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宁:油画人物《檀香扇》
先后任职于海南话剧团,中国广州交易会,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71年起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1970年至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1987年和1989年美国韩夫纳画廊曾为他在纽约举办了两次成功的个人画展。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语不惊人誓不休,艺术要有强烈的魅力方可惊人,但惊人不是靠哗众取宠,朴素也能惊人。创意任何人都有,但没有深厚的技法根底,任何创意都发挥不出来。——陈衍宁
1987年,在美国纽纽赫夫纳画廊举办了陈衍宁首次个人画展,展出引起了很大轰动,陈衍宁这个名字被众多美国人所认识。两年之后,他的第二个画展成功举办。当时英国商界一位名人阿妮坦在曼哈顿参观陈衍宁的个人画展时,对陈衍宁的作品《檀香扇》—见倾心,她一口气买下陈衍宁的3张作品带回英国,同时也把陈衍宁的魅力带回伦敦。
1990年,陈衍宁荣获英国肖像画比赛大奖,得奖的作品正是这幅《檀香扇》。檀香扇,它唤起了陈无数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母亲经常用檀香扇,这激发了他创作怀乡题材作品的灵感。中国画讲究章法,而黄宾虹曾经说过,章法即虚实。陈衍宁将这种虚实强烈的对比运用在《檀香扇》的创作上,大片黑把黑緑黑衣虚化,而少女的头手扇身则用最实的线条刻画,檀香扇面精雕细镂的花纹—片片层层相叠凸现音乐感,少女的简洁典雅,画面大虚大实的对比造就—种东方韵味的张力。陈衍宁的作品不仅打动英国艺术家协会的专家们,也打动了英国,不少名人乃至英国皇室成员都邀陈衍宁请为其画像。
《白纸扇·檀木扇》具有强烈的“古典”情调。典雅的女性,安静的姿态,柔和的光线,黑色的基调,使画面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趣。画家技法纯熟,笔触与色彩均不露圭角,融洽地揉合在一起。但画家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力求对“古典”作出一些发挥。画面中有两位女性,画家把她们平行地放置在画面中央,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成为两个均衡对比的形体,从而使“古典”带上了一些奇异的不尽和谐之处,也使单纯的肖像似乎具有了某种情节。
四十年代出生的陈衍宁,作为当代中国第四代画家写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七十年代中期崛起,成为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时代赋予这一代画家的使命,是继续完善中国写实油画艺术,把西方古典油画语言的精神和技巧全面吸收过来,使之在中国的地壤上茁壮成长。
陈衍宁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基本功,他的素描不仅画得准确生动,且有自己的追求。作品中迷人的轮廊线和结构美,常使人为之叫绝。在色彩上,他善于以刀代笔,用刀的刮涂、堆、拉产生特殊的趣味。他灵活自然地运用色彩,用较少的颜色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他注意笔触和笔势美,注重色调的和谐与优雅,注重画面境界的创造。
陈衍宁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他作画勤奋,素有“画牛”之称。几十年来,他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基本功。他的素描不仅画得准确生动,且有自己的追求。作品中迷人的轮廓线和结构美,常使人为之叫绝。在色彩上,他花功夫最多,他善于以刀代笔,用刀的刮涂、堆、拉产生特殊的趣味。他灵活自然地运用色彩,用较少的颜色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他注重笔触和笔势美,注重色调和和谐与优雅,注重画面境界的创造。他的油画创作无疑是得益于他的中国画的修养。陈衍宁十分重视绘画技巧和技艺的完善。他视技巧、技艺的完美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这大概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他能在西方肖像画坛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陈衍宁的油画艺术之所以为此得到西方社会的“厚爱”,和陈衍宁之所以能在哪里“恣意放纵”地施展自己的才智,也与此不无关系。
身在异乡功成名就的人对故国的怀念往往会更加的难以割舍,作为画家的陈衍宁也不例外。他的不少新作,画他记忆中的人物和事物,表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充满了怀旧的情怀。其笔下的女子,恬静温婉,蕴含着幽雅、清丽、真纯的东方韵味。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象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艺术上的修养。《月亮门》便是这样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在其构图的布局上。画面利用最能体现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月亮门的满构图形式和方形画布自身的几何形体,在画面上洞开了一面类似中国团扇画面效果的特殊构图门径,这是陈衍宁匠心独运的地方。作为深谙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的中国艺术家,他当然知道月亮门在中国建筑中多出现在室外建筑如墙体等处的开放的建筑空间中,但是陈衍宁将这一形式用在了直接窥视建筑室内景的内门之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心目中的一种开放性的姿态,无论艺术家是不是有意这么安排,它最终传递出了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自信。月亮门里面刻画的正是中国传统卧房的布局和家什,门内景呈现一种水平三分结构和纵向的对称形式,传统窗型构成了画面的上部,光线从窗后照入室内,为画面人物的面庞罩上了一层光环。画面中间和下部是类似中国北方被称为“炕”的一种卧(坐)具,中间的几案又将水平画面一分为二,右面坐着婉约恬适的女主人公,左面的座位上是空着的,如果你想到“男左女右”这句中国俗语,你或许就不难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这种不在场安排的意图,这个座位的主人公究竟属于画家本人抑或是其它什么人,甚至就是观众,这就需要留给看画的人自己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