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0007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图片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底部
五彩鸳莲纹提梁壶❖简介
鸳莲纹,明万历,高20.5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8厘米。
壶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肩部附提梁和曲流。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五彩装饰。腹部绘莲池鸳鸯图。肩部绘云头纹一周,近足处绘变形莲纹一周。盖面绘花卉、飞雀和蝴蝶。柄与流上均绘朵花。所用釉上彩以红、黄、绿彩为主。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壶为宫中饮茶用器。构图饱满,纹饰线条较粗,图案生动活泼。
明万历时期的五彩小件器与嘉靖时类似,品种略多,大件器越加盛行,大(gū 音孤)、大、大等为典型器形。这时的五彩器几乎全是青花五彩,传世品中釉上五彩器很少。
相关知识科普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提梁壶
提梁壶与鸡冠壶、皮囊壶为辽代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特殊器形之壶,用以盛放酒或水,形状模仿皮制囊壶造型,便于携带。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串枝
中国传统花纹形式之一。花朵竖向串联成条状。有串枝莲、串枝萱草、串枝花卉等。
花觚
原为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宋代各窑按其形进行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元、明、清各时期尽管也有烧制,但结合瓷器的特点有所变化。
蒜头瓶
瓶式之一。仿秦汉时期铜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状而得名。
葫芦瓶
瓶的一种式样,因形似葫芦而得名。多为陈设用品。“葫芦”音近“福禄”,有书“大吉”二字者,为祈求吉祥福禄之意。宋代南北方均有烧造,元以后景德镇大量烧制葫芦瓶,有八方形、上圆下方形、扁腹形、长腹形等,尤以明嘉靖时期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