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太师虘簋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太师虘簋 |
时代 | |
门类 | 青铜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291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太师虘簋❖图片
太师虘簋
太师虘簋局部
太师虘簋铭文
太师虘簋盖铭拓片
太师虘簋器铭拓片
太师虘簋❖简介
太师虘簋,高20.7厘米,宽30.2厘米,重6.12kg。
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
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
正月既望甲午,王在周师
量宫。旦,王格大室,即位。王
呼师晨召太师虘入门,立
中廷。王呼宰『0092』赐太师虘
虎裘。虘拜,稽首。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用作宝簋。虘其
万年永宝用。唯十又二年。
铭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0092』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相关知识科普
簋
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0025』”。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0025』。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对铭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盖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时在盖和器上铸有文字内容、字数及字体完全相同的铭文,称为对铭。
宰
县长官,即县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县令长曰宰”。
首
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