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继锦堂发绣加官人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继锦堂发绣加官人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6335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继锦堂发绣加官人图轴❖图片
继锦堂发绣加官人图轴❖简介
继锦堂发绣 加官人图轴,清康熙,纵104厘米,横46厘米。
此图轴在本色缎地上用发丝绣制加官(冠)图。画面中童子捧冠,一官员作欲接冠状,其身后立一持扇侍从。作品师法明代画家仇英“笔法流转劲利”的白描法,用经过劈制的发丝勾勒线条。此图为了刻意追求线条纤细和圆润的视觉效果打破了传统发绣的滚针法,大胆地借鉴了平金绣,将发丝等距钉缀在画稿之上,使线条更加规整流畅,且丝毫不露衔接痕迹。画左上角有墨书题诗及线绣 “继锦堂印”。
此作品构图生动,劈丝纤细,绣工简练自然,代表了清代发绣高超的工艺水平。
相关知识科普
发绣
运用头发作绣线进行装饰的一种刺绣工艺。通常在白色丝地上用接针、切针、缠针、滚针、钉线等针法表现小幅白描作品。发绣宜绣制人物、山水和建筑等纹样,且人物画较少采用背景。一个技艺高超的发绣工匠为了使画面更趋生动,往往在刺绣前将纤细的头发像劈丝线一样再劈成多份,使所绣出的纹样线条更加细劲流畅。此外,发绣亦有丝线与发丝、金线与发丝及水墨渲染与发丝相结合等多种风格的装饰方法。
加官
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加官”即“加冠”,取谐音,寓意升官发财。
仇英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
白描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滚针
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
平金
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