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图文]

时间 : 01-25 投稿人 : 小东 点击 :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 | 陶瓷科普

1037 粉彩花鸟瓶 50-60年代

我国拥有悠久的瓷器收藏历史,下到民间,上至宫廷,因着瓷器使用的寻常可见。古代先民惜物,即便瓷器“冲线”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请焗瓷匠来修好,然后继续使用,而对于精细的或先祖留下的瓷器,则会更细心使用、保管。因而,老瓷器还是留下来很多。民间有“民窑”,宫廷有“官窑”,江湖和庙堂都在瓷器文化的熏染下,对瓷器爱惜有加。一代代传下来,碎了积,存了碎。一般年代越久远,留下来存世的完整器就越少。

但如今,发现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收藏爱好者包括古玩店、艺术家等,一说起“老瓷器”,都认为最起码是民国以前,“古瓷器”则应在清末以上。很少有人提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国瓷”以及“文革”期间特别定制烧造,或带有“红色”印记的瓷器。而以年代论,这些瓷器是“最近”烧造的瓷器,按理存世量很多,且无论是民间还是国有文博机构,应保存、搜罗一批精品。【但事实是,它们恰恰在当下很少被看到。】是否是被“私密”藏在大小藏家那里?小编也接触过众多瓷器收藏爱好者,看过大量古玩店、长三角多家文物商店,鲜见它们被“先知先觉”的藏家收藏。大多数瓷器藏家,以“年代太近”而不将其视为“文物”,或以“政治意识太强”、“缺乏文人气息和艺术特色”等理由一概拒之。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 | 陶瓷科普

1038 粉彩和平盛世玉壶春 60年代

以古玩或艺术品的几个收藏标准来衡量,“建国瓷”、“文革瓷”才是一个有待藏家关注的“被遗忘的角落”,是一个亟待开掘的“金矿”。

自身实用价值反映了藏品创作、制造之初的实用目的,是一个类别藏品得以继续传承的基础原因。“文革瓷”是指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10年间国内各地陶瓷厂生产制作的带有“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以及后来生产的所有具备“文革”典型风格的瓷器,如以工农兵形象、样板戏题材、毛主席语录等为题材的装饰瓷件、生活器具和雕像等。

特定的历史时期,充满“文革”特色的题材,成就了“文革瓷”不可复制的独特的历史地位,无论是造型、绘画艺术以及制陶技术都突显出时代的烙印。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 | 陶瓷科普

1040 粉彩五老四少瓶 50年代

“建国瓷”、“文革瓷”具有“稀有性”。由于“建国瓷”产生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年限很短,只有20年,记载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氛围,这是历朝历代瓷壶无法比拟的。“文革”时期,定制而生产的瓷器总体数量上很少。较多的是老百姓生活日用瓷,但新时期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方面的改变,绝大部分其时的“文革”日用瓷也因为搬家被当作“废品”清理掉了,存世量减少,这便成就了“建国瓷”、“文革瓷”的收藏契机——“物以稀为贵”。“建国瓷”、“文革瓷”,其历史科研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也非常独特。“建国瓷”、“文革瓷”,是特别年代、特殊审美的承载物、见证物。文化艺术作品中,瓷器和文学有所不同。有人说,解放后“17 年文学基本已是废纸一堆,但17 年的绘画依旧是瑰宝”。因为文学指向永恒性,需要发现那个人类共有的普遍的经验,书写那些永恒不变的人性,而绘画不是。瓷器也一样,更多样式的工艺品也同样如此,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记录的是时代的奇观和特定的风俗。“新的意识形态美学造就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它凝固在瓷器或画面上,让我们明白,人们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从而让我们通过这种画面视觉回到那个时代。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 | 陶瓷科普

1042 古彩开光人物福筒瓶 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瓷业处于百废待兴状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陶瓷这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号召各地成立国营性质的工厂,保证批量生产并以此推动出口创汇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于是诞生了千年瓷都“景德镇十大瓷厂”之类的大型陶瓷生产企业。这些工厂里的老陶艺家,几乎个个都是名家。如景德镇雕塑瓷厂的曾山东、蔡敬标、何水根等,皆为成名于民国晚期的雕塑名家;再如,前身为明清御窑厂的建国瓷厂的瓷器,均由徐悲鸿、齐白石、梁思成等宗师级的人物亲临指导把关;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里还有民国“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及其“八友”的后代和传人:王锡良、汪桂英、刘平、王怀俊、徐亚风、胡庐、周国桢、张松茂等人。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 | 陶瓷科普

