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 Cho Chung,韩国,“五色花瓶”,2013
“旅行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小村庄的艺术家做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而罗意威工艺奖(Loewe Craft Prize)有可能吸引他们参赛,他们也有了一个走出本土的机会。”纺织品设计师John Allen认为这是这一国际性工艺奖最大的意义。
重新认识“有用之物”
文化研究者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无用之物”,而具备实用价值的事物,不知为何,很少受到学界关注。我们的社会也因此逐渐形成一种等级排序,即:艺术高于设计,设计高于工艺。伦敦设计博物馆(London Design Museum)主管Deyan Sudjic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工艺被低估的主要原因。
珠宝设计师GirjsBakker承认,这一等级序列虽然漏洞很多,但的确反映了多数人的态度,他自己也深有体会——做设计主题讲座时,他能拿到很高的出场费;而讲珠宝制作时,他都是免费。
对工艺的低估,其实从文艺复习时期便萌芽了——当时,“艺术家”开始从“手艺人”群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随着时间推移,两者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艺术家是具备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的特殊人士,通过艺术创作来启蒙大众;而手艺人则是某一项特定技能的掌握者,负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后者是“实用的”,缺少“美感”和“创新”,因而一步步隐退到幕后。
因为这一普遍性的现象,2016年,LOEWE罗意威基金会设立了LOEWE罗意威工艺奖。这一基金会由西班牙奢侈品品牌罗意威(西语:Loewe)创立于1988年。这一年度国际大奖希望能够找到重新诠释传统或现有工艺,且反映作者独特创作语言的手工艺品。全世界范围内,年满18岁,任何性别的职业艺术家都能参赛。获奖者将获得50000欧元的奖金。
2018年是第二届罗意威工艺奖,超过75个国家的艺术家提交了近1900件参赛作品。年初,官网公布了专家团选出的30件决赛作品名单。接下来,评委会将从中选出2018年度的最终获胜者。
2018年5月3日,评选结果将在伦敦设计博物馆揭晓,“2018年LOEWE罗意威工艺奖”展览也会同期开幕,30件决赛作品都会参展。展览持续至6月17日。
Jennifer Lee,英国,“苍白的,阴影里斑点的痕迹,褪色的椭圆,青铜色的斑点,倾斜的架子”,2017
Loewe现任品牌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是“LOEWE罗意威工艺奖”最初的发起人。在设计师身份之外,Anderson也是一名多年的手工艺品收藏家,藏品包括陶瓷,纺织品,银器,木制品等等。他说:“手工艺对我来说是重要的灵感来源。因此,我想建立一个平台,让那些由陶艺师、编织艺人、家具设计师、珠宝匠和其他默默付出却被低估的艺术家们所制作的手工作品得到正视。现实中,最困难的其实是找到一种独特的制作方法,用制作者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并创造一个全新的作品。对于那些职业艺术家来说,工艺大奖是很好一个机会。”
源于传统,生在当下
这两年入围罗意威工艺奖决赛的作品中,有两件出自中国艺术家。2017年的入围作品之一是郑志龙的《树椅》(Tree Chair),这把完全由木头制成的椅子,像是直接从树里生长出来的。现在在广州做设计师的郑志龙,曾在江西山里度过童年时光,从小目睹著身边的大树一棵棵被砍倒,分切成方料后一车一车拉出大山的场景。长大后,他仍记得那些树,因此有了这件作品——完全属于树、属于大山的椅子。
来自杭州的设计师陈旻的作品《杭州椅》(HangzhouStool)则入围了2018年的决赛。竹椅的主体部分由16片竹片和一根竹竿组成,竹片弯曲成圆弧状,并在两端黏合在一起,如同水面上的波纹。看着有些脆弱,实际上坚固而柔韧——陈旻已经测试过,80公斤的人坐上去椅子也毫发无损,体重轻的女孩子坐上去,竹片下弯程度小,“还有一种往回弹的舒适性”。
早在2006年做毕业设计时,陈旻便想着模仿水波荡漾的纹理制作一把椅子,这要求材料轻薄、有弹性、而且够牢固。他用纸做了一个模型,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这个想法只好先搁置。
Simone Pheulpin,法国,“特大号增长”,棉织物和针,2017
近十年之后,经人介绍,陈旻在萧山的一家竹制品厂找到了梦寐已久的材料:每片厚约0.3毫米的竹片,若应用得当,会有极大的弹性和牢固度。在自己的工作室,他完成了这把历时多年的竹椅的制作。“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现在泛滥了,DESIGN in China(中国设计)也不少了,我更希望世界看到DESING in HANGZHOU(杭州设计)。”这是陈旻目前最大的心愿。
