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图文]

时间 : 01-10 投稿人 : 小宝 点击 :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 | 艺术品欣赏

陈曼生像

文人在紫砂器上题铭始于明末清初。至清代嘉庆朝,真正将丰富文化内涵融入壶铭以咏物、记事、抒怀者,陈曼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本文讲述的两把具有传奇色彩的紫砂壶都源于他的创作。

陈曼生两大贡献

同我国很多历史上的大艺术家一样,陈曼生仕途上成就不高,但艺术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于金石书画以外,陈曼生尤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这样一种追求付诸紫砂陶艺,便形成了陈曼生在壶上的两大贡献——

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雅度大增。第二大贡献,是他天马行空地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 | 艺术品欣赏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作铭紫泥扁石壶

陈曼生在世时,曼生壶已遐迩闻名,需求者众。从他的亲朋好友、文人雅士到社会名流,争相以能拥有一把曼生壶并用之泡茶或自饮、待客而引为荣尚。惜陈曼生身后不到百年之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连年兵爨,祸及民生。及至甲午战争爆发,曼生壶幸存者已寥寥可数。就连清代晚期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湖广巡抚吴大澂,请人遍寻曼生壶不可得,都感慨道:“唯曼生壶令老夫心动而终难遂愿,此乃一身之憾矣。”幸后终得一壶,了却心愿。

曼生扁壶,我一把,你一把

西泠拍卖十周年拍卖会上一把清嘉庆?杨彭年制、陈曼生作铭紫泥扁石壶曾是研朴堂李研吾旧藏。这把壶,制作工整,包浆浓郁,且神韵十足。壶身圆周壁上镌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丙子冬月曼生作铭。”铭文书法横连通顺,制工精准爽利,堪称陈曼生自铭自刻紫砂壶的真迹珍品。

无独有偶,坐落在西湖畔的唐云艺术馆珍藏着唐云捐献给国家的八把曼生壶。受家风熏陶,画家唐云儿时便渴望收藏曼生壶,他穷毕生精力,苦苦寻觅,仅得八把曼生壶真迹。其中一把曼生扁壶,铭文也是“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 | 艺术品欣赏

唐云艺术馆

这把茶壶,原是上海的收藏家宜古愚的藏品。后宜古愚家境衰落,老人又生了病。古董商们知道宜古愚要卖这把曼生壶,几次上门,可是宜氏几次都没有把此壶卖出——他很关心这壶的命运,到了古董商手里,将来就不知它要流落到谁家了。如果不是流落到识者手里,那是把这把壶白白地糟蹋了!宜氏收藏的理论是:玩物如处友,贵在相知相识。宜氏得知唐云要收藏曼生壶,于是亲自把壶装在锦盒之内,送到唐云家中,并赌言“你会与它终身为伴的。”果然唐云一生都将此壶爱护有加。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 | 艺术品欣赏

唐云所藏曼生扁壶

据说,唐云和20世纪50、60年代时任上海市委财贸部副部长、市委常委的李研吾是世交,他们生前过从甚密。20世纪70年代,唐云就曾借过李研吾的曼生扁壶在家中欣赏,把玩,也泡茶品茗。1978年,李研吾调去天津工作,在书信往来中,唐云还特别叮咛:“曼生扁壶,我一把,你一把,都是真的,你要好好宝之。”

如此,同样铭文的曼生扁壶就有两把。查文字、拓片、照片和幸存实物,目前尚无发现“第三胎”存世。

研朴堂的缘分

要弄清李研吾旧藏那把曼生扁壶的经历,得倒回到1964年。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 | 艺术品欣赏

一代收藏大家钱镜塘影像

那年钱镜塘先生因所谓交易文物“偷税漏税”被有关部门施以重罚,罚金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幸有好友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刘国钧出面保释,代交罚金,助其渡此“劫难”。虽说钱镜塘是沪上与吴湖帆齐名的大收藏家,却属于工薪收入一类。出狱后的钱镜塘已身无分文,无奈中只得将家中收藏的一些文玩杂件携去广东路“石玩市场”(今上海文物商店)换取些许小钱以维持家计。这一年,“研朴堂”(研朴堂故主即李研吾)续藏钱镜塘出售的文玩中不仅有“丙子冬月”曼生扁壶,还有一件高凤翰篆铭“小方壶”的观赏石,配底座,吴湖帆写铭文:“钱镜塘道兄珍藏,宋坑小方壶”。

根据钱镜塘后人、西泠拍卖上海办事处主任钱道明先生回忆,这两件文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不是藏家所重的“小玩意儿”。吴湖帆也藏有一把曼生壶,“文革”初造反派抄家时碎于地……所以,“研朴堂”续藏曼生扁壶,既是缘分,也是幸事!

时过境迁,当年的“小玩意儿”现如今已是身价百倍,在 “研朴堂”收藏整整五十个春秋后,“丙子冬月”曼生扁壶回到陈曼生的故乡参加西泠十周年庆典秋拍,斯人已去,扁壶尤存,带出一段传奇故事外,终拍出近535万元的高价刷新了曼生壶的拍卖最高价格记录。

国宝传奇:存世仅两把的曼生扁壶 | 艺术品欣赏

西泠拍卖十周年秋拍现场

相关文章

  • 精美贴纸艺术[图文]
  • 文玩圈的猫腻:各手串造假前和造假后的区别[图文]
    文玩圈的猫腻:各手串造假前和造假后的区别[图文]

    今天早上小二吃老豆腐,正在抱怨老板韭菜花咸死人的时候,突然飘来一首林忆莲的《夜太黑》。顿时小二若有所思,付帐走人,回家奋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什么是文玩的正道呢?最起码一点,不论贵贱,爷花的是真银子,总得收点真货吧?但如今火爆的文玩市场暗流涌动,花真钱卖假货的事情天天都在不知疲倦的进行着。哎!并非无正道,只是夜太黑啊。自古正邪不两立!黑暗中小二愿为诸位明公作孤灯一盏,把我曾经中过招的...

