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博物馆如何找到新观众[图文]

时间 : 04-09 投稿人 : 罗罗 点击 :

博物馆如何找到新观众 | 艺术美文

今年5月18日是第四十二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博物馆围绕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开展多项活动,呈现博物馆探索新趋势。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变革,推动了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拓展,从单纯收藏研究到重视文化教育,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第二课堂”的影响力;从简单陈列展出到深挖文物内涵,讲出老物件背后的新故事;从实体办展到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和智慧服务,更好地吸引被称作网生代的新观众。另一方面,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身份更加多元,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本版约请几位长期在博物馆领域工作的专家学者分享关于博物馆的探索与思考。

——编 者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阳春白雪也可以喜闻乐见

自国际博物馆日设立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都会在5月18日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旨在使社会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与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活动,例如2017年,共有157个国家的3.6万余座博物馆参与其中。

博物馆如何找到新观众 | 艺术美文故宫博物院

今天,博物馆早已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体系中,无法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博物馆自身如果缺乏对不断扩大的社会职能保持正确认识,不重视博物馆与各个领域的密切联系,公众将无法了解博物馆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观众来到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博物馆有更多方式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例如博物馆可以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团队,着力研究受众群体的变化,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更新官方网站、发送官方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等灵活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准确把握青年人的接受兴趣和关注特点,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富有内涵且饶有趣味的形式推广传播,在年轻人中积聚了大量人气。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故宫博物院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经过3年努力,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其中“数字故宫”在线项目,包括全景故宫、故宫出品系列APP,以及数字展厅的关联、分享与互动,展示故宫博物院在古建筑修缮、藏品保护、观众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同时,故宫博物院数字博物馆是全数字形式展厅,丰富的线上与线下项目联合推出,将智慧旅游与文物展示相结合,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精彩的“数字故宫”。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自主研发并上线了《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展览》等9款APP,去年全年新增下载量超过100万次,同比增长22%。端门数字馆第二期主题数字体验展《发现·养心殿》,介绍养心殿在历史中的变迁故事,线下部分设计开发了互动项目,增设养心殿VR高沉浸感的体验,形成智慧型数字展览参观新模式。数字专馆建设以“数字建筑”“数字文物”的形式,把本体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或实物展览中难以表达的内容,以数字形态呈现给公众。

这一系列实践说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只要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找到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就可以把“阳春白雪”的内容变得“喜闻乐见”。

南京博物院策展人万新华——

用多面向展览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过去,博物馆更加侧重提供知识的功能,我们将各种文物尽可能多地展示出来,让观众有一个接受学习和教育的场所。但固有展览模式中少阐释、少叙述、少故事情节的特点,决定了文物往往是静态和单一的,展览也是严肃和一板一眼的。

博物馆如何找到新观众 | 艺术美文南京博物院

随着信息化带给人们更多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渠道,观众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更加关注互动性。现在的展览需要以观众为导向,不仅要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要讲好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观众之间、观众和展览之间的故事,这样才能让观众愿意来、留得住、不想走。

需要指出的是,观众并不是模糊的整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以多面向的展览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就是我们所说的“分众策展”。

这首先体现在整体规划上。南京博物院特有的策展人制度,起源于2013年二期改建的“一院六馆”展陈设计:由6个人牵头做策展人,负责每个场馆的策划;每个策展人带领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

具体到某一个特展,就需要策展人对目标人群有清晰的规划,才能更有针对性。之前举办的“青藤白阳:陈淳、徐渭艺术特展”,展览内容比较专业,受众面相对有限,参观者九成是书画家、收藏家和美术爱好者,尽管这是收费特展,但他们都欣喜于专业优雅的环境,大多反馈有良好的参观体验。

对于很多综合性展览来说,没有特定的受众人群,策展人就需要在同一个展览中尽可能兼顾多元化的参观需求。不少人还记得去年的“诗意江南·浪漫苏格兰”对比展览,通过油画、照片、实物的展示与呼应,使不同经历的参观者都能有所触动:孩子们在标志性邮筒前寄出明信片,老人们在蓝印花布和水乡园林间勾起回忆。

