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明代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图文]

时间 : 01-25 投稿人 : 格格 点击 :

明代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 | 陶瓷

明代弘治景德镇官窑瓷业的衰落

在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业的"黑暗时期"以后,成化景德镇官窑瓷业进入了明代瓷业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永宣传统产品得到恢复,创烧产 品、仿古制品也陆续涌现,尤其是斗彩的成功烧造,更为成化制瓷业增添了时代艺术特色,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种局面未能保持到弘治时期,朝代 的更迭使瓷器的烧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御厂窑事很快地由"盛"转而为"衰",这种转变集中反映于两个方面:一是烧造数量的剧减;另一侧是色彩的单调,由成 化"艳"的倾向转而为"素"的趋势,这两点构成了弘治朝瓷业走下坡路的主要特征。考其凋蔽原因,当与孝宗帝朱祐樘的治国之道及个人嗜好有关,本文主要谈谈 这方面的问题。

(一)在瓷器研究领域内,很少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弘冶一朝,因为这个时期似乎并无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且,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是明代中期一 个瓷业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其间除了弘治朝传世品稍少外,发展比较平衡,似无明显的衰落迹象,在未考察这一问题前,笔者始终不怀疑这种传统看法的正确性。 然而,通过研究,事实提出了有力的反证,一经比较弘治朝瓷业不景气的迹象即刻显露出来,无论是烧造数量、品种、形制诸方面,都无法与成化朝相抗衡,也难以 同正德朝相提并论,这三个朝代官窑瓷业的起伏,呈现出一种"M"形的发展趋势。

笔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传世的成化、弘冶、正德瓷器作了一次粗略的统计,发现弘治朝的制品出乎意外的少,在国内,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台湾省故宫 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博物馆拥有较多数量的弘治瓷器外,其余仅见零星收藏;在日本、美国等一些收藏中国瓷器较多的国家,对弘治瓷器的收藏也是微乎其微。 在出土器物中,除了景德镇御厂窑址的残片外,其余只是个别的发现,几无成批的弘治瓷器出土。

从品种看,弘治官窑器也无法与成化、正德两朝相比较,现将这三朝有传世实物为依据的烧造品种分列如下:

成化:斗彩、五彩、青花、青花黄彩、青花加彩、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祭红、祭蓝、紫金釉、黄釉、黄地绿龙、白釉、白釉刻填绿龙、豆青釉、仿哥、仿钧等。

弘治:五彩、青花、青花黄彩、釉里红、黄釉、黄地绿龙、紫金釉、白釉刻填绿龙、白釉刻龙露胎、豆青釉等。

正德:五彩、三彩、素三彩、矾红彩、青花、青花红绿彩、青花黄彩、黄釉、黄地绿龙、紫金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祭红、白釉、白釉刻填绿龙、孔雀绿釉、瓜皮绿釉、豆青釉等。

成化朝烧造的斗彩瓷器,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品种,它们绝大多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手里还有部份收 藏,从其数量来说并不算少,但令人惊讶的是弘治一朝竟未见一件斗彩瓷器!足见这一类处于艺术巅峰的名贵作品至治时已停止烧造了。只有五彩尚有少量制作,目 前仅从国内外出版物上见到几件作品①,且艺术质量已远不如成化斗彩。其他制品均袭成化旧制,但有的已不能与成化器同日而语,比较突出的是题材单调,纹饰多 数是传统的龙纹,在艺术处理上也出现了不正常的状况,例如青花游龙碗中龙的布局很不协调,龙象征着腾跃,但别扭地跃于莲池,这种题材以后绝少见到。再如白 釉露胎刻龙盘,这种盘应是本朝的典型器,但制作较粗糙,龙的神态也缺乏生气,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五彩龙纹盘也同样有这一质量粗而稚拙之感。青花是每一朝均 有大量烧造的主流产品,但弘治青花不仅少见,且形制均匀为小件盘碗类,英国大维德藏弘治九年纪年款瓶一对,形制较大,制作较精致,但属民窑烧造。当然,由 于前朝老艺人尚在,技法并未失传,许多瓷器的制作依然保持着成化的良好制作风格,而且也生产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色釉--低温娇黄釉,这种色釉的烧造超过了 前朝,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最高水平。但这种色釉的高质量并未能改变弘治朝釉彩品种单调的状况,综观,弘治朝瓷业之现状,与前后朝相比几乎处处趋于劣势, 这一切,显示着该朝瓷业的不景气。

