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代素人之书为何不能进入书法史

时间 : 03-25 投稿人 : 皓皓 点击 :

书法家提倡学习古代不善书者的文字遗迹,而不学“娟娟发屋”这类当代书写,是因为现实中的利益和保护这种利益的社会体制不鼓励这种学习。每个养鸽子的人都能进信鸽协会,但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可以进入书法家协会。

一个人走在上海繁华的延安东路街头,大概只有在内急时才会看到路旁一块残破的木板用油漆写着“公共厕所此弄堂走30米”,也大概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会看到面铺门口一块木板上,用行书写着繁体“面”字。

然而,这些无意为艺术而为之的书写,统统进入了艺术史学家白谦慎的眼中。

多年来一直执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的白谦慎,2015年回到中国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这些年来,白谦慎在中国大地四处寻访当代普通人书写的文字,他将此自嘲为现代的“访碑”活动。

当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被当代一些书法家奉为圭臬时,当下类似的书写却无人问津。

通常,现代的美术字和电脑字体不会引起白谦慎的关注,他关心那些和软笔(毛笔、排笔、刷子)书写有关,但在技法上又不成熟的书写,因为从中能发现一些原始的、天真的、稚气的东西。他说:“这种在旅行中不断寻找这类书写的行为,也带有‘访’的意味,有发现的喜悦。所以,我说像是现代的‘访碑’,这只是一个比拟。”

2001年,白谦慎在重庆路过青木关时,看到路旁有一家名为“娟娟发屋”的理发店,招牌的书写技法不是很成熟,但多少带有审美创作的意识,于是他停下车来,拍下这块招牌和这家理发店的环境。

白谦慎说:“立碑和访碑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宋代金石学兴起以后,访碑多指访古代的碑,比如,访汉朝和六朝的碑。在清代,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访碑活动十分活跃。晚清山东大收藏家陈介祺说,访碑只访元代和元代以前的碑,明代的碑不用访。这和人们关于‘古’的概念内涵有关。”

后来,白谦慎把“娟娟发屋”与1912年清末海派大家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书的牌匾“与古为徒”并置,写了一本名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在这本书里,白谦慎讨论了什么是书法经典,以及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

自从看到“娟娟发屋”的招牌,白谦慎再去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看到高悬的“与古为徒”牌匾时,总会思量这块招牌会不会有朝一日也像吴昌硕的书迹这样出现在博物馆中。2006年夏天,白谦慎回到重庆青木关,发现娟娟发屋已经关门大吉,招牌也不知所终。

白谦慎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学习是围绕着历代名家法书(比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进行的,但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冲击,不但古代无名氏的作品被纳入学习体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也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被当代一些书法家奉为圭臬时,他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这是为什么呢?”

“500年以后,如果‘娟娟发屋’的招牌,外国学生乔丹、克劳迪亚和波琳的临摹,陈兮的作业都保存下来的话,能否成为经典?”

从1987年开始,白谦慎在美国教中国书法,学生大多数是从未接触过汉字的白人,对毛笔的使用十分生疏,他们的书写是研究中国书法极有趣的实验。

白谦慎为国外学生写了一副对联样本——“花雨游鱼乐,柳荫鸣禽多”,学生们虽然大约知道这些汉字的意思,但临摹多是照葫芦画瓢,更遑论知道笔画间流露出来的书法法度。

学生们的书写千姿百态,例如电影专业的乔丹,对运笔和结构的领悟比其他同学都强,六周课程下来,已经写得有板有眼;绘画专业的克劳迪亚,有素描和速写的基础,对线条也敏感,运笔节奏掌握得不错;广告学专业的波琳,写得不太端正,却别有意趣,后来白谦慎反过来临摹她的书写,都不得其趣……

白谦慎说:“指导这些外国学生练习书法时,我让他们临写颜真卿的楷书名作《多宝塔碑》,经过学习,有些学生的字接近范本,这是训练的结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无意追求的效果。这种效果也分两种:一种是古人没有的‘天趣’,是不落前人窠臼的地方,会让我们有惊喜;第二种效果是歪打正着,他们在挥笔书写时,出现了一种和古代作品相似的结果。这是偶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的追求。对这些作品的欣赏确实需要有书法史的眼光,需要去‘发现’。书写者本人并不会意识到这种‘天趣’和巧合的效果。”

