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金嵌石圆盒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金嵌石圆盒 |
时代 | |
门类 | 金银锡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1115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金嵌石圆盒❖图片
金嵌石圆盒❖简介
金嵌石圆盒,清,通高4.1厘米,径7.5厘米。
盒为九成金质,圆形。盖面錾刻米珠纹锦地,其上以粉、绿、蓝、红等各色碧玺 镶嵌朵云、蝙蝠图案。盖边镶嵌碧玺菊花纹。盖的折沿处及盒身底边錾刻变形的“卍”字不断纹。盒底部有“宝华”、“足金”戳记。
在清代宫廷中,此种盒一般为后妃们用于盛放胭脂等物品。此盒的錾刻工艺极其精致,并镶嵌各色碧玺组成图案,更显珍贵。
相关知识科普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锦地
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碧玺
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菊花纹
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常与梅、兰、竹一起被喻为四君子,为文人所喜爱。
足金
金器含金量有多寡之别,足金原指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成色。这里指生产和出售的金制品上成色的标志。
刻工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