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篆刻艺术美在哪里?(篆刻常识)

时间 : 11-06 投稿人 : 小武 点击 :

篆刻艺术美在哪里?(篆刻常识) | 篆刻常识

无论美术书法,或是音乐舞蹈、诗词文学,其艺术境界方面是息息相通的,有着共同的规律,但又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各个艺术门类,各有不同的艺术语言,篆刻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篆刻艺术的语言,是指其艺术形式而言,既不是指篆刻中印文的文学性内容,也不是指篆刻艺术所表现出的或高古、或稚拙、或典雅、或清丽的诸多艺术境界,而是指构成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字法、刀法、章法诸因素,对于纯粹意义的篆刻艺术(以审美为目的),或可说其形式也就是其艺术美的内容。

篆刻艺术语言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扬弃、融会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既有独立性,又有包容性的艺术语言形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在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中。

战国玺印可比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虽然已初具形式,但随意性、变化性较大,是不严格的一种形式;汉印可比作唐诗,已具有了较为严谨的、相对固定的形式,但又与唐诗不同,格律诗是经过历代文人们从民歌式的诗经、散文化的古风中逐渐提炼升华至唐代而完备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具有自觉性的、成熟的艺术表现语言,而汉印的艺术语言虽然也是成熟的,但仍是未经文人加工过的璞玉,其形式是在印工的长期制作和人们长期使用过程中渐渐定型的,真正具有自觉性的篆刻艺术语言的成熟,是自宋元以来文人介入篆刻创作后的事,但秦汉印已为篆刻语言定了基调。

篆刻艺术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如印章形制的影响,受入印文字的影响,受印章制作及使用方法的影响等,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篆刻艺术必须在方寸印面的舞台上表演,这是其区别于书法、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语言的根本之处。

篆刻的基础是书法,所谓的印从书出,即是要把书法取之入印,但书法必须经过适合印章形制的改造变化,摹印篆的产生、九叠篆的创造都是书法语言转化为篆刻语言的结果。篆刻的章法略同于绘画的经营位置,但只是类别上的略同,其实是两种语言,绘画的章法要受画面的形式、笔墨表现及描写物象的影响,而篆刻的章法则要受印石、印文及刀法需要的影响,所以篆刻的章法不能任意曲伸,不能用绘画的疏密构图办法机械地施之于印,不能形神全违以秦汉印为基调的话语,只能在这个基点上求变化。篆刻艺术的用刀又有其特有的程式,诸如切刀、冲刀、单刀、双刀之类的,不同于雕塑艺术和工艺制作的用刀,如雕琢晶莹的玉石工艺品,以其光洁甜润为美,而这种甜润正是篆刻用刀的大忌。

金石意味是篆刻艺术语言的基本特点,但篆刻的金石意味又与石刻摩崖、青铜钟鼎的金石意味有着区别,篆刻是通过印文这个载体去表现金石意味的。那些非文字的肖形印,当然可以从汉魏石刻造像、绘画等形式中去汲取借鉴,但也不可在印面上按汉魏石刻作依样葫芦,古肖形印中的“印味”是石刻、绘画中所没有的。篆刻创作对于各种书法遗迹的借鉴,如汉碑、铜器铭文、汉简、砖文等,同样不可生搬硬套,都要进行一番转化为篆刻语言的功夫,而不是取而代之。

篆刻艺术的表现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比如元朱文,就有一个渐变过程,秦汉印中的朱文与后世的元朱文大不相同,元朱文的字法本不属于篆刻而是书法艺术的语言。如明人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就说:“古印皆白文,本摹印篆法,平正方直,庄重壮健,雅而可观。字初无圆,纵有斜笔,亦取巧写过,毋用玉箸及他篆,用则不庄矣。”这段话就是说玉箸篆必须改造变化才能入印,否则会破坏篆刻艺术的基本语言,所以徐上达接着叹息:“朱文印自六朝以及于唐,古法其渐废矣。”但正是在这古法渐废之中,篆刻艺术语言有了发展,元朱文印以小篆直接入印,线条婉转畅达,方寸之内,疏密聚散,优游自在,本来是印外的东西,变成了印内的东西,人们慢慢习惯它,从六朝起经过了元代赵孟、王冕等一直变化,到了邓石如手里,才得到完全的承认。

如今的篆刻创作是个标新立异的时代,但谈一下篆刻的表现语言,加强篆刻艺术本体的意识,从一个侧面看,是不无好处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把握篆刻创作中的“印味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