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奁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奁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622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奁❖图片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奁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款识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奁❖简介
黄釉刻折枝花圆花盆、奁,清同治,盆高10.9厘米,口径16.9厘米,足径11.5厘米;
奁高3.5厘米,口径16.9厘米,足径13.2厘米。
盆板沿,直壁,圈足。盆内施白釉,底开两圆形小孔。外通体施浅黄色釉,饰暗刻花卉,口沿处暗刻卷枝朵花纹,腹部暗刻折枝菊花、玉兰图案两组。底暗刻“体和殿制”4字篆款。
奁板沿,浅腹,圈足。内施白釉无纹。外通体施浅黄色釉,饰暗刻花卉,口沿处暗刻卷枝朵花纹,腹部暗刻折枝菊花、玉兰图案两组。底暗刻“体和殿制”4字篆款。
相关知识科普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花盆
栽种花草的盆具。宋代最名贵的瓷花盆品种是钧窑专为宫廷烧制的玫瑰紫釉器,通常与花盆托一起使用。明、清两代花盆造型亦很丰富,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长方、正方、六方、八方、椭圆等式,大小不等,以适应不同用途。装饰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