成为白谦慎观察样本的,还有中国会写汉字的儿童的书写。被置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封面的书帖《唐故乐君墓志》,不是古人的碑刻,也不是后世书法家的临摹,而是武汉12岁小孩陈兮练习书法的作业,字体写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而在白谦慎看来,个别字写得竟有篆书的味道。

陈兮的父亲也是书法研究者,在父亲提点下,他的字写得越来越成熟,然而当中的意趣却渐渐消失。这让人不禁生疑:既然未经学习的天然意趣被如此欣赏和赞美,我们熟练地临摹古人经典墨迹的意义在哪里呢?

所谓“经典”,往往是由于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成功地使用了修辞策略,促进了某些书迹的“经典化”。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以“九五之尊”的地位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扬大王,抑钟繇和小王,并利用体制的力量,成功地使王羲之登上“书圣”宝座。晚清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相当成功地运用了修辞策略,推进了碑学的发展。

“民间书法”的论述者在试图把一些过去不曾是书法经典的文字遗迹纳入欣赏对象和学习范本时,用的种种赞美之辞,诸如“民间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民间书法具有平民精神”,等等,在白谦慎看来,都可以说是努力把某种文字遗迹“经典化”的修辞策略。

白谦慎认为:“古人的典范都是成年人建立起的,需要经过完整的学习过程来掌握它的游戏规则,也是技法和各种审美观念结合的产物。在清代碑学兴起之前,中国书法经典体系中的各种典范都已相当成熟。每个朝代的人学习这种典范,也不断地用自己的实践来丰富它。碑学兴起之后,强调原始、古朴、稚拙、天趣的审美倾向越来越强。

“我们熟练地临摹古人典范墨迹的意义,在于发现那些天趣的是书法家,而不是书写者。而这些天趣不可能在被临摹后得到传承,因为它们是自然发生而非学习的结果,是不需要积累的。也就是说,现在意义上的书法只要还存在一天,学习必须从经典开始。把一种本不是经典的东西纳为学习的范本,是经典化过程的第一步。至于它最终能否成为经典,还要看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面的感叹,白谦慎提出一个疑问:500年以后,如果“娟娟发屋”的招牌,外国学生乔丹、克劳迪亚和波琳的临摹,陈兮的作业都保存下来的话,能否成为经典?为什么这些作品非要等500年才有可能成为经典,而今天绝无可能?

正如白谦慎在书中所言:“书法家提倡学习古代不善书者的文字遗迹,而不学‘娟娟发屋’这类当代书写,是因为现实中的利益和保护这种利益的社会体制不鼓励这种学习。”

每个养鸽子的人都能进信鸽协会,但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可以进入书法家协会。

“我们的当代艺术策展人都成了点石成金的仙人,他们具有让所有东西都能进入美术馆并成为‘艺术’的魔力。”

书法是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形式,今天却以不同的姿态进入当代艺术的范畴。

香港奇人曾灶财,自称“九龙皇帝”,在香港街头留下大量书法涂鸦,一度成为有碍市容观瞻的乱画被刷洗掉。后来他的作品被当代艺术策展人请进了美术馆,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曾灶财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展的香港人。如今,他在街头的墨迹还被香港政府用玻璃橱窗保护着,作品也屡屡出现在拍卖会上。他的墨迹堪称当下普通人书写被变成艺术品的代表。

白谦慎觉得:“曾灶财写的字,从视觉上看很有意思,有冲击力,而且他日复一日地写,写了几十年。他的字,别有风味。但是,把他写的字作为‘书法’来对待,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书法’,是不是所有的汉字书写都算‘书法’。至于他的书写被当代艺术策展人请进美术馆,这也不足为奇。请问,今天有什么东西不能被当代艺术策展人请进美术馆?哪位当代艺术策展人,敢为此下个定义?我们的当代艺术策展人都成了点石成金的仙人,他们具有让所有东西都能进入美术馆并成为‘艺术’的魔力。”

