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天媒体时代,我们置身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噩梦里,真正的艺术家总在执着的等待那个“不顾网上、美术馆、艺术史里海量的艺术生产之缤纷和精彩,仍然对自己及作品送出一种情有独钟的审美判断”的观众,当然,这样的观众已经十分稀有。艺术家们纷纷被搁置在这个梦魇中拼命挣扎。
能够有禅定的心保持一种修行的状态,十分不易。显然,李云集并不想把自己的思路限定给观众,他觉得艺术的表达应该是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给出新的审慎的解读,从而共同完成他的作品。
艺术的最高境界当是如此
很长一段时间,李云集从传统入手,研习张大千、何海霞、徐义生一脉相承的青绿山水,并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当艺术脉络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时,在过去和未来相互挤压的地震带,李云集开始回望并反省过去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并对当代性的判断进行重新思考,尝试拨开事物的表层跳出传统脉络的范畴,多维角度的去研究中国山水画的深度,在保留中国精神、中国符号、中国元素的前提下,让自己的水墨探索迈出了大胆的一步------打开通向世界性的大门。
他从传统出发,再次解构禅学、佛学、宋明理学,进行与传统拉开距离的水墨语言探索与实践。皴擦点染,从极浅的灰墨逐渐加深,一遍遍的积上去,一改传统青绿山水色彩斑斓的路数,晕染和积墨再加上皴擦各种组合拳的灵活运用,终于有“夜色阑珊”“山水空濛”的墨象,不仅有虚空迷离之空灵更有读之不尽的厚重,再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古意,李云集的水墨作品突然散发出一种令人意外的格调。
在越来越多的尝试中,他借景物抒发情感,逐渐摆脱传统审美取向建立一种心理景观,以非具象的表达形式来传达水墨的亲和感,关照内心的感受,把笔墨里一些规范性的程式断开,从最初的想法模糊到不断的积累认识,从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抒发经历了漫长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他的思路慢慢清晰。在大量的笔墨痕迹里,逐渐从青绿山水过渡到浅绛、再到水墨实验,再到今日独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形式,显然,李云集已经将中国山水画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无尽的黑夜里他终于找到了一条突围之路,这样的一线光明带领他走出周边空无一人的荒寂并迎来阵阵掌声。
然而,他并未因这样的掌声而偏离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追求,在浮躁的自媒体泛滥的人人艺术的时代,他守住了作为艺术家的底限,对自身心灵境界的挖掘做了充分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云集的作品虽然已经从青绿山水向意象水墨偏离,其发展方向却为中国青绿山水脉络发展的梳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报告价值,并成为中国山水画演变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