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明拓《星凤楼帖》定武兰亭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明拓《星凤楼帖》定武兰亭序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4675-2/1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明拓《星凤楼帖》定武兰亭序❖图片
封面
册页1
册页2
册页3
册页4
明拓《星凤楼帖》定武兰亭序❖简介
明拓《星凤楼帖》定武兰亭序,蝴蝶装挖镶裱,浓墨擦拓。墨纸二开。一开纵26.3厘米,横35.1厘米。
此帖收入《星凤楼帖•丑集》,帖首刻“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书”。帖中“永”、“会”、“亭”、“脩”、“群”、“清”、“激”、“水”、“列”、“之”、“叙幽”、“情”、“欣”、“哉”、“由”、“世”、“殊”、“事”等字底本字缺损,第15行右侧填有“僧”字。
《星凤楼帖》,或曰宋曹彦约刻,或曰曹士冕刻,但未见有宋本流传,传世均为明代刻本。此帖系清宫旧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卷首篆书刻“星凤楼帖”名,以地支为序排卷次,篆书刻“子集”等字样,卷尾篆书刻款二行“绍圣三年(1096年)春王正月摹勒上石”。卷一汉魏人帖,卷二至卷七晋人书,卷八宋齐梁陈人书,卷九至卷十二唐人书。钤印:“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武陵华伯子图书”等。
相关知识科普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
摹勒上石
古代书碑的方法之一。将要刻的文字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背面,用笔蘸取,朱红颜料依字形勾出笔道轮廓,然后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或木板上,用纸数层放在摹纸之上,以石均匀砑磨,使朱红笔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摹勒上石之后书家的墨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