除了曾灶财这种被策展人请进当代艺术圈的例子以外,不少职业艺术家也在观念艺术创作中将书法作为创作资源。例如徐冰的“新英文书法系列”探讨“不同文化在语言和文字交流的错位和误读”问题;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涉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与再翻译,试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以文学和艺术的因子与英语世界对话;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暗示了对传统的无限重复只会毁灭传统的观念,也对中国传统书法和传统文人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解构,等等。

白谦慎认为,“这些作品的构思都十分巧妙。当然,我们还可以此反观,汉字和汉字书法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社会和艺术功能”。然而,徐冰1998年在纽约和白谦慎交谈的时候,却意味深长地说:“尽管我的一些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为评论家所关注,但以后人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视觉艺术时,他们或许对今天的广告更为重视。”

相关文章

  • 画廊、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三角关系[图文]
    画廊、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三角关系[图文]

    秋拍接近了尾声,不久前阅读了一篇艺术圈朋友的微信,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同时也引发了我连续的思考。依我的观察整个秋拍的结果,其实并不如拍卖公司公布出来的创新高价纪录那么的欢快,拍卖公司报喜为宣告的唯一方式,慢慢的大家都看得更清晰。其实这也没有错,受严格业绩要求和投资人的监督,如何达到最高的成交金额,似乎是他们艰辛的一次一次达成目标最大原因。这也反映着资金统治的当代,投资方与被投资方面对自己的价值观...

    59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这些艺术家创作的花卉题材艺术品有何特别之处?[图文]
    这些艺术家创作的花卉题材艺术品有何特别之处?[图文]

    花长期以来在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它们的美丽和象征意义影响了时尚、设计和文学。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一直从植物中寻找灵感。花在视觉、嗅觉和触觉上所具有的特殊品质,以及它们与爱情、女性和自然界的联系,也为无数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灵感。无论是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富有表现力的向日葵、乔治亚·奥基夫(Georgia O’Keeffe)盛放的花卉,还是村上隆俏皮、拟...

    96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各种版本的“葛宇路”不只是行为艺术[图文]
    各种版本的“葛宇路”不只是行为艺术[图文]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葛宇路用自己的名字制作路牌,挂在了北京双井苹果社区附近的一条无名路上,成为轰动一时的公共事件。8月7日早上6点多,记者在山东济南西客站片区横支9号路和横支10号路上,突然发现了“大金南路”和“大金北路”的新路牌。记者采访后获知,这两个“新路名”并非这两条路的正式命名,很快将被民政部门撤销,正式路名目前正在审核论证中。(8月8日《济南时报》)葛宇路开了自行命名无名路的先河,“大...

    109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喜迎元旦 庆新春——当代画家李永亮[图文]
    喜迎元旦 庆新春——当代画家李永亮[图文]

    【艺术简历】李永亮,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特级教师。从师著名画家彭培泉、高卉民、高士尊。现为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美术研修员,北京市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外聘指导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项目指导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兼职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教材编委、教参副主编。作品获93年“全国教师书画展”优...

    125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纯正经典的独白——观徐白一绘画有感[图文]
    纯正经典的独白——观徐白一绘画有感[图文]

    谈到徐白一先生,还要从纽约华美协进社的华美人文学会说起,我们学会的共同主席汪班先生将徐白一的作品介绍给我,我是先看到徐白一的作品,后见到其人。我虽不是画家,但是徐先生的作品与众不同,其格调高雅、气度不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秋,我们邀请徐先生到学会举办讲座,可惜当时徐先生回国了,讲座没能如期举行。到了2015年春,又约定6月来华美人文学会,可是徐先生因病又一次推迟;11月,因徐先生的病...

    193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2023全国两会书画焦点人物——刘继萍[图文]
    2023全国两会书画焦点人物——刘继萍[图文]

    艺术简介刘继萍,女,生于山西省清徐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2010年全国中国画展,“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第十届全国艺术节特展,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第四届国际和平艺术大展,韩国光州双年展等。作品先后发表于《艺术评论》、《今古传奇》、《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刊物,被中央美术学院...

    110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从量变到质变 文化IP已进入平台竞争时代[图文]
    从量变到质变 文化IP已进入平台竞争时代[图文]

    原生于互联网的文化IP十分受欢迎,根据这些IP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也颇具市场影响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近日,新华社中国经...