(二)传世实物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弘治朝瓷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传世品的稀少其原因有多方面,有时因战争,宫廷灾变等历史原因也可导致传世实物 的减少。因而分析主要原因还必须了解当时朝廷对景德镇御器厂的瓷器烧造抱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影响,因为掌管御器厂烧造大权的是皇帝本人。

下面是弘治朝宫廷中一些日常记载,反映了官方对当时御器厂瓷器烧造的动态和反应。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兰州临清镇守、四川管银课、江西烧造饶器、"广东新渌守珠池内官悉令回京②。

按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崩,九月壬寅孝宗即位,减饶州烧造内官时已是孝宗当政。上述同官,所担任的并非是当时最重要的职务,召其回京不 是商议什么军国大事,而应是停止其所辖业务活动。后来的史实证明,此举的目的,无疑是节约资财,限制瓷业,打击为非作歹的宦官。

弘治三年十一月"甲寅,内阁大学士刘吉等言:……近来工役繁兴与军民困苦,如沙河桥自成化十四年被水冲坏……又如江西磁器,内府所收计亦足用, 今又无故差内官烧造、未免扰人……乞将沙河桥南海子做工军士尽放回营休息,烧造磁器内官停止不差……上曰:灾变叠见,朕深忧惧,思图消复惟在恤民,今卿言 天寒军士久劳,工役及烧造内官骚扰地方,诚宜停止,江西烧造磁器,内官不必差③。"这段史料详细说明弘治弘治三年仃差内官烧造瓷器是大臣上谕,向朝廷陈述 原委,孝宗才决定停止不差的。其原因十分清楚,这些内官太监,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大臣对此甚为不满,所谓"扰人"仅仅是一种婉转的措辞:而所述"内府所收 计亦足用"之语正说明内宫瓷器的贮存数已是十分巨大,不必再烧。显然,这些瓷器绝大多数是成化时期烧造的,因为孝宗执政三年,两度裁减、停遣烧造内官,景 德镇御器厂的制作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度,即使没有停烧,其数量也有限。因此,可以说,弘治早期几乎没有多少瓷器生产。

除了听从臣下的谏言,不差内官前往江西督烧瓷器外,孝宗还进一步放宽了对民间征收制瓷原料的政策:

弘治五年三月"辛未初八日,以皇太子礼成诏告天下":……各处额办派办物料除军需供应器皿外,其余朱漆,油麻、铜丝、铜青、铜铁等,……白墡④、矾红、烧造缸釉等土……等项自弘治二年十二月以前拖欠未征者悉与蠲免,已征在官者仍解本部并本处收贮以备别用⑤"。

由于许多行业的停止,这些额办派办的物料似乎已没有多大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备用物资贮存于官府,而且拖欠年限迨至弘治二年年底为止,很可能以后 三年内并未征改。这里,有一点应当注意,这段材料中提到的"矾红"可能就是烧造包括成化斗彩在内的红彩料,把它列为朝廷征收的原料中的一项,足见成化朝对 矾红是重点征收的,因为它与制瓷主要原料"白墡""缸釉"列在一起,这种彩料的蠲免进一步证实彩瓷的烧造在弘治朝完全进入低潮,朝廷对这种费财甚多的制品 显然已不感兴趣。

弘治中期以后,景德镇官窑瓷业又在朝廷内官的严加监督下,生产比较精致的瓷器,以致又一次引起了大臣的强烈不满:

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礼科给事中涂旦等言……近者差内官往苏杭等处织造缎匹,陕西等处织造羊绒,织金彩、妆曳撒秃袖、江西烧造各样瓷器,俱极淫 巧,又取福建丝布追督甚急,况各处连年灾伤,边方多事,重以骚扰,百姓何以堪命?伏望一遵旧制,非常额一切停止,不宜停止者,责其进纳,所遣内官通行取 回,庶可以宽民力……上曰:讷忠言联当自处,王铖既用之边族,置勿论,其余令所司斟酌以闻⑥"。

孝宗帝这一次的态度比较暧昧,显然他对上述物品不无需求之意,只是碍于面子,或者说尊重臣下之苦口良言,因此还是把决定权下放给有关衙门。

两年以后(弘治十三年四月癸丑),"礼科都给事中宁举等以灾异言十事",其中一节财用谓:"近者屡差内臣往陕西苏杭织造驼绒缎匹,饶州烧造瓷器,凡诸工作动费不赀,况所差者假公营私,用一造百,……乞取回各处督造内臣,减光禄寺无名供应,以安民心……上纳之⑦" 。

宁举等所奏内容与两年前涂旦等所奏内容基本相同,可能前面孝宗批复的"令所司斟酌以闻"之言,臣下并未完全(或无法)执行,因而宁举等再奏并着 重指出了"动费不赀"和宦官的"假公营私,用一造百"对地方百姓的危害。从这里可以得知弘治十一年以来烧造瓷器所耗资财颇大,从而可以推测,弘治朝在这一 阶段可能烧造了较多质量较高的瓷器。似可认为,这一阶段是弘治瓷业的高峰。

弘治十五年三月癸未,孝宗"命取回饶州府督烧瓷器内官",其由为"从巡抚都御史韩邦问奏也⑧"。韩为巡抚江西都御史,他在地方上显然深知浮梁民 困和宦官贪酷之实情。于是又一次撤除了督造内官。与此同年"弘治十五年奏准,光禄寺岁用瓶坛自本年为止,已造完者解运,未完者量减三分之一⑨"。这一减烧 措施似与韩邦问之上奏事有密切关系。

次年(十六年)七月江西按察司佥事任汉上地方事宜,其中有:"一谓江西地狭产薄而科赋比常加倍,景德镇烧造瓷器所费不赀,卫所军士有半年不得支粮者,乞暂将解京折量银两并起解运,兑军粮未减半坐派多剩留以济军士,其军需颜料并瓷器之类亦暂停免二三年⑩"。

任汉的上谕在当时并无答复,但后来可能还是兑现的,同年十二月"已未,吏部尚书马文升奏……乞将弘治元年以来所派一应物料量为停免……工部复奏 弘治十年以前及十三、十四年分派所宜蠲免停止者十七事疏上俱从之⑾"。这段史料中虽未知有否停免烧瓷,但从有奏必从的实际情况看,景德镇御器厂极有可能在 很大程度上停烧或减烧。

综观孝宗当政十八年,对监烧瓷器内官的遣召谕旨减烧是十分频繁的,其间仅罢免、召回烧造内官的次数就至少有五、六次,而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 出现,这种撤而复遣,遣而复罢的做法,在许多朝代皆有,但在弘治朝显得特别多,而且别的朝代往往是监烧者不力,烧造质量下降而遭朝廷训斥或贬滴;但弘治朝 则是宦官"骚扰百姓"等原因造成。凡此种种,对御器厂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于是产量剧减,多种品种取消,质量有下降趋势。《明史》食货志在叙述正德朝瓷器 时统计:"自弘治以来,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件"。计划内的三十余万件没有完成任务,这主要是由于朝廷采取了上述一系列限制措施后逐渐拖欠积压的。因此,对 造成这种官营瓷业萧条的主要责任者孰谁,是十分明确的了,它完全与孝宗帝的治国之道相适应,与其统治时期所奉行的政策相适应。