去年罗意威工艺奖大奖获得者《生命之树》同样取材于木,创作者是德国的艺术家ErnstGamperl。在职业学校接受细木工艺的教育后,凭借著对木材独到的鉴赏力,Gamperl的木艺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
《生命之树》的外形为巨大的木质容器,取材于一棵在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的橡树,树龄已经超过300年。他以树木原有的纹理和裂痕为基础,精心雕刻出饰有金银丝的平行凹槽,随后将粘土、泥土、岩粉和木材本身的鞣酸混合,给作品添上了一层恰当的有机涂饰。作品表面布满天然瑕疵,讲述著这棵大树几个世纪的经历。“《生命之树》探索了形而上的价值观和社会信息的交汇点。它既美丽,又让我们了解了资源回收的价值。作者用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抢救倒下的树木并令大自然恢复生机的主旨。”评委会主席Anatxu Zabalbeascoa在颁奖时说。
来自韩国的漆器艺术家CHUNG Hae-cho的作品《五个彩色杯子0831》(Five ColourVessels 0831)同样是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体。他的作品与一门极为古老的工艺,韩国干漆法(Ott-chil)有关。在这种干漆法中,最重要的原料是漆树树液,这种树原产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由这种树液制成的漆具有超强的依附性,隔水隔热性能很好,且能保持很久。Hae-cho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漆由永远的“配角”变成了作品的主体——在纸上画好造型、再用发泡胶做好模具后,他开始上漆,每涂一层漆都要进行固化和打磨,漆面干燥后开始涂下一层。这一动作反复十多次后,漆本身具有了一定厚度,待漆面干燥后,取出发泡胶,剩下的部分便成了一个带有现代主义极简风格的杯子。
完成一件作品后,Hae-cho常带上它走到阳光充足处,观察漆面的颜色,“这样做成的漆本身具有高度的光泽,也会随着之间发生变化。”他选择了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做成五个大小相近、造型上有差别的容器。除了美术角度上的考虑,这五色也有文化的表达——五色代表了韩国民间文化里的自然五要素:金、木、水、火、土。Hae-cho的作品反映出韩国人对于确定感的重视——从传统技艺到特定的材料,再到五色组成的“阴阳”。
结合传统技艺,且融入当下的视角和新近的科技成果的现代工艺,这是手工艺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启发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珠宝艺术家Ramon Pulg说,传统手工艺有它的实用性,不会因为工业时代而落后消亡,而是会在变革中得到传承。譬如印刷术,随着纸质阅读减少,一些人会使用活字和油墨来制作独立杂志,用艺术的方式来做书,这与最初的印刷术已经大不一样。“手工艺有可能做到自我革新,”Pulg说。
来自童年与故乡的记忆
除了来自特定文化传统的现代手工艺作品,也有一些作品没法一眼辨认“国籍”,而是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
来自丹麦的SteffenDam至今已经和玻璃“共事”超过30年。他的入围作品《好奇柜》(Cabinet of Curiocities)由几十件装在玻璃容器里的“标本”组成。有人问他的标本取材于哪些动植物,他说:“我的动物来自一堆混合物,我的花儿还没有取名字。”实际上,他的“标本”都是他脑海里杜撰出的生物,它们都诞生于他想象丰富的“生物的宇宙”。这种想象力和对生物的兴趣与儿时在祖父书房度过的许多时光有关。
Dam的祖父算得上一名收藏家,他的书房里有很多昆虫标本陈列盒和各种各样关于动植物的书籍。客人来访时,祖父总能很快找出与大家讨论相关的书籍或标本,作为辅助参考。“祖父的图书馆不是随意摆放,而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秩序性。我创作时也以这两点为目标。”而图文结合科普书里的各类生物,随着年月更迭,在Dam的记忆里慢慢长成了另外的模样。
Dam曾经是一名制造产品模具的工具制造工(Toolmaker),几周时间集中做一个模具,每一步骤要求绝对精准,不容许出任何差错。有天,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一本关于玻璃工艺的书,他一下爱上这门“速度很快,有很多未知”的工艺。“当你把高温的玻璃放在地板上,你会忍不住要继续往下探究。”Dam说,“我想知道如果...”是他的亲友们从他这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Dam的《好奇柜》的原型是几世纪前一些科学家与贵族放置藏品的专用橱柜,为满足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四处搜罗新奇物件,这也是“好奇柜”(德语:Wunderkammer)一词的由来。以前,他创作过虫子和海洋生物系列,后来扩大到植物和陆地生物。对他而言,好奇柜的迷人之处在于其“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它具有蛊惑的力量,观众看了会忍不住发问:这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怎么跑进去的?
