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4353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图片
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简介
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清乾隆,衣长147厘米,两袖通长169.5厘米,后开裾84厘米。清宫旧藏。
龙褂为石青色,圆领对襟,平口袖,后开裾。以圆金线缂织四团正龙和四团行龙,周围用五彩丝线织流云海水点缀,下摆织寿山福海及杂宝纹样。
后妃的冠服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龙褂是吉服之一种,为皇太后或皇后在祝寿、赐宴等重要典礼场合时穿着,是套在龙袍外面的一种服装。据《钦定大清会典》载:皇太后、皇后龙褂“色用石青,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这件龙褂正合于典章定制。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对襟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
圆金线
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行龙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又称“跑龙”。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向前,尾在后,头为侧面,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杂宝纹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的服装种类之一,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主要穿用于巡幸和狩猎等外出骑行之时。其中行服袍的形式如常服袍,而最大的特点是身长较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右裾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观之似缺一块,故又称“缺襟袍”。裁下的一幅用钮扣与袍相系,步行时可放下,骑行时则撩开系上,以便于骑马,设计十分巧妙。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会典
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
八宝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八宝立水
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由八宝纹及立水纹组合而成,多织绣于袍褂的下摆。这里的八宝亦称杂宝,常见者有珊瑚珠、珊瑚枝、方胜、犀角、杯、古钱、火珠、如意、书、画、蕉叶、灵芝、元宝、磬等,可随意选取数件组成图案。立水由许多并列的弯曲线条,即水脚和水脚之上波涛翻滚的水浪组成。八宝置于水浪之上,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之寓意。纹与八宝平水纹不同,前者水脚和水浪明显较后者更长更高,前者施用于吉服,后者施用于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