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弯弯
古城下的阳光
画笔高歌信天游
——董永越的西部丹青赏读
人民美术网总编 李人毅
董永越偏爱陕北。他说:“陕北人,就像黄土地那样古朴、厚重、博大,又是那样善良、纯真、安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精华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些正是我多年来所追求和要表现的。”为此,欣赏画家董永越国画作品,就如同走进了古朴厚重博大的西部世界,贴近了善良、纯真、朴实、坚毅的陕北人群,融进了中国西北农村田园风光和民俗风貌的氛围中,去接受一次文化洗礼。
晒粮
圆月
1、以新异和神奇艺术形式表现了人和土地、生灵与家园的依赖关系
画家的作品可分三方面内容,一是以乡村小景为主的“山塬系列”,描写的是经历风雨雪霁沟壑纵横的西北地貌景观,如《小溪弯弯》、《古城下的阳光》等,这一组组静物中,通过对默守家园的生灵们入微的刻画,展现了陕北风情的古朴、厚重、博大。二是描写陕北劳动人民的居家生活或耕耘劳作的一些场面的“塬上人家”系列,如《晒粮》等,展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以及人和土地、家园的生存依赖的关系。三是以陕北农村小夫妻回娘家为主题的“走亲戚系列”如《圆月》、《正月雪》、《十五的月亮》等,这组系列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两口或者带一个小娃娃,他们从不同场景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仿佛是吟唱着一首老曲不断填着新词的乡村小调,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的西部世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地靠龙脉、毗邻古都、荟萃人文,厚重的历史和地域资源是艺术创造和文化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画家走进了黄土地,也就登上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地,董永越以他潜心创作的艺术成果为阶梯,攀上了民族精神的高坡。当我们欣赏他的作品时,就好像驻足一个高高的文化之塬,领略和感悟西部丹青的博大新异和神奇。
十五的月亮
正月雪
2、以写实性和装饰性营造温馨、祥和而又神秘的艺术氛围
董永越的国画作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写实性和装饰性。在写实作品中,有挂着红灯笼的山村《瑞雪》及冒雪牵着牛蹒跚而行的《北风吹》,有山间希望小学和塬上人家,也有一群母鸡在老树石墙柴垛间流连的闲适氛围的《寻觅》。画家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写实能力,把黄土高原生活的感悟融入了这古朴、厚重、洗练的绘画风格中。然而这只是他创作的一个阶段,他认为陕北题材的创作要走到地域文化的核心中去发掘整理,找到适合于生活基础和审美情趣的样式,用画笔唱出陕北的丹青信天游。其特点是以线性造型画人物,以水墨的渲染来画场景,勾线填色与制造肌理相结合,使作品充溢着一种温馨、祥和而又神秘的气氛。
在人物造型上,画家汲取皮影和剪纸的表现形式,夸张而生动,作品着意突出了头部和五官的刻画,使眼睛成为画面的主体,意在增强人物的神韵,如《村头》、《陕北早晨》等。在董永越的水墨装饰画中特别注意对细节的描写,人物服饰和道具都取材于深入生活的写生和对传统民间图案的吸纳,如在《回娘家之七》中所呈现的简明概括的民族风格,有着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北风吹
瑞雪
3、注重神韵气象的表现,以装饰水墨画形成独特的自家样式
元代著名的美术鉴赏家汤垕在《画论》一文中曾说过:“人物于画最为难工,盖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韵气象”。董永越深知画人物难,就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对其笔下的人物的神韵气象的表现上。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其《东坡集》中也谈到:“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口鼻。”这也正是董永越描绘人物的性格、情趣的关键所在。
这种神韵气象,画家也表现在对绘画色彩的运用上。董永越采用了高艳度,强烈对比的中国传统配色方法,但是画家却巧妙地将红、绿、蓝、白、黑等组织成缤纷绚烂,亮丽明快的视觉效果,这都缘于作者注重色域面积、及色彩间的相互呼应、穿插与点缀。同时,画家又在五色基础上,拓展了色域范围,如黄色,就有藤黄、淡黄、土黄、葵黄之分,使观者产生了“惊彩绝艳”的视觉冲击。这在《小憩》、《转磨磨》、《秋之声》等作品中,有着精彩的诠释。他把壁画和写意国画两种技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装饰水墨画”。这种鲜明的个性语言,形成了董永越独特的自家样式。
寻觅
村头
4、传递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构成了画作本身的学术张力
董永越的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家的每幅画作都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将西部人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下的不懈追求和面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绘画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这里有在田畴劳作的人们;有守家纳鞋底的婆姨;还有在山间小学山国旗下游戏打《国球》的学生们,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传递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一抹阳光》水中的锦鱼,蓬勃怒放的《瓶花》等,在牵动着人们的情思,构成了画作本身的精神品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意是说,作品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及大美的表现形式,才是其生命力的动因。
回娘家之七
陕北早晨
董永越把目光聚焦在西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中,与那里的人和赖以生存的土地建立了血肉联系,就如这牵动着我们情思的《黄土地》、《雪霁》等作品,让我们感受到,当民生的命运走进了画家的情感世界中,显象在笔下时,升华的必然是画魂。这就是画作本身的张力所在。
董永越1989年至今一直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他供职在天津杨柳青画社编辑室,在以慧眼寻找佳作,并将其问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修炼着内功,因而佳作频仍,如《古城下的阳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国球》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雪霁》、《黄土地》、《春韵》等入编大型画集。
董永越
董永越,男,1960年生,1989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环艺系壁画专业,学士学位。现为天津杨柳青画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装帧艺委会理事。2006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学习考察,2007年获天津市宣传文化 “五个一批”人才称号,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
1988年摄影作品《祝福》在全国第四届尼康奖摄影大展中获优秀奖。
1989年摄影作品《泼水节》在全国柯尼卡彩色艺术摄影大奖赛中获优秀奖。
2000年国画作品《古城下的阳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获优秀奖。
2001年国画作品《新春》入选首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
2002年国画作品《姐妹俩》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3年国画作品《国球》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
论文发表情况
2000年《旅游摄影杂谈》在《华北信息报》发表、《简谈中国画的装饰性》在《中国书画报》发表。
2005年《梦里水乡》在《天津书市报》发表。
2006年《大众欣赏与时代美感—杨柳青年画艺术的特点》在中国《工人日报》上发表。
2014年国画作品《秋韵》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春韵》入编大型画集《1900—1997中国工笔画》;《雪霁》入编《中国优秀工笔画集》;《黄土地》入编《中国工笔画精选》。
瓶花
转磨磨
国球
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