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鼎帖本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鼎帖本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8497-60/8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鼎帖本❖图片
封面
册页1
册页2
册页3
册页4
册页5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鼎帖本❖简介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鼎帖本,定武翻刻本,挖镶裱,蝴蝶装册,三开半。墨纸半开纵23厘米,横9.5厘米。
该本系清徐树钧辑《宝鸭斋兰丛八十六卷》之一。外封题“兰亭八十刻 鼎帖”。江德量题跋认为此本与国学本相近。徐树钧题跋则认为,此本与绍兴十一年所刻《鼎帖》中定武本风神肥瘦及界画石泐缐文丝毫不差,当名曰“鼎帖本”。鼎帖博杂不精,久已无真拓传世,不得核校,其实就是翻刻的定武兰亭。
鼎帖又叫武陵帖。为汇刻丛帖。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武陵郡守张斛刻。选取《潭》、《绛》、《临江》、《汝》名帖,汇成22卷。当时武陵属鼎州,故得名鼎帖。卷首至四为帝王书,到22卷为宋人书。《法帖谱系》这样评价它:“较清帖增益最多,博而不精,不足取。”只有小字《黄庭经》精妙,但传世极少。原拓已流入日本,版心有“武陵”二字。
张伯英尝云:“宝鸭斋兰丛八十二卷,清徐树钧辑。树钧字淑鸿,著《宝鸭斋集》,因有大令鸭头丸帖墨迹也。所藏兰亭八十六卷,其题跋中屡言之,今失其四,又重者二卷,实八十刻。”
相关知识科普
定武本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有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刻北去,中途病故,石被弃。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年间置于宣和殿。金兵灭北宋入汴京,石散失不传。定州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
武陵
郡名。《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十二城。“武陵”一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指代“桃花源”。)
张伯英
张伯英(1871--1949年),江苏铜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思科举人。曾于段祺瑞政府任秘书,后执教北平成达中学。书法独树一帜,碑帖尤精评审,亦富收藏。有《阅帖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