1043 7501茶杯 75年

由此,一些专家评说,“‘建国瓷’的工艺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个时代。” 而 “文革瓷”,在中国2000 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与“文革”一样是史无前例的。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文革瓷”与历代瓷器存在着较大区别。其特点是胎瓷厚,具有时代色彩浓厚、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特点。尤其是当年由轻工部陶研所出品的毛主席专用瓷(7501),被称为“红色官窑瓷”,因其工艺水平极高,存世量极少。

相关文章

  • 五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图文]
    五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 [图文]

    明嘉靖、万历时期,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烧成了 "五彩"。何谓"五彩",并非五色,而是多种彩色之意。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主要有两类;一是红、绿、黄为主的纯粹釉上五彩,一是以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一般习惯所谓的典型嘉靖、万历五彩,就是指的青花五彩,而红、绿、黄的釉上五彩瓷器比较少见。五彩与斗彩瓷器有明显的区别,斗彩是釉下青花为主,它与釉上彩互相辉映,争奇斗艳...

    2001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南宋吉州窑鉴藏:色如翠玉吉州绿[图文]
    南宋吉州窑鉴藏:色如翠玉吉州绿[图文]

    ■南宋 吉州窑绿釉印花高足碗(侧面) ■刘志勇(宝港国际拍卖艺术总监,陶瓷鉴藏专家)宋代时期的江西境内,不但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玲珑剔透、质地 如玉的影青釉瓷器深受赞誉,而且吉州永和窑烧制的剪纸帖花、褐彩画花、刀笔刻花等黑釉窑变瓷器也名扬遐尔。其中因烧制工艺难度大,产量稀少的吉州绿釉器至 今仍未被古陶瓷研究和收藏鉴赏者所全面认识。现将本人收藏多年的一件吉州窑绿釉印花碗的基本特征描述如下,供同好者鉴赏...

    1154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霍华述瓷:三阳开泰祝福羊年[图文]
    霍华述瓷:三阳开泰祝福羊年[图文]

    (图1)清乾隆官窑珐琅彩三阳开泰纹双联瓶,通高21.4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霍华述瓷三阳开泰纹是清代瓷器上的常用纹样,在其他工艺品上也常见。画面描绘三只羊(谐音阳)自由自在,红日高照,祥云缭绕,孩童灵秀,充满生机。有的瓷瓶,在瓶上贴三只羊头,或者有三块彩斑,但在图上只能看到二块,寓三阳开泰之意(图1至图4)。(图2)清乾隆官窑青花三阳开泰纹扁瓶,故宫博物院收藏。三阳开泰是贺岁吉祥语。中国传统文化认...

    1925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越国时期的官窑:亭子桥窑址的发现[图文]
    越国时期的官窑:亭子桥窑址的发现[图文]

    亭子桥窑址考古发掘现场亭子桥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亭子桥。亭子桥窑址于1986年被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亭子桥窑址主要分布于山体东侧,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掘出7条窑炉遗迹,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 龙窑。该窑出土文物类型较多,数以吨计,主要是原始...

    1668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紫砂收藏正升温 大师支招辨真伪[图文]
    紫砂收藏正升温 大师支招辨真伪[图文]

    自从“宜兴紫砂陶工艺”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收藏界掀起了收藏紫砂的热潮。收藏紫砂要学会“三看”专家介绍说,收藏时务必从美术角度进行“三看”。一看泥色。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紫砂泥的种类也较多,哪几种泥色最佳并无定法。但必须注意,有的泥中掺入了不少矿物燃料。二看肌理效果。由于紫砂壶一般不施釉,全靠素面素心沟通茶人,那么肌理效果就成了选择时的外观标准之一。三看造型艺术。紫砂壶主要有两大类:一为花...

    1051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解读釉下五彩瓷[图文]
    解读釉下五彩瓷[图文]

    醴陵黄獭嘴焦源宋朝窑址出土青瓷片醴陵国瓷的概念,与醴陵二十世纪初创烧世界独一无二的“釉下五彩瓷”这个重大发明有关。釉下五彩瓷是怎么回事?在其背后,又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问世,国瓷地位的奠定,及其至上品质的形成,决非偶然。釉下五彩瓷不只是在醴陵这方热土上诞生的神奇,也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进化的趋势与归宿,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结晶。当我们悉心触摸釉下五彩瓷的时候,还会感应到...

