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 |
时代 | |
门类 | 珐琅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1677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图片
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简介
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清乾隆,通高13.6厘米,口径14.9-18.7厘米,足径8.7厘米。清宫旧藏。
花篮作海棠花瓣式,上安设提梁。花篮通体以黄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色珐琅描绘牡丹花四朵,花朵盛放,娇艳无比,其间点缀红、蓝两色的小荷花,寓意富贵祥和。足内白色珐琅地,中央书红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清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作品数量大增,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精美之作。此花篮造型规整,色彩艳丽,釉质精纯,晕染细腻,品质上乘,为传世佳作。
相关知识科普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海棠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富贵祥和
古代工艺品装饰所用的吉祥图案。牡丹寓意富贵,荷花取其谐音“和”,从而组成“富贵祥和”的吉祥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