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7276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图片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之一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之二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之三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之四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简介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清乾隆,纵37厘米,横188厘米。
手卷共有四卷,在米色地上用蓝色丝线分别缂织隶书春、夏、秋、冬四季诗,每卷以“从”韵的形式,仿照唐代诗人元微之的《生春二十首》,织“生春、生夏、生秋、生冬”五言诗各20首,咏四季之春、夏、秋、冬。每卷内容不同,但形式一样,如生春20首,从天象、节气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进而叙及人们相关的活动,如写春联、颁赐、守岁、放爆竹、祭祀、歌颂皇恩、赈灾等活动,诗句优美,文笔流畅。
缂丝春夏秋冬诗卷,每卷末尾缂织“臣姜晟敬書”,下织朱文印“臣”、“晟”二方。姜晟,字光宇,江苏元和人,清乾隆时进士,曾任刑部侍郎、湖南巡抚,这四卷诗是他书写的,由缂丝艺人缂织而成。缂织工整,以平缂、搭缂织成,文字结体严谨,笔法沉着圆润,规正而不刻板,遒劲而又秀丽,展现出缂丝艺人高超的缂织技术。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平缂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搭缂
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