亦艺无止境也。
李学明作品
剖析李学明先生的绘画可从形式语言、题材内容、笔墨造型、文学层面等一一延伸。
先说形式创新。中国人物画是率先独立成科的画种,在传统秩序中以白描起家,视觉效果不论是顾恺之的“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还是后来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国人用线技术与质量的最好证明。直至清代郎世宁来到宫廷,以西方科学透视法极尽写实之能,其写真能品与国人写意心性相去甚远。人物画功能方面,“成教化、助人伦”的现实表达过后,回至艺术本体,更重要的是心性与修养浸泡过后的个体精神的发酵与升华。故而,自精工的线描至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中国人物画的形式也由“形神兼备”的严谨图式向“夸张、变形”极具意味的“笔墨造型”推进。由此,中国人物画沿笔墨“写意精神”継往开来,直至近代徐悲鸿引进西方素描与写实,中西融合提上日程,并涌现了写实与表现功力极强的一批现实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关于中西融合的议论至今莫衷一是,乃至后来出现的“素描加水墨”均从新的起点与角度拓展着水墨形式的种种生发性能。从具备深远意义层面来看,文化含量与中国传统人文学养的渗入是其关键。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若不欲重复,也取决于内容本质的外化强度,内容本质提取的精神玩得“纯粹”,风格化的问题更具正面意义。学养之上,形式亦即内容,全为精神表达服务,这样,真实不虚的境界就全出来了。从李学明先生的画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沿袭简笔人物画的创作精神,载体多为智叟顽童,他非常丰富地变幻着看似重复却又时出“奇趣”的笔墨关系,在纯熟的技巧转换间渗透的是浓浓的士人情怀:看似迷恋于一片清趣雅玩闲游中,让人情不自禁走进画中,凑到老少夫子跟前,欣喜轻松陷入“古境”,饶有兴致地打量起他们的言行举止,渐次便会发现他们的心灵淳朴、开放、善感而通达。他们时而的木讷稚拙,好像不问世事,只管快活,品咂久之,方会端详出他们是一个拒绝冷漠、市侩、庸俗,追求高尚人格与清贵气的严肃群体。这份严肃生发出了超脱、清刚慈柔般的气质。待从画中醒来,短暂的惝恍使得我们不经意间透析了现实世界的本质,“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绝对是一种能力,直接决定了由“小我”走向“大我”的完好转换,这是对生命本体最基本的责任,最重要的“使命担当”。人品至上,良知纯粹,格局开阔,意味无穷,这便是李学明先生的“笔墨精神”“写意”所在,带给现实世界以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看出学明先生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格修养并勤奋实践又真实落地的艺术家。
李学明
李学明简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繁华落尽见真纯”,李学明于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中问性问心知天命,率道而行趋至“圆熟”,所谓“圆熟”就是磨掉了肉身的障碍(负面),消解并圆融了“火气”,使至还原出澄明的“良知”,散发出无上般若的天真烂漫气质。以此品格修养奠基,无论他做什么都是“童叟无欺”的,通身布满光明,显出“中正”。我想,当李学明先生面对宣纸凝神调息那一刻,也便是“悟道”成果的“灵明开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超越于生活,学明先生的画在儒释道三教之间以“儒”为底本,他长期浸淫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哲学、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更是反复探究古人精致绝伦的日常生活、玲珑心性:如何品茗,如何下棋,家居风水,穿衣打扮,出行占卜,宾友相见,游玩雅赏等等,真真切切从细节里感会古贤的大雅之境、永恒原理。
就在这永恒理数中,环节相连的“变数”那便是活在当下的“通感效应”和“精神现象”。学明先生不惧时风,亦不随波逐流,淡然安然地遨游在一片乡趣、田园诗境之中,因为这里有他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也引发着他应对现实的内在驱动力。于是,他把这份“美好向往”神通般地穿越到古人的时光中来。画面时光里拥簇着一帮合规合矩的老头儿或孩童,均古装打扮,具体哪朝哪代不来计较,单看他们样态:淳朴自在、天真可爱,从人物表情刻画出人们相互之间的重信守义、团结友爱、洒脱坦荡、彬彬有礼。至于画中的木筏、画舫、画轴、砚台、棋子、茶炉、佛像、荷田、鹤儿、猫儿等景物,均为情感传达的介质或道具,而画外话便是我们面对当下时风的信仰依托与道德反思。由此也便凸显了李学明先生的高明手段,没有刻意去“古”,也没有刻意去“新”,他就是他,不一样的“文果”。 “文果哉心”,李学明以画载道,细心收拾,笔端气象便应了《中庸》所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继而再重回笔墨技术,李学明显然注重书法精神的画面移植,谙熟笔墨书写的造型意趣。