    661 艺术品 美术作品资料 艺术品鉴赏
  • 美丽砗磲展现缤纷海世界[图文]
    美丽砗磲展现缤纷海世界[图文]

    杨波收藏的白色海南砗磲贝样品。收藏的种类丰富多彩,有自然形成的奇石收藏,有精雕细琢的玉石收藏,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画收藏,有经久不衰的瓷器收藏,而说起魅力收藏就不得不提到那些源自深海的藏品了。在神秘的海洋世界当中,经过岁月的洗礼,让它们从动物、植物变成了活化石和有机宝石,备受收藏爱好者的亲睐。美丽砗磲展现缤纷海世界砗磲,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贝,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

    1253 艺术品 美术作品 艺术品鉴赏
  • 传统蒙古族头饰别具魅力[图文]
    传统蒙古族头饰别具魅力[图文]

    品鉴专家: 格日勒图(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委托人:乌女士这是我家收藏多年的一套蒙古族女性传统头饰,头饰主要由白银和红珊瑚制成。头饰最下方的银穗末端还有银制的铃铛状装饰。不知道这样的民族传统头饰收藏价值如何,希望专家指点。专家鉴评:这是一套蒙古族女性使用的传统头饰。蒙古族女性的的头饰在用料上十分讲究,她们喜欢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来作装饰,这和与蒙古族的观念有关。 蒙古族女性头饰的种类丰富...

    1214 艺术品 美术作品图片 艺术品文章
  • 夹子还是袋子?Clip Bag by Peter Bristol[图文]
    夹子还是袋子?Clip Bag by Peter Bristol[图文]

    近来大热的香港黄鸭进港,笔者领悟到,“有时候,放大日常物品就是艺术”,这句话不无道理,今天这个单品又是验证例子之一。由设计师PeterBristol设计的ClipBag。什么嘛,这不是夹子一个吗!是的,就是把我们日常的夹子放大到包袋的尺寸,两个铁夹就是金属提手,掰开,黑色部分就是装物件之处。这个外观还蛮有趣的,男女皆可用!...

    602 艺术品 美术作品欣赏 艺术品欣赏
  • 地面上的3D涂鸦:把路搞成这样 还让不让人走啦[图文]
  • 今夜的灯光让你如此美丽[图文]
  • 寓意吉祥的案头清玩:“侍女葫芦”[图文]
    寓意吉祥的案头清玩:“侍女葫芦”[图文]

    案头清供着两只小葫芦(见图):一只是亚腰葫芦,体型小而匀称,头顶还留着一小截干枯的藤蔓;另一只是小壶状葫芦,上面烙有精美的仕女图。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这三个字在《诗经》中皆可找到。作为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在中国传统的审美里具有别样的意义。葫芦谐音是...

    1967 艺术品 美术作品 艺术品鉴赏
  • 精美木刻版画欣赏[图文]
  • 护士节藏品:“护龄卅年”纪念章[图文]
    护士节藏品:“护龄卅年”纪念章[图文]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笔者虽不是护士,但藏有一枚“护龄卅年”纪念章。这件藏品是一位友人特意从外地古玩市场上买来,然后转送给我的。这枚纪念章带有原盒,直径4.5厘米,重约11.4克。纪念章正面印刻有“护龄卅年”字样,纪念章下方那盏明亮闪耀的提灯为“南丁格尔油灯”。南丁格尔是护士巡视制度的创立者,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她曾手持风灯参加战地护理,士兵们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达崇高的敬意,并...

    1983 艺术品 美术作品欣赏 艺术品欣赏
  • 年少的回忆:机械小鸟[图文]
  • 小蛋壳大世界[图文]
  • 砗磲买卖灰色链条背后的利益追逐[图文]
    砗磲买卖灰色链条背后的利益追逐[图文]

    随着文玩圈子逐渐扩大,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的砗磲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砗磲是禁止私自捕杀、买卖的。由于人工养殖的砗磲品质低下,所以目前市场中流通的多是被明令禁止交易的天然砗磲。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何还会有人非法捕捞、售卖?本报记者就砗磲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解读。市场热催生的产业链乱象近几年来,继海南黄花梨之后,被称为佛家七宝之一的砗磲逐渐成为...

    1910 艺术品 美术作品知识 艺术品科普
  • 广西博物馆馆藏历代铜镜精品:鉴映千古[图文]
    广西博物馆馆藏历代铜镜精品:鉴映千古[图文]

    蓝韶昱铜镜是古人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品,亦称“鉴”或“照子”,是我国起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铜器之一。铜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直至清代被玻璃镜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绵延4000多年,其发展的历史纵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铜镜以其仪态万千的形制、神奇瑰丽的纹饰、辞旨温雅的铭文、炉火纯青的工艺、丰富多样的用途而被公认为一朵绚丽的古代物质文化奇葩。广西博物馆馆藏铜镜近百面,大多为广西本...

    1015 艺术品 美术作品欣赏 艺术品欣赏
  •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形铜行灯[图文]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形铜行灯[图文]

    战国鼎形铜行灯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金叶众所周知,学会使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而人类开始使用灯,则实质上是用火的合理延伸。我国古代的灯具制作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灿烂的华夏文明相应相称,达到了非常精湛的水平。特别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战国到两汉时期,随着艺术题材日益广泛化、世俗化,工艺手法也趋于多样性和创造性。这段时间的工艺品制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洋溢着现实生活...

    1446 艺术品 美术作品图片 艺术品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