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缂丝赵佶花鸟方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缂丝赵佶花鸟方轴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5257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缂丝赵佶花鸟方轴❖图片
缂丝赵佶花鸟方轴❖简介
缂丝 赵佶花鸟方轴,元,纵24.5厘米,宽25.3厘米。
此为以宋徽宗赵佶所绘花鸟册页做蓝本的缂丝杰作。画面上,粉红色牡丹或含苞或怒放;立于牡丹枝头的鸟雀俯视着小瓢虫,曲尽其妙;展翅的蝴蝶风姿绰约。整幅画面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此图缂工精致平细,晕色之处以长短戗、木梳戗、掺和戗等技法完成,无着笔。辅以平缂、构缂技法,使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用长短戗技法表现的鸟羽、蝶翅等细微之处可谓巧夺天工。
此图诗堂有墨书云:“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画心有朱缂“御书”印一方。
摹缂古人书画作品是元代缂丝作品的特点之一。绘画作品以缂丝技法传承和表现,既可传达出中国画的意境和神韵,又与纯粹用笔墨渲染的绘画相异,别有一番情趣。此缂丝图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相关知识科普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赵佶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能书善画,自创书法“瘦金体”。
册页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
长短戗
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叉,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沿用。
木梳戗
缂丝技法之一,为朱缂法的一种。与长短戗不同的是,其不同色阶的丝线互相交错戗织时,边缘整齐划一,如同木梳齿缘一般,故名。
掺和戗
缂丝技法之一。戗缂是横向表现色彩的变化,而掺和戗是纵向表现色彩的变化。其深浅色交替,但不一定平均使用,而可灵活运用色丝的深浅变化表现图案的层次。
平缂
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构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