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秋桃绶带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秋桃绶带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821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秋桃绶带图轴❖图片
缂丝秋桃绶带图轴❖简介
缂丝秋桃绶带图轴,清乾隆,纵198厘米,横59厘米。
图以桃和绶带鸟为题材缂织,寓祝寿之意。作品原稿具有明代吴派画家陆治的“淡彩写生”之风格,工笔勾勒与设色没骨法相兼。艳丽的花卉、桃实与淡彩晕染的坡石、溪流相映成趣,绶带鸟笔墨工丽、写实,配色文秀雅致,属于文人画中工笔淡彩的画风,反映出作者娴静高雅的性情和蕴藉风流的艺术追求。
为追摹原画稿笔意,此作缂技灵巧多变,采用平缂、搭缂、长短戗、掼缂和木梳戗等多种技法,使色彩晕染更趋自然。尤其是在缂织桃实尖和晕染山石时,采用华丽精美的凤尾戗技法,从而更具装饰性。缂织细微处,如海棠花残叶,则频繁而灵活地变换色丝小梭,以求写实的效果。花朵和叶脉则用构缂勾勒以表现工笔画之趣味。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陆治
陆治(1496—1576年),字叔平,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因居太湖之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支硎山中。文徵明弟子,诗、文、书、画都有相当造诣,擅长画山水、花鸟,为“吴门画派”后期重要画家。花鸟画兼工能写,风格清秀。山水画笔墨劲峭,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没骨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昇擅此法。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平缂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搭缂
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
长短戗
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叉,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沿用。
掼缂
传统缂丝技法之一。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的不同颜色的色丝依纹样轮廓走向顺序缂织的方法。通常用来表现海水的层次等纹样。
木梳戗
缂丝技法之一,为朱缂法的一种。与长短戗不同的是,其不同色阶的丝线互相交错戗织时,边缘整齐划一,如同木梳齿缘一般,故名。
凤尾戗
缂丝戗色技法之一。戗头是一粗一细间隔排列,粗者短,细者长,似凤尾形。
海棠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
构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