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4215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图片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另面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简介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袍身长147厘米,两袖通长173厘米。清宫旧藏。
袷袍裾左右开,捻襟,马蹄式袖,衬粉红地暗花绸里。袷袍面料为浅绿缎,地为八枚三飞缎纹组织。所绣为博古纹饰,有各式插花古瓷瓶共8组:前胸绣白地彩云龙敞口瓶,插牡丹花一束;两肩各绣蒜头瓶和龙穿花贯耳瓶,分别插月季花和暑葵花一束;前襟下幅左绣青花宝月瓶,分别插菊花和芙蓉一束,右绣凸雕蟠螭瓶,插罂粟花一束;后背绣兽耳衔环瓶,插牡丹花;后下幅左绣贯耳瓶,插茶花和梅花,右绣兽耳衔环瓶,插海棠花。花瓶间饰以石竹、万寿菊、水仙、秋菊、兰花与四季海棠等折枝花卉和蝴蝶。下幅有海水江崖与杂宝纹,寓意“寿山福海”。 领、袖边为石青缎,绣牡丹花,寓意“玉堂富贵”。该袍领口有黄签墨书“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收绿缎绣花卉棉袍一件”。
袷袍纹饰用彩色绒线绣制,运用了套针、斜缠针、接针、桂花针、扎针、滚针、打籽针、施针、圈金绣等多种针法。设色丰富,并采用了三晕色和四晕色的方法,层次鲜明。此袷袍绣工精致,针脚匀齐,配色淡雅,主题鲜明,陪衬有序,为乾隆时期苏州刺绣品之杰作。
相关知识科普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八枚三飞
“枚”通常指经面缎中经线抛线下所压纬线根数,大致可分为五枚、六枚、七枚、八枚等等,其经线抛得越长缎纹光泽越好,手感更加细腻柔软,但强度会相应降低。“飞”通常指相邻的两根经抛线共同交织点所压纬线的根数,大致可分为二飞、三飞、四飞等等。
博古纹
以多种古代器物如古铜器、古玉器、古瓷器等为图形作装饰的纹样叫博古纹。
蒜头瓶
瓶式之一。仿秦汉时期铜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状而得名。
贯耳瓶
瓶式之一。器形古朴,颈粗而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耳,俗称贯耳瓶。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罂粟
罂粟,又名御米。它的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里边的种子如米,小而多。它与石榴一样被人们喻为多子多福的象征。
兽耳衔环
兽耳衔环也称铺首。采用兽面浮雕模印纹样,装饰在器物表面,有立体感。此种装饰始于汉代,至清代仍然延续使用,样式略有演变。
海棠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
秋菊
即“菊花”,菊科,秋季开花,不同品种显黄、白、粉不同颜色,为著名的观赏植物。饮菊花酒能使人长寿,故菊亦称“延年”。菊花开于草木衰微的秋天,傲视风霜,犹如隐逸者,故又名“节花”,与梅、兰、竹并誉为“四君子”。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杂宝纹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玉堂富贵
玉堂是翰林院榜眼的雅称,亦指嫔妃所居之处或神仙居处,因与玉兰花之“玉”、海棠之“棠” 谐音,而牡丹寓意富贵,所以此三种花组合的图案寓意玉堂富贵,多用于绘画、器物的装饰图案。
绒线
即不加捻的丝线。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斜缠针
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绣纹样时,线条排列呈现出斜向,线条均匀齐整,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每针拉线轻重要一致,称斜缠针。此种针法宜绣单色的形体,不适用于深浅不同的色调。
缠针
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
接针
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桂花
即“木犀”,木樨科,秋季开花,黄色或黄白色,极芳香,常见的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为珍贵的观赏芳香植物。“桂”按谐音为“贵”,带富贵之意,故常用“折桂”一词表示科举及第。
桂花针
稀针绣的一种针法。纹样由极短的十字线条组成,用很多十字形线条绣满纹样后,再用滚针或金线绣外轮廓。线条有横直之分,绣时十字线条要统一,如第一个十字先绣横针,以后都要先绣横针,并且要使十字对准花的中心。
扎针
广州刺绣针法之一,亦称勒针。其绣法是用横而短的针法勾勒飞禽胫部和爪部的线条。先用直针或铺针绣出纹样轮廓,再用勒针加上一道一道的横纹,按物象的形状和阴阳面而勒一半,若勒纹太长,可在中间加钉一针。
滚针
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
打籽
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多用于绣制花心。
打籽针
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绣时将线在针尖上绕一粒状小圈,绣一针见一粒,粒粒组成绣面,故称。
施针
刺绣针法之一。第一层用稀针打底,线条等长参差,排针间距依需要灵活掌握,但要相等。然后再用稀针分层逐步加密,以便于加色。其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组织灵活。
圈金绣
刺绣技法之一。以丝线绣纹样,用金线回旋于绣或未绣的图案边缘,将丝线钉在金线之上,钉线的色彩要与绣线的色彩相呼应。此种绣法分单圆金与双圆金两种。
三晕色
色晕技法名称,亦称“三润色”,简称“三润”。指色阶从深到浅或从浅到深表现出三段层次,或以同类色或近似色等表现出三段层次者,统称“三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