    280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原来康熙是一代创爷 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图文]
    原来康熙是一代创爷 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图文]

    清代瓷器新造型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清康熙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棒槌瓶棒槌瓶的...

    1457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图文]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图文]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大型皇家宫苑,颐和园秉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视为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丰碑。或许颐和园风光景致太过美轮美奂和名声卓着,而使其园藏文物的价值受到了些许遮蔽和掩盖,以至于颐和园园藏文物的绝代风华似乎还未被世人明了。多数人提到颐和园文物,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晚清宫廷陈设和生活用品,其实颐和园现藏文物近4万...

    642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瓷器:有一种美叫做何朝宗[图文]
    瓷器:有一种美叫做何朝宗[图文]

    北京诚轩2016年春季拍卖会Lot 870 明晚期德化窑白瓷何朝宗制书卷观音坐像 32cm. High明晚期德化窑制瓷水平臻至巅峰,名家辈出,尤以嘉靖万历时期著名的德化窑瓷塑大师何朝宗最为著名,其所塑神佛像形神具备,气韵典雅,被誉为旷世杰作,为后人景仰。拍品观音坐像即出自何朝宗之手,为德化瓷塑之代表作。何朝宗作品传世不多,见有钤“何朝宗”篆书葫芦形印、“何朝宗印”篆书方形印者。拍品与故宫博物院藏明...

    991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瓷画家丁晓青陶瓷作品欣赏[图文]
    瓷画家丁晓青陶瓷作品欣赏[图文]

    丁晓青 釉上彩 《云蒸霞蔚》瓷板50x50cm丁晓青简历:丁晓青、男,景德镇当代学院派瓷画家。陶瓷绘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评为大学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委员会理事, 2011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资深教授、知名陶艺家李林洪先生。陶瓷绘画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拍...

    568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如何区分陶瓷的贼光与宝光[图文]
    如何区分陶瓷的贼光与宝光[图文]

    陶器 来源:杭州日报 文/蔡暄民一些藏友经常问我:“究竟如何来辨别陶瓷‘贼光’与‘宝光’的不同?”在一些书本上,或者专家在电视上都曾侃侃而谈:“宝光”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像玉一样温润的、内潋的、养眼的;而“贼光”呢,是表面的、张扬的、刺眼的浮光……对于尚未入门,或者初入古陶瓷收藏之门的人来说,这些论述还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譬如,说“宝光”如玉一般的温润,而玉有和田、俄罗斯、阿富汗……还有新玉、老玉、高...

    564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中国发现首个陆羽煮茶三彩器 展现茶圣真容[图文]
    中国发现首个陆羽煮茶三彩器 展现茶圣真容[图文]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陆羽煮茶三彩器(3月18日摄)。(记者 李博 摄) 中国首个再现茶圣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日前在唐三彩故里——河南省巩义市的一座中晚唐之际的墓葬中被发现,这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茶圣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 “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弃儿、貌陋、口吃,中国茶文化奠基人、茶圣陆羽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记者日前专程赴巩义一睹茶圣“真容”。这件...

    825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餐桌上的人体陶瓷[图文]
  • 陶瓷的另类艺术:融化的餐具[图文]
    陶瓷的另类艺术:融化的餐具[图文]

    融化的餐具将精美的表面花纹诗意地保存了起来。现居伦敦的智利艺术家LiviaMarin的系列作品NomadPatterns意在告诉我们,当今的消费文化存在大量的浪费和丢弃习惯,而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也是我们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长年累月的使用它们,已经与他们建立了联系,他们并非那么普通化。...

    1562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乾隆朝瓷器:乱花缤纷中的盛世图景 [图文]
    乾隆朝瓷器:乱花缤纷中的盛世图景 [图文]

    说起清朝的瓷器,不得不提的自然是康雍乾三代。不同于康熙朝瓷器的端庄,也与雍正朝瓷器的淡雅有异,乾隆朝瓷器则呈现出繁缛的面貌。在乾隆朝瓷器中,彩瓷占有极高的比例,珐琅彩、粉彩等瓷器,都达到了艺术上的新高度。清代的历史,发展到乾隆朝,可谓迎来了它空前绝后的巅峰。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特定的时代气息与时代心态的折射。如果说透过铺采摛文的汉赋,所见到的是大汉之风;透过唐代所推崇的膨胀的美,所见到的是盛唐气象...

    266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