对于策展人来说,这当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现在我所工作的展览部,不仅涉及内容设计,还要从事形式设计和展览制作,工作面向比较宽广。这种改变对策展人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在内容上不断拓展知识面,关注知识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都在向这个方向转变和发力。

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什么是新公众?很显然,就是有着多元化需求的目标人群。什么是新方法?在我看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多面向的策展理念和展览实践,让博物馆与文物、与公众、与社会的“超级连接”成为可能。

未来的展览,更多是观念和思路的竞争,包括怎样通过内容设计、单元设置、情节铺陈,来展现宏大叙事和时代变迁下的个人经验;如何创造不同的展览产品以及线上线下的辅助活动,来实现与公众的连接更加细分化、精准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召唤下,博物馆人应该为之不断努力。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

讲好文物背后生动可感的故事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走进“超级连接”时代,各个行业领域之间的交互愈加频繁和深入,这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与公众连接的渠道得以拓展,这要求博物馆用新的技术手段传播知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陈列和讲述,已无法适应欣赏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变化的新观众。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新方法增强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进而实现自身的功能与使命,讲好博物馆的故事。

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是承担文物收集、研究和维护功能的载体,而且成为了人们的第二课堂。一个好的展览要有思想知识内涵、文化学术概念,并且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

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收藏、研究和展览、传播。我认为,前者是加工、组织、生产公共知识的过程,后者则是传播公共知识的过程,前者应当服务于后者。然而,现在仍有一些博物馆把收藏、研究变成了一部分人自娱自乐的事情,不重视传播。

比如,博物馆在收集、研究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动物毛发、人类遗骸等基础上,还应围绕这些材料来还原当年的人地关系、社会结构、丧葬习俗等,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知识传播给观众。博物馆是给老百姓办的,不是给专家学者做的,也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

如今,综艺节目、图书、文创产品都在讲故事,博物馆也应如此。现存的所有文物和历史遗迹都是特定时期的人们根据特定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需求、凭借当时的智慧和技术水平、结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它们背后都有故事,都值得探索和讲述。

这就要求博物馆展览同时具备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互动性,展览不仅要有知识文化内涵,还要激发观众的参观和探索的欲望,不仅要让观众看得懂,还要让观众愿意看。否则,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便无从谈起。

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对各类新技术的投资、开发和应用已位于世界前列,但如何将新技术和博物馆的特殊需求进行有机嫁接,避免滥用,未来需要进行更多思考。

博物馆不是游乐场,技术不是展览的核心,形式最终要服务内容。警惕盲目“炫技”和泛娱乐化倾向,谨记博物馆的教育使命,立足新公众的需求,合理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丰富藏品阐释手段,让博物馆展览不仅内涵深刻,而且生动可感。

相关文章

  • 杜比尼:印象派的先行者[图文]
    杜比尼:印象派的先行者[图文]

    查里·法兰斯瓦·杜比尼(1817年至1878年)出生于法国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画,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杜比尼的绘画摆脱了带有古典倾向和自然主义色彩的如实描绘,大块面的用笔和厚涂使之成为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水的研究使他成为巴比松画派中最善画水的画家。在《奥伯特沃兹的水闸》一画中,杜比尼将光与色发挥到了极致,作者用整块而色彩丰富的小笔触点出地面景色,而把天空画tk 内含而...

    39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与古为新——田智宇作品之心相[图文]
    与古为新——田智宇作品之心相[图文]

    田智宇作品观田智宇画,可作书观,其作画,识画中之物象如字,随以书法为之;观田志宇书,可作画观,其作书,识书中之字如画象,随以画法为之。其画作、书作,笔墨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印象。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在上个世纪末有一场大论辩,焦点是笔墨是否等于零。讨论持续很久,观点也颇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时的论辩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画笔墨核心观产生的原因。田智宇作品笔墨核心观原于书法,是融书入画...

