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越窑系青釉印纹豆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越窑系青釉印纹豆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2477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越窑系青釉印纹豆❖图片
青釉印纹豆
青釉印纹豆局部
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简介
青釉印纹豆,高9.3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11.9厘米。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口外沿凸起一道弦纹,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 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相关知识科普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模印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南方青瓷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即已制造出质量很好的青瓷,烧成温度可达1200-1300℃。釉料采用石灰釉,着色元素为铁,釉面较薄,玻璃质感较强。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越窑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越窑系
以浙江绍兴、上虞等地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烧制体系。从东汉至宋代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经历了创造、发展、繁荣和衰落几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