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富贵长春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富贵长春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8241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富贵长春图轴❖图片
缂丝富贵长春图轴❖简介
缂丝富贵长春图轴,清道光,纵163厘米,横84厘米。
此图轴在香色地上彩缂绶带鸟、树木、牡丹、花草、山石坡陀等纹样,寓意富贵长春。作品采取二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搭缂、构缂等技法缂织,局部用石绿、赭石等色渲染点苔。此画运用半缂半绘、工写兼顾的制作手法,把偎依在一起的绶带鸟、苍劲的树干和怪石嶙峋的坡陀刻画得惟妙惟肖。画上题签墨书“王世贞珍藏重装”。印文模糊不辨。
此图生动写实,制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缂丝与渲染两种表现方法,使二者的特点均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退晕
古建筑彩画工艺做法。纹饰的轮廓线内的底色,先平涂浅色的小色(彩画中用量较少、颜色较浅的颜色),在纹饰的中部或一侧画与小色相同色相的深色。图案由外至内的层次为白、浅色、深色。
平缂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搭缂
缂丝技法术语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
构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录》《书苑》《画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