    120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买一件艺术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图文]
    买一件艺术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图文]

    最近在脸书流传一段视频,转自英国电视台拍摄的影片,关于当代艺术市场,里面用深入浅出的说段子方式,讲了一回现今当代艺术市场里运作与交易的另一面。这是一个让我看得笑声连连的有趣视频,真亏了编导可以在这么短篇幅里,说清楚当代艺术市场营销方法,和这些事件背后的人群众生,果然顺利散播引起许多回响,特别是把艺术市场新闻当作茶余饭后的圈外人。大部分人看完都反映——果然市场有诈,或者充满惊讶地询问:这是真的吗?...

    57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何桂彦:“日常”之上——谭勋与沈烈毅近期的创作[图文]
    何桂彦:“日常”之上——谭勋与沈烈毅近期的创作[图文]

    沈烈毅 《天空-6》纸、金属架,尺寸可变,2017谭勋 《飞机餐盒》一次性锡纸盒、航空登机牌,11×16cm尺寸不等,2009年至今现代主义雕塑在美学上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从“有意味的形式”向内部结构的转移,即“作为形状的雕塑”向“作为结构的雕塑”的发展,核心的美学诉求是“形式自律”;另一个意义维度,在于从材料的“物性”出发,挖掘其负载的美学、文化、社会意义。在对待“物性”方面,实质有两条重...

    140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古代书画中的秋山红树[图文]
    古代书画中的秋山红树[图文]

    感时伤怀,是深植于传统文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不仅淋漓尽致地出现在诗词歌赋里,而且绘画作品中也频频出没其身影。就秋天而言,受“悲秋”愁绪的影响,寒林成了最重要的绘画意象。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一种摹写秋山嵯峨、秋水澄澈、秋叶热烈的创作。在这类秋色画作中,红叶暖色调的介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出了秋风赋色、红醉霜华的灿烂之美,不仅消解了寂寥秋思,而且诠释了秋天丰盈、昂扬和精彩的人文价值,表达了“秋...

    88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三说范宽《溪山行旅图》真伪[图文]
    三说范宽《溪山行旅图》真伪[图文]

    《溪山行旅图》中的房屋庞鸥当代鉴定大家张珩先生在《怎样鉴定书画》一文中创造性的将书画鉴定的方法归纳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两个方面,“鉴定的主要依据应该看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所谓“主要依据”就是鉴定书画主要依托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据。自然,范宽的“个人风格”就是我们判断《溪山行旅图》作者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我们知道,范宽名下的山水画有多幅,可画法又明显不同,不应是出自一人之手...

    71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晨晓:新西兰当代唯美表现主义画家[图文]
    晨晓:新西兰当代唯美表现主义画家[图文]

    个展:新西兰:惠灵顿美术馆、皇后镇美术馆、富兰格·史特夫画廊、玛特卡纳画廊、史丹特们画廊、艺术。迪卢浮画廊;美国:纽约亚高洛画廊;英国:伦敦丹尼尔画廊;澳大利亚:悉尼美术馆。大型景观艺术作品:新西兰奥克兰金山“生抽王”波普艺术,新西兰中国城“56个龙图腾”景观艺术。出版:《晨晓奥克兰标志风景地》,沃雷克·布郎,英...

    104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作画又作诗 国画艺考提高门槛为哪般[图文]
    作画又作诗 国画艺考提高门槛为哪般[图文]

    刚刚过去的中央美院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又增新难点:中国画学院在保留专业必考的内容之外,首次增加了诗歌的创作,要求考生自作咏春七绝一首。众多考生表示入学门槛较往年更高了。在业界人士看来,回归传统文化,“诗画合一”的考量是美术艺考发展的良好方向。但是,本科入学也不宜难度过大,还需谨防速成式的应考模式,让艺术教育跟上命题改革的步伐是一个大课题。“诗意”提高录取门槛3月3日,中央美院国画系本科...