(三)弘治帝是何许人?在他当政时奉行的是什么政策?在明代各朝君主中,孝宗朱祐樘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旧史家对他的评价也较高,誉其统治时 期为"弘治中兴"。《明史》对他更是赞颂备至,谓:"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 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⑿"。诚 如史料所记,孝宗是一个比较懂得治世之道的开明君主,他任用贤臣,采纳忠言,勤于治理、裁抑宦官,并提倡节俭,与民休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俭"。在 他当政时期,减烧景德镇瓷器仅是无数措施中一项,明史记载,他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另外,不 断"免各地灾税粮"、"赈灾民"、"免织造"、"闭银坑",甚至对正旦、万寿圣节、重阳、冬至等节日宴赐百官之常例,也经常命"免宴赐以节钱钞"。执政十 八年,禁减项目之多,为历朝所少见。由是而"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执政期间,臣民欢欣,朝野鼓舞。当然这是相对前后朝昏庸之主而言,其父成化、其子正德 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宠用宦官,朝政腐败。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看,景德镇御器厂瓷器生产在弘治朝走下坡路乃是势所必然,顺理成章之事。这对后世瓷器研究者 来说不无遗憾,因为如果孝宗与其父其子一样不加限制的话,当时的瓷业是不会停滞不前的,说不定的有方面还胜于成化、正德,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做 法是明智的、进步的,符合广大臣民的愿望的。

(四)在分析一朝瓷业兴衰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下面这一因素,即皇帝个人的嗜好有时也可能会造成瓷业的兴衰。如宣德时朝政并不腐败,但宣宗喜好瓷 器,其时青花及各类制品俱佳;景泰帝可能格外欣赏珐琅器,由是该朝流行"景泰蓝"扌舀 丝珐琅器;成化帝似乎对彩瓷有特殊兴趣,因而斗彩制作特别精。但弘治由于"兢兢于保泰治盈之道"夙夜忧勤、忙于政事,似乎在器用方面并无特殊嗜好,也没有 什么闲情逸致去欣赏瓷器,更无暇顾及孰好孰坏。但是,有迹象表明,弘治帝喜爱素色,反映于瓷器上的是传世实物绝大多数色泽素净,另外从史料也可窥见其嗜素 之一斑,如弘治十五年三月"已亥,先是有旨,自正月初一至十二月二十七日,但遇御膳进素日期,俱令光禄寺禁屠,户科给事徐昂等因言今一岁之中禁屠断宰者凡 一百一十一日……"。从中可知,弘治十五年一年内御膳进素日期可达一百一十一天,约占全年三分之一,而且关于"进素在祖宗朝本无故事,惟皇上好生之德出自 天性,故爱惜物命,至于如此⒀",说明弘治早有食素习惯,其御膳进素也是常事,而越到后期可能进素日期更多。由此类推,食素所需之器皿必然与所盛食物相适 应,其色调必然相和谐。因此,弘治帝对素净器皿的使用是比较多的,再说,宫中的器用主要以皇帝的活动为轴心,任何事物必须以皇帝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因而我 们又可推断,弘治嗜素,嗜素之结果导致对素净器皿的广泛使用的需求,这是弘治朝瓷器色泽为什么普遍较素的又一因素,这一因素对该朝瓷业的相对衰落,无疑也 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案头文玩瓷笔筒鉴藏[图文]
    案头文玩瓷笔筒鉴藏[图文]

    图1阮振亚笔筒是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有说我国五代、宋代就有了笔筒,但从实物和文献两方面看,笔筒应该出现于 明代中晚期,很可能始于竹笔筒。明以后,笔筒成为了中国置笔的主要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 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到了清代及民国,瓷笔筒成了各种材质笔筒的主流。这是一件汪野亭款浅绛彩山水笔筒(图1),通高 10...

    1139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回归原始 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回归原始 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以色列艺术家TaliaMukmel用砂子结合面粉、水和绳索,把它们“煮熟”,用最原始的方法得到了这些带有浓郁原始气息的艺术品,它们被命名为Terra-Cotta(陶土),为什么会有种想吃的冲动?...