    197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回望2020上海艺术市场[图文]
    回望2020上海艺术市场[图文]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全球各地众多艺博会、线下艺展纷纷被按下“暂停键”,申城却逆势迎来全球艺场的“上海时间”,牵引了世界的关注目光。艺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美好日常,自2020年三四月份疫情在国内逐步得到控制起就日渐复苏,随着10月15日至11月15日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举办,全城艺术氛围之浓烈更是抵达前所未有的顶点,并以一种新的常态重塑上海艺术能量场。【领航力】政府牵头、政策创...

    88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彭锋、苏新平、马路、张方白、尹朝阳谈“中国表现”
    彭锋、苏新平、马路、张方白、尹朝阳谈“中国表现”

    嘉宾合影12月3日,“中国表现2023”展览在北京丽都国际艺术中心正式揭幕。“中国表现”通过展出一系列优秀艺术作品,织就了一个学术对话和艺术交流的语境,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内涵和时代风采。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担任策展人,展出了许江、谭平、苏新平、马路、张方白、尹朝阳六位艺术家的作品。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1日。何为“中国表现”?“中国表现”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有...

    155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低调而自由|走进范泰炯的艺术世界[图文]
    低调而自由|走进范泰炯的艺术世界[图文]

    艺术家 范泰炯【湖畔系列】纸本油画38-27(2015年)导读:江南富庶地,人文气息自古浓厚,范泰炯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故土对他的滋养自是厚重。先生人如微风和熙,亲切而富有涵养。而于艺术的坚定执着,又让我们感受到他那锐意进取、温和笃行的人格魅力。黄宾虹先生曾言:“艺术感化于人,其上者言内美不事外美,外美之金碧丹青徒启人骄奢淫逸之思,内美则平时修养于身心,而无一毫之私欲”。此语喻以范泰炯先生的油画...

    179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女性艺术家玛丽·卡萨特如何成为印象派重要人物[图文]
    女性艺术家玛丽·卡萨特如何成为印象派重要人物[图文]

    作为杰出的印象派画家,玛丽·卡萨特(1844-1926)通常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画家之一。作为生活在巴黎的美国女性,卡萨特在由男性主导的艺术运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挑战了19世纪人们对性别的期望,并为未来的女性艺术家铺平道路。除了欣赏她的画作,理解她的艺术背景对于认知她在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中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虽然卡萨特最有名的作品都诞生于她成名之后,但是她渴望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在她童年时就已经...

    38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伊灵:我的抽象很简单[图文]
    伊灵:我的抽象很简单[图文]

    伊灵伊灵说他的名字来得很简单,就是墙上木瓢的线条:“1989年,我合作两年的事业伙伴散伙、女朋友告吹、唯一值钱的一套照相器材被盗、年仅58岁的父亲突然去逝,再加上国内的政治气侯导致文化人‘闭上眼睛闭上嘴’,沉闷中我的人生进入低谷。抬头望见墙上悬挂的木瓢,它的形状是由‘1’和‘0’构成,于是我就取名‘...

    1050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非笔非墨:身体的解构与赋形[图文]
    非笔非墨:身体的解构与赋形[图文]

    文/张朝晖人类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既体现为个体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体现为社会群体和文化种族自我认同的最基本判断,例如,我们一下就可以区分是黄种人、白种人或黑人,这是人们自我归属感的最基本尺度。这在历史上和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中经常是被提及和探讨的事,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尤其是对那些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母文化环境中的人而言,自己身体的确认常常被身体对环境的具体感受所埋没。而具有艺术敏感与创作冲动的...

    102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从《空林积雨图》看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笔墨特点[图文]
    从《空林积雨图》看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笔墨特点[图文]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82岁(虚83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好友,父亲沈恒吉,是杜琼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后...

    198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如何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鉴定古籍?[图文]
    如何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鉴定古籍?[图文]

    文物鉴定能否借助计算机技术?擅长视觉和图像识别的AI能否助力古画文玩鉴定?如今,这一设想正在化为现实。“敦煌遗书”《成实论》卷二将在北京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预展亮相,这卷作于南梁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的佛经,是全球存世的两件南朝写经之一,也是梁武帝在位时期的重要佛教记录。而此前的那件,便是当年英国汉学家斯坦因从敦煌带走的《大般涅槃经》卷十一,现藏于大英图书馆,书于南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

    956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