    31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玉兔迎春 丹青贺岁——著名画家李敏作品欣赏[图文]
    玉兔迎春 丹青贺岁——著名画家李敏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历】李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工笔重彩研究室研究员、西安中国画院专职画家、陕西新工笔画院院长、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国内外画展,获得多次奖项并被收藏。先后在重庆、南宁、西安、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国画家李敏》、《新工笔画技法梅花、荷花》、《李敏现代工笔画集》、《李敏新工笔画》、《中国画廊推介...

    1356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童年艺术记忆是怎样持续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图文]
    童年艺术记忆是怎样持续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图文]

    梵高 怒放的杏树 1890年值得关注的是,包括汉克·威利斯·托马斯(Hank Willis Thomas)、帕特·斯特尔(Pat Steir)、德博拉·卡斯(Deborah Kass)在内的艺术家,他们早期和艺术的相遇及其童年经历塑造了他们的艺术。本期域外栏目推出安娜·拉迪(Ann Landi)的一篇有意思的评论文章,看看那些年幼的艺术记忆和经历是怎样持续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并给予了他们怎样像...

    77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彭博:看不见的世界[图文]
    彭博:看不见的世界[图文]

    《空景》60cm×90cm布面丙烯2012年第一次见到彭博的作品是在去年的“青年艺术100”项目启动展上。远远望过去,作品犹如无数羽毛从空中倾泻而下,轻灵飘舞中竟带有穿透的力量。待走近了才发现,作品的名字其实叫做《微尘》,那满布画面的不是羽毛,而是一粒粒我们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微尘”。彭博的画中遍布这样的“微尘&rdquo...

    199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张逸天:恣意纵横最从容[图文]
    张逸天:恣意纵横最从容[图文]

    日前,张逸天的行书作品入展“问道金庭——浙江省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我市知名书法家张逸天有三十多年的习书的经历,他创作的作品洒脱自如、隽永蕴藉。特别是他的行书和草书作品恣意纵横,章法自由。书法作品曾获《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二十届兰亭书法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览最高奖——“王羲之书法奖”,多次获得全国行书展、全国草书展等等。在书法世界里,他固守着书法之道,张逸天说:”自己愿做...

    63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买家出手更谨慎 当代艺术仍消沉[图文]
    买家出手更谨慎 当代艺术仍消沉[图文]

    贾霭力《早安,世界》以240万港元起拍价流拍张晓刚1989年作《期待的生灵》108.75万港元成交吴冠中《周庄》2.36亿港元、崔如琢《飞雪伴春》3.068亿港元、张大千《桃源图》2.7068亿港元,连续3天拍出3件超过两亿港元的作品。上月结束的香港首轮春季艺术品拍卖上演疯狂一幕。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而今年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的两场春拍却接连传来天价纪录,成交情况较去年都有显著增长...

    174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文物要合理利用绝非充分利用[图文]
    文物要合理利用绝非充分利用[图文]

    拱辰楼烧毁前后国家文物局提供本报北京1月7日电(记者李韵)7日,国家文物局就云南大理巍山拱辰楼火灾情况向媒体进行通报。1月3日凌晨2时49分,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发生火灾。经调查,拱辰楼建筑城台上的木构建筑基本烧毁,受损面积为765.62平方米,其中一层456.08平方米,二层309.54平方米。根据现场熔痕鉴定,火灾起火点为拱辰楼东南角夹层上方,直接原因是电气线路一次短路所致。拱辰楼“...

    1454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谈一件古玉圭的断代问题[图文]
    谈一件古玉圭的断代问题[图文]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一支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苏南浙北)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因其先民制作了大量玉器而闻名,南方的良渚玉器与北方红山玉器,共同构成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两大板块。关于良渚玉器的研究也一直是古玉器学术研究的热点。在江苏溧阳文管会所藏一件标明断代为良渚文化的玉圭(图1),就其断代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硕士,以本人对高古玉器的认知判断来看,关于这件...

    36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