    1902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 珐琅彩欣赏:皇家独享 瓷中贵族 [图文]
    珐琅彩欣赏:皇家独享 瓷中贵族 [图文]

    珐琅彩的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 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肘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

    980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定窑瓷器:颜色天下白[图文]
    定窑瓷器:颜色天下白[图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被宋定窑镶银口刻花碗定窑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中国最古的瓷器》一文中曾谈到:世之言瓷者,以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均为宋代五大名窑,推而上之以柴、汝、官、哥、定为中国五大名窑。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是北方白瓷的杰出代表。经过叶麟趾先生提示、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踏访,再加上墓葬塔基定窑文物的出土,学者们孜孜不倦深入研究...

    1645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图文]
    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图文]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雷珍民(右)与喻德江先生共同为“喻氏陶瓷馆”揭牌图 左二为喻德江先生 成教化 助人伦——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在西安文理学院,还有一座博物馆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个馆 里收藏着三百多件陶瓷器,这些珍贵的瓷器,便是由喻德江先生无偿捐献的,因此命名为“喻氏陶 瓷馆”。“喻氏陶瓷馆”里藏品涵盖鈞窑、越窑、临汝窑、鲁山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窑口标准器,并有多件珍贵的...

    1527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紫砂壶艺大师陆慧军:上善若水水无争[图文]
    紫砂壶艺大师陆慧军:上善若水水无争[图文]

    宜兴是中外闻名的陶都,陶都宜兴紫砂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紫砂经济的辉煌,也孕育了灿烂的紫砂文化,更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紫砂人才,年过半百的陆慧军就是其中之一。陆慧军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就考入了宜兴均陶厂的艺徒班,师从多位名家大师。后又考入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并于88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班深造。创作的作品追求神、韵、气,曾多次在大型紫砂专刊上刊登。一路走来,尽管磨砺坎坷,他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他喜欢...

    1995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火烧山窑:中国发掘最早纯烧原始瓷的窑址 [图文]
    火烧山窑:中国发掘最早纯烧原始瓷的窑址 [图文]

    浙江火烧山窑址火烧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1984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县文物工作者发现。 2007年3月至5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火烧山窑址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 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器物器型丰富火烧山窑址器物成型方法有轮制、手制和泥条盘筑法。该窑...

    826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迄今未解的哥窑之谜[图文]
    迄今未解的哥窑之谜[图文]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的一件传世哥窑瓷盘不慎被损坏,于是乎一石激起千层浪:除有些看热闹的外行纷纷谴责故宫不负责任外,有些业内人士也对哥窑的身世大做文章,这让有关哥窑瓷器的身世之谜在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元、明、清的记述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

    1571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中国陶瓷讲究象形取意 强调静态和完整性[图文]
    中国陶瓷讲究象形取意 强调静态和完整性[图文]

    故宫博物院专家称,想创造出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必须认真研究古陶瓷日前,由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从各自藏品中遴选出的163件套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该展览不仅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外销状况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也引起人们对当代陶瓷外销的反思。从一些展品中,我们就能大致了解明清外销瓷的一些特点,这对外销瓷的藏家来说,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鉴赏青花果树纹油醋瓶展览中有一对清康熙时期的青花果...

    207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鼻烟壶收藏:掌中珍玩贵在工艺(组图)
    鼻烟壶收藏:掌中珍玩贵在工艺(组图)

    鼻烟壶田 波图中所示为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清乾隆款料胎珐琅彩人物图鼻烟壶,高7.1厘米、腹宽2.8厘米,胎质洁白细腻,绘画精细入微,是一件玻璃与珐琅彩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该鼻烟壶用珐琅彩在料胎上作画,正反面所绘女子一为渔妇、一为农妇,融入了西洋绘画技法,画法精细,色彩典雅华丽。底部蓝料楷书款“乾隆年制”,可知是清代宫廷造办处承制的珐琅彩鼻烟壶精品。制作鼻烟壶的材质种类繁多,有玻璃、瓷、玉、翡翠、水晶...