Dam的回答很简单:“这世上总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法完全理解。”
Sam ThoDuong或许很赞同Dam的回答,他的作品也常常给人带来一种“惊讶”。这次,Duong的作品《结冰/看见(海)/观看》(Frozen/Se[e/a]/Look)入围了罗意威工艺奖决赛。14岁时,Duong跟随父母和兄弟从越南移民到Pforzheim,德国的珠宝之都。在Duong眼里,这儿是“黄金之城”,少年时的他很快被珠宝技艺吸引,考上大学后选择了珠宝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他理想中的自由设计师。
创作之前,Duong会花大量时间来观察大自然和日常细节,也喜欢用找得到的各种材料来做试验,比如水果残余、塑料袋甚至卫生纸。“观察生长与衰落的过程让我很着迷,”Duong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写道。而他的老师、珠宝设计师WolliLieglein描述这位学生的创作态度就像“日记写作者”,“什么也不会漏掉,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被注意到,一点点完善,渐渐显露完整面貌。”
《结冰/看见(海)/观看》也源自这样漫长的观察和思考,作品中“结冰”部分的前身是作品《帽子》。在得到专门颁给手艺人的大奖“Hanauer市黄金铁匠”(Hanauer Stadtgoldschmied)后,Duong获得一笔奖金和在当地的美术学院的驻留机会。“难得能够度过清净的六周,没有产品的期限压力,可以允许我上千个想法自由地释放。”Duong说。
Rita Soto,智利,“折叠记忆”,马毛,植物纤维,铜,不锈钢,银,多种尺寸,2017
每天走去学院工作室的路上。Duong都会路过格林兄弟街,这是《格林童话》的两位作者曾居住的地方。《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个儿时读过的故事忽然冒出来,而眼前是寒冷的德国冬天常见的景象——挂满冰花的树枝。他发现,这树梢的小团雪球很像小矮人带的帽子,结合自然景象和童话人物形象,他设计出了“雪帽子”形状的项链。驻留结束后,他继续四处“采风”,大规模去观察和收集各种树结冰的样貌。观察充分后,《结冰》系列顺利地完成了。
厕所卷纸搭配大颗珍珠,空酸奶盒加宝石.....将昂贵和简易品组合在一起,是Duong偏爱的创作方式,这种搭配看第一眼,会给人一种幽默感,而它内在其实保持了与自然的联系,像他最早用珊瑚做的系列首饰《珊瑚》(Ingwer)和《车厘子》(Kirschsteinen)。他希望人们在佩带自己的作品时,能够想到与我们距离日益变远的大自然。
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生于波兰,移居伦敦近20多年的女雕塑家Aneta Regel怀有相同的心愿。她的作品《雨石》(Raining Stones)和Duong的首饰里寒冷的北国气息不同,而是充满了明亮的颜色与生命力。
Regel说,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祖国波兰的自然景观——那儿的森林、河床和河底的鹅卵石。她从这些自然生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形式、能量和节奏感。“我的作品带有拟人化的引用和自传性的叙事。从自然中发现的人体和物体让我无法抗拒。”Regeld的陶土作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呈现出生命体的情感与多样的体态,或坐、或卧或斜倚。
Jonathan Anderson说,“手工艺是LOEWE的根基。作为品牌,我们致力于做世界上最纯粹的手工艺。这是当代性的体现。”在Anderson看来,设立国际性的手工艺大奖,不仅能鼓励手工艺人的创作,也是一种对当今数字时代’非现实性’的反抗:“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几乎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占据了统治地位,而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想要更加有质感的东西,我们渴望更多的实际接触。”
Anderson预感到,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而生产者需要更加负责任,重新开始采用手工艺,“比起从便利店买来四个一模一样的白杯子,人们更想要四个不同的杯子;人们也希望知道它出自谁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