他是从学院派走出来的画家,素描功夫当然可以,若走写实或现实主义表现的路子也可以,但这一路的创作情态显然不是他心性所归。艺术的本体要求乃为个体生命的本真呈现,面对社会,使命担当,修性养身,把自家的“良知、本心”清晰呈现。如果能起到模范、标识意义,或在某一层面做得非常纯粹,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一点上,学明先生做得很成功,他熟练精准地驾驭着自由的笔墨,笔笔写出,利索肯定,见情见性,尤其详其对水墨比例的调和,在变幻不同笔法书写过程中直至“尽精微,入高妙”,画面凡是涉及到块面的问题,即可见证他不同凡响的空间构成思维与笔墨造型能力,其“质感、立体感、肌理、墨分七彩”一一展现,淋漓有致、生动可爱。关于人物造型,李学明先生沿着传统脉络加以变革,自唐代吴道子提炼干要“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演至五代贯休变形夸张“奇古不媚”,西蜀石恪“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及至南宋梁楷开简笔人物画之先河,法常、玉涧紧随其后,“逸格”迭出......李学明便是站在这些古贤肩膀上贴合着心性“借古开今”“妙接自然”的。昔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介顾恺之的人物格调在于“妍质相渗”和“迹简意淡而雅正”,学明先生笔下人物则是“气质相参”“笔简意浓暖人情”“去俗欲而多清欢”,一派生机,幸福温馨,纯朴和雅。他的人物造型简练而夸张,最不同的是他带出这样一个课题:人物样式的“符号性”是可以灵活多方并激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的。只要沉潜以时日,用真情实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勤奋实践、反复求证,从而使得题材、思想、精神倾向逐渐归拢合一,在这化零为整、化繁为简,以笔墨经验嫁接经典程式符号的演化过程里,伴随着学识、觉悟的日积月累,个人风格自然生成。
风格过后,画外有“话”极为重要。李学明心所皈依之家园就是这段于故乡村庄的闲居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风物人情,提供给了他无比丰富鲜活的生活素材,也便有了对“桃花源”式清欢生活梦境般的超脱,还原出了生命的慢节奏,发现了生命的最可贵,见出了一份恬淡闲适,一份实在与大气。无我有我,有我无我,虚怀若谷,包罗万象,学明先生的绘画形式语言就在其间。尤其是他画聚众场面,展现出其全面的驾驭能力,用笔稳健与率性独属于他。
综而言之,李学明其人其艺作为一个极具范式的文本,在当代中囯画坛有着明显意义。新时代要求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更为强烈,从美术教学的各个体系来说,各自一套成熟理论,也都有一定道理。李学明先生没有刻意把自己归结于哪家哪派,他以开放的心灵、谦虚的态度,广纳多方,自出机杼,以能完好表达“澄怀味象”“含道映物”“天人合一”的正大气象为最高旨归。在绘画性上,他比“古文人样式”的“笔墨之戏”多出细节,在反复的笔墨交叠处虚实互换、层次递进、比例推敲非常明了,所以也大方得体;他又比学院派所追求的“技法严谨、理性构造”来得更为放松。他义无反顾地删繁取要,以一当十,情之所至求其“笔精墨妙”“画外有画”,他相信,只要情感来得真实,笔墨虔诚,关于一些构图关系的细微计较没有必要,“气韵生动”永远至上。所以,他一直走在传统经典程式的文脉当中。
因此,李学明的“笔墨之道”已甚明了,他始终是处在渐悟与修行的过程里。中国儒家精神所谓“克己复礼”“内圣外王”,向来文人士子欲“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上面修练功夫,还原生命的一份清净与纯粹,而这于时下看来竟变得如此困难而奢侈!李学明先生的精神取向正是对这一生命基础的最好诠释。在这个信息多元、信仰缺失、利欲熏心的环境中,我们太多人迷失了民族本根,被一系列“热效应”“形式诱惑”冲晕头脑。尤其精神领域里的“艺术家”,其赖以存在并崛起的因素便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再次审视、再次升华。李学明先生信念坚定,很快突显出了他的亮色:无论是对图式、内容进行更新,还是面对国际新主义新形式,必须立定中国的高级写意精神来取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磨砖成镜,悟后修行,就如画里的闲叟真童“抱一、守一”,穿衣吃饭,神游清欢,一切自然。
精神守恒,形式自出,学明先生的艺术风格已然鲜明,笔性笔法澄明灵秀、朴素博雅,极具个人风范。他以单纯的“古典符号”和现代人的“开放心灵”构建出轻松丰富、虚淡致远的时代图式,既验证了传统艺术精神之永恒,又彰显出传统艺术之包容与变幻的特性。就如苏州的朱季海先生所说:“真正好的艺术在中国——中国的古老艺术,能把它们好好整理出来,是会震动世界的。”
所以,李学明先生的水墨世界、写意精神给予了当代画坛一个美好启示,一份自信与肯定,他有功于当代,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作者系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家、艺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