    769 陶瓷 陶瓷图片 陶瓷作品鉴赏
  • 考古揭示明清御窑瓷器落选品处理法[图文]
    考古揭示明清御窑瓷器落选品处理法[图文]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明清皇帝的御用瓷器,从烧造到使用中产生的残次品、落选品、损耗品都怎么处理?25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上,或可一窥究竟。该展呈现的考古新成果属首次公开亮相。明清两朝于江西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专门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为保证御用瓷器所体现的权威性,宫廷对御窑瓷器的烧造一直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据文...

    1370 陶瓷 陶瓷知识 陶瓷作品鉴赏
  • 猴年说猴——当猴子遇上瓷器[图文]
    猴年说猴——当猴子遇上瓷器[图文]

    春节将临,举国欢庆新春,今年为“甲申年”,申即猴年。猴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的联系最为密切,被人喻为聪明、机智、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灵气的象征,尤为青年喜爱。元 天蓝秞猴柄壶H23cm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猴祖”的说法,古籍如《诗经》、《礼记》、《尔雅》、《庄子》、《列子》、《山海经》、《淮南子》、《世说》等均有记载;笔记、野史、小说等记载尤多。记载名称各异,遂有猴、猿、猨(音‘猿’)、猱(音‘挠’)...

    619 陶瓷 陶瓷作品 陶瓷作品鉴赏
  • “十二生肖”有匹鼠[图文]
    “十二生肖”有匹鼠[图文]

    千人万人的疑惑我和你都是知道的,大凡遇有鼠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厌恶,鼠们的猖獗与放肆,总是招来一片喊打声。尽管如此,却多少个世纪以来奈何它不得,年年商议着灭鼠,鼠们竟越发地多了起来。于是,天帝创造了猫,专为对付贼耗子。老鼠便去冥王那里投状,哭诉猫们的赶尽杀绝的种种手段。冥王爷立拘猫来问讯,猫一想冥王爷爷该是儒家人物,便单单地举鼠们深更半夜偷吃学子必备的圣贤书为理由,所以为保住圣贤诗书不遭鼠害,它...

    402 陶瓷 陶瓷科普 陶瓷作品鉴赏
  • 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千年邢瓷之光 [图文]
    告诉你一个未被探触过的中国:千年邢瓷之光 [图文]

    白釉大象邢州白瓷,通称“邢瓷”,不仅是邢台的文化符号,也是当时国家的地理标志。尽管邢窑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得踪迹难觅,但它烧造的瓷器以及遗留下的文明碎片却走向了永恒。打开尘封的历史,遥望那片千年的洁白,依然看到那簇不息的炉火。如今,深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邢瓷珍品,依然独步天下,璀璨夺目,闪耀着让人沉醉的神秘之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名窑之一——邢窑,究竟在什么地方?相当长的时间里,提起它连“老邢台”人也...

    1580 陶瓷 陶瓷资料 陶瓷作品鉴赏
  • 清代粉彩多口瓶鉴藏[图文]
    清代粉彩多口瓶鉴藏[图文]

    清代乾隆粉彩多口瓶。文/图 陈铭培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早期的瓶类主要用作饮用器,后来多为陈设观赏器,其中观赏类的花瓶,就有葫芦瓶、玉壶春瓶、梅瓶、棒槌瓶、天球瓶、盘口瓶等,形状各异,品种众多。昨日,我市收藏爱好者梁为波来电说,他藏有一个清乾隆时罕见的多口花瓶。昨日,笔者在梁为波的藏室观赏了这个奇特的花瓶。花瓶高14.5厘米,面径17厘米,底径13厘米,圈足,通体施绿粉彩釉;造型...

    422 陶瓷 陶瓷欣赏 陶瓷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