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展览现场,几名观众正在认真地欣赏雕漆作品。本报记者 方非摄
名家作品很养眼 简陋展签难补脑
好不容易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却压根儿看不懂其中的门道,您说该有多冤枉。这两天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的不少观众,就在高冷的艺术殿堂里着实尴尬了一把。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堪称是我国工艺美术领域规格最高的展览。今年的展览汇集了500多件精品,它们出自全国200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手,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宝贝,自然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鉴宝。展览现场,每件作品前都挤着不少想要看个仔细的观众,人群里不时伸出手机拍照留念。
说起来,这些展品几乎个个都有学问,很值得说一说。
比如河南钧瓷大家杨志、杨晓峰父子同台展出作品。老父烧制的瓶子大口大肚,儿子烧制的则是小口大肚。表面看只是形状不同,其实儿子烧制的这种器形制作难度更高,烧制时散热稍不及时就会爆裂。还有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程美华的丝毯作品《希望》,在传统丝毯工艺基础上增加片剪、配色、染色三道工序,使毯子上的数十条鱼通过细微的蓝色渐变,产生别具一格的动感效果。
然而,在此次展览的现场,观众们很难知道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仔细看看每一件展品的展签,上面只写了工艺简称、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和产地,加起来也就十几个字,其他信息只字不提。不少观众盯着展签看了半天,依然搞不明白眼前的宝贝到底有什么讲究,只能带着一头雾水悻悻而去。
如果有工美大师出现在展览现场,则马上就被观众逮住当讲解员。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福安就被热情的参观者围了起来,只见他一遍一遍讲解自己的漆画作品《月映徽州》,画面上白色部分使用的原材料是贝壳,而蓝色部分则用的是螺钿,很快就口干舌燥说不出话来。雕漆大师满建民已年届七十,在展厅里被观众围了快两个小时后,更是满头大汗,有些体力不支。
对于这次展览缺文少字的安排,不少观众感到有些失望。一位观众说,自己去台湾旅游时曾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人家书画作品的展签上都有一句话,说明作品特点,有的连缺点也给说出来,这等于是把学术研究成果介绍给观众,长知识。”还有观众猜测,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展览时间较短,组织者犯不上折腾,才忽视了说明文字。一位老人则感慨:“办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普及艺术,如果不多用些心思让外行观众看明白,这么多工美精品怎么走出艺术界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