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4468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图片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后式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简介
茶青色缎绣牡丹女夹坎肩,清光绪,身长75厘米,肩宽35厘米,下摆宽83厘米,左右开裾长9厘米,后开裾长21厘米。清宫旧藏。
此为清代后妃日常便服。圆领,对襟,无袖,左、右、后开裾。湖色素纺丝绸里,领口缀铜镀金錾花扣一枚,衣襟缀羊脂白玉镂空雕四合如意扣四枚。 面料为茶青色素缎,用套针、抢针等技法绣牡丹花,针法简捷,针脚平齐细密,水路清晰,纹样设色典雅和谐,构图自然柔美,线条舒展流畅。边饰是湖色缠枝石榴绦、元青缎绣牡丹团寿字边、月白色万字曲水织金缎边。在左、右、后开裾处和前襟下幅盘饰如意云头。繁复的边饰,使得面料仅存方寸,突出了边饰的装饰作用,代表着晚清以繁缛华丽的装饰为美的时代潮流。
相关知识科普
对襟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
錾花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羊脂
形容玉质白中透出微黄,其质感似羊脂般细润、莹滑的专用术语。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 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 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 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抢针
传统刺绣针法之一,又称“戗针”。按纹样形状分层刺绣,其针法有三类:从纹样外缘向内刺绣称“正抢”,从内向外并将绣线扣压成弧形者称“反抢”,绣一层空白一层称“迭抢”。抢针主要用于表现物象色彩的深浅变化,具有晕色效果,纹样层次分明,装饰性强。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月白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织金缎
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
织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