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越窑青釉刻莲瓣纹水丞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楼钢
束口、鼓腹、圈足;内外满施青釉,釉层肥厚,釉色泛黄,足端有六处支烧垫条痕迹;外腹刻大瓣之双重仰莲纹。
水氶亦称为“水中丞”,文房用具之一种,用于盛装研墨用水,一般还配有或金或银或铜或玉所制之小勺。同样功能的还有水注,类似缩小的壶。
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文字,而文字的记录需要有专用的工具。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文字是刻划记录的,如陶器上的刻画纹、甲骨文、金文等,但是可以肯定很早就出现书写的文字,只不过书写文字的载体没有保存到今天,或者是尚未有发现而已。文字的书写,需要有墨配合,而研墨则必须用水。陕西姜寨曾出土一套仰韶文化时期的研具,包括石制的研盘研棒和小杯一个,这个小杯就是盛水的,恐怕就是最早“水氶”的雏形了。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最早的成套文房用具“笔墨纸研”,当然这里没有“笔”,因为已经霉烂没有保存下来,而那时的“纸”则是简牍或者缯帛。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第一个高峰期,魏晋南北朝则是第二个高峰期,从出土文物以及文献记载情况看,如果说先秦时期还没有专用的文房用具,那么在魏晋时候就已经陆续出现并开始定型。水氶的定型应该是在唐代,包括金银器和陶瓷,如长沙窑就有类似的标本。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对文房用具更加讲究,不光是作为用具,而且是作为摆设或者是爱物了。明以后文房用具已是相当多样化、系列化,仅与笔配套的器物就有笔床、笔格、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等等。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专门用一节文字来评述各类水氶之优劣:“水中丞以铜性猛,贮水久则有毒,易脆笔,故必以陶者为佳。古铜入土岁久,与窑器同,惟‘宣铜’则断不可用。玉者有圆口瓮,腹大仅如拳,古人不知何用?今以盛水,最佳。古铜者有小尊罍小甑之属,俱可用。陶者有官、哥瓮肚小口钵盂诸式。”说明文人士大夫对水氶的选择与使用极其讲究。不过他说“玉者有圆口瓮,腹大仅如拳,古人不知何用?”其实这就是玉水氶,器型与这件五代越窑青釉刻